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漆篮技艺主要分布于永春仙夹镇的龙水、龙湖等村及城关。永春漆篮历史悠久,据乾隆《泉州府志》载:唐代龙纪元年(公元889年)永春等地已有竹制家具,竹编农具生产。据《永春县志》(1990.10)记载:"明正德年间(1506----1522),西向龙水的油漆匠,把传统产品竹篮和竹盘的胚件放在石灰水中煮后,晾干抹上桐油灰,表以夏布,涂上生漆,制成漆篮,使之坚固耐用,以后逐渐改进,在漆篮的提柄、篮盖、篮体上精心装饰图案,雕花绘画,经过30几道工序制作,成为名贵的漆篮。"漆篮至今已有近500年历史。 永春漆蓝是在精致的竹编蓝基础上,经特制桐油灰加工,并施以漆、堆、雕加工而成的民间手工制品,也称竹编蓝,有盛蓝、格蓝、扁蓝、盒、盘等多种品类,大小规格50多种。工艺独特精湛,坚固耐用,耐酸碱,不漏水,不褪色,不走型。记春漆蓝技蓝全手工制作,有制蓝胚(竹编)、灰蓝、油漆、绘画、堆雕等5个工种33道工序,工种多,流程长。永春漆蓝从传统竹编发展而来,与泉州,永春民俗风情息息相关,历经世太炎凉,传承不息,有500多年历史,漆蓝技艺精湛、造型独特美观,其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其原料配制、工艺流程等科学性强,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并有收藏,创汇及对台,对外联谊的实用价值。永春漆篮影响深远,在闽南一带流行,成为迎神祭祖、寿诞喜事、婚庆嫁娶、拜亲会友等必备的器具或作为馈赠礼品。逐步从闽南传到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并被选送到意大利、波兰、日本、毛里求斯等30多个国家展览,在东南亚华人华侨和台湾地区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