咸水腔芗剧
级别 市级 类别 传统戏剧
地域 泉港区 传承人
简介
  所谓咸水腔芗剧,是因泉港区山腰地处莆仙方言与闽南方言相互交融地带,形成域内不纯的闽南语,自成为山腰腔(即咸水腔)。由于山腰的歌仔戏确有自己特别的腔调,而且山腰大盐场确是“咸”的,把这里的歌仔戏叫做咸水腔歌仔戏,既标明了地域特征,又强调了腔调的独特性,是一个很合适的称呼。目前泉港区山腰街道、前黄镇有20多个芗剧团。其起源可追塑到1948年,漳州芗剧大师邵江海老先生,随“金瑞兴”戏班一行十多人,来到前黄村(原山腰镇辖区内),一边演戏一边养病,由于邵先生为人随和,又是教戏师傅,他与当地群众十分融合,因此当时前黄村有十几个小青年跟他学戏,后来在邵江海先生的帮助下,前黄村也办起了自己的芗剧团(当时称歌仔戏)。解放初,邵江海师傅先后在前黄村住了三年,1950年才回漳州,不久福建省歌仔戏统称为“芗剧”。1951年后山腰地区相续组建了鸢峰、锦塔、古县芗剧团。1978年后,芗剧又在山腰、前黄兴起,率先由荷池村、前黄村组建芗剧团,演出《十五贯》等剧目。1979年又有钟厝村钟戊水老艺人创办钟厝芗剧团(后改名为玉麒麟芗剧团),自编自演《狸猫换太子》,埭港工区演出《玉鲤鱼》等剧目。1981年山腰镇文化站举办首期戏剧培训班,招收30多名优秀学员组建“山腰实验芗剧团”先后演出《鸳鸯剑》、《三打万花洞》、《三闯堂》等剧目,以上三剧团曾多次在市县演出获奖,从此山腰地区办团热情高涨,九十年代发展到12个团,至今已发展到22个团,这些芗剧团长年在泉州六县一市,甚至跨市演出,深受好评。咸水腔芗剧,舞台演出念白是山腰腔(属闽南语的一种腔调),唱腔曲调基本模仿漳州芗剧,但带有“山腰腔”,表演上旦角接受莆仙戏的科步,丑角则接受高甲戏的科步。舞台演出的音乐所用的曲牌大致与漳州芗剧相同,但也采用少量的北管和莆仙戏音乐(特别是串子演奏),剧本大部份由漳洲导演带来,也有部份移植莆仙戏的。如《秦香莲》、《边关审子》、《三夫人审子》等,其中埭港芗剧团排演的《风筝缘》、《玉鲤鱼》、《姐妹皇后》、《碧玉针》等,山腰实验芗剧团排演的《鸳鸯剑》、《三打万花洞》、《三闯堂》、《血染龙凤环》等,以上剧目深受欢迎,据统计已演出的剧目达二百多个。咸水腔芗剧的保护对研究台湾歌仔戏、漳州芗剧和咸水腔芗剧渊源关系,特别是泉州与漳州的文化交流具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