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公山传说
级别 市级 类别 民间文学
地域 洛江区 传承人
简介
  双髻山位于泉州市洛江区,因山上奉祀何氏九仙,俗称仙公山。又因仙公信仰的传播,尤其是仙公山祈梦的灵应故事,使得仙公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双髻九仙传说,起源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南齐年间(479—502年),相传何氏九兄弟炼化成仙,云游至此,见山奇景秀便降灵长居,普渡众生,因而 有关于九仙济世救民,扬善惩恶的故事双髻九仙传说将雄秀神奇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有机地融为一体,在众多的传说中,既赞扬真、善、美,又鞭鞑假、丑、恶,承载着闽南文化陶冶情趣和教化的作用。例如,岩石上一处5厘米环径的孔穴“出米岩”,相传五代时期,何氏九仙施展法术夺了贪官的库粮储藏于此,每日自动出米,供僧侣、香客食用。后来有一个贪心和尚,想多得米粮,使用钢钎打凿出米孔,结果钢钎被石头钳住,出米孔就被封住了。狮峰山头上有两处岩石像两只伸出头颅的乌龟,传说是附近乌潭的千年老龟专注听九仙学经,久而久之坐化了,后人称之为"双龟听法"。最为人称道的是,仙公山作为闽南著名的祈梦胜地,有些传说还与泉州的历史名人相联系,亦真亦幻,让人浮想联翩。仙公山有个“洗心亭”,反映民族英雄郑成功从戎前“半天子游山”的故事;丰山洞悬挂清大学士李光地所书“真神仙也”的匾额,其缘由透射出汉字的奥妙和仙机的魅力,使人感受到泉州人对本地名人出仕前经历的眷爱之情。还有仙公要罗伦“回去江西中状元”的传说,为这位后来出任明代福建市舶司副提举、为泉州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名人披上一层传奇的色彩,表明了泉州人对历代流寓泉州的名宦贤士的人品、学识的敬仰和爱戴之情。至于“功名在掌中”的传说,虽然同样是印证梦境,但是由此产生对木偶戏由来的一种说法,也可以看出泉州人对木偶艺术钟爱有加。 截止目前,经过搜集整理,已汇编成册的关于马甲双髻九仙传说多达56个,是泉州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