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大鼓吹
级别 省级 类别 传统音乐
地域 泉州市 传承人
简介

  大鼓吹原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宫廷鼓之一,源自于北方少数民族节庆演奏,汉武帝时期引入宫廷,经当时宫廷乐师改编加工,逐渐发展,演变为宫廷专用鼓乐而流传下来。唐代设鼓吹署专管乐队,是朝廷仪仗队的组成部份,用于皇帝出巡,名曰出巡鼓吹;用于皇帝宴请群臣,名曰皇门鼓吹;用于将师出征凯旋,名曰祝捷鼓吹;用于外国使臣来访,名曰迎宾鼓吹。唐末五代中原战乱,北人南迁也带来了这项艺术形式,并与民间礼乐融为一体,随着岁月迁延而传播开来。自唐代至清代道光年间,泉州一带科举蝉联、仕臣不绝,其中就有马甲杜氏,即杜应楚,杜中士;南安洪氏,即洪有声、洪户睿、洪承畴等重臣辈出,他们在朝廷赐宴时曾享受鼓乐礼遇,荣归故里,族人组建大鼓吹队迎迓。民族英雄郑成功海上义师派饷至英都,洪氏族人以大鼓吹乐队前迎十里。 大鼓吹是以大鼓和吹(唢呐)为主,辅以螺角(大海螺或牛角)、钟、锣、钹等6种乐器合作演奏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各种乐器除大鼓固定1件以外,其余乐器件数不限。演奏时列队,根据需要或列纵队;或列横队;或列方形,演员根据演奏方法,讲究乐器出场先后顺序和交叉协调。螺角在演奏时最先使用,螺角使用时发出嘟——嘟——嘟——的声音,其声深沉悠远,即为大鼓吹演奏的前奏曲,也寓含驱邪散恶,告知各路神明之意;其次锣响,即开锣;第三擂鼓,至此,都是合奏前的准备。紧接吹(唢呐)声响,各项乐器齐奏,然后依照各种乐器的功能交叉进行,大鼓随着吹(唢呐)音乐的变化而变化,曲中奏停。整场演奏鼓声如洪钟、锣声如惊雷,唢呐激越高亢,擂打吹奏声音响彻空际,极富深沉雄壮之感,场面蔚为壮观。大鼓吹队的规模可大可小,一般需要27人,规模大的多达500多人。世代相传的曲牌有《状元游》、《太子游》,是用在喜庆的日子;至于《出地方》等曲目,则用于丧事。现在,大鼓吹在洛江等地广泛流行,每逢盛事庆典、迎神赛会、迎宾、出殡等场合,都请大鼓吹乐队前来吹奏以示隆重,并且每每都以大鼓吹排在队伍的前列,起“开路先锋”的作用。海螺起场,大鼓开道,唢呐定调,锣钹附和,大鼓吹还保留着唐代的风貌。 对大鼓吹这项艺术来说,现在面临的困难是收集曲目。马甲各村所流传的曲目有所不同,而比较完整记得这些曲目的,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一些曲谱还只是保存在老人们脑子里,没有形成书面资料。

  保护单位: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泉州市打城戏传承中心、泉州市打城戏传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