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闽南民系 > 文化溯源

民族渊源、姓氏渊源

发布日期:[2008-04-08] 阅读人:1637  字号:      

民族渊源

  泉州市的汉族,自秦汉始,从中原陆续迁来,西晋以后更是络绎不绝。汉族人口分散定居后,与本地原住民、闽越族融合同化而成为泉州市的汉族起源。

  回族起源于唐武德年间(618~626年)。当时,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来泉州传教,病逝葬于东郊灵山。宋元时,回族先民一部分由“海上丝绸之路”,从阿拉伯、波斯等地经印度洋,过马六甲海峡到泉州;别一部分由金吉曾带领西域军队,经邵武入福州、泉州等地。晋江陈埭丁氏回族始祖赛典赤·赡思丁,原是阿拉伯人,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在朝居官,其后裔到泉州经商,元明易代之际,聚居陈埭避难,后散居泉州、惠安等地,与当地人通婚繁衍,泉州市的回族多是其后裔。

  畲族自称“山族”,古称“五溪蛮”。泉州地区的畲族,均称自明代从湖南迁来,散居和地,聚居最多的是洛江区河市、马甲镇。盖因明正德七年(1512年)盗起,原住惠安的畲民星散四方,其中一动卜居在双髻山、丰山下村落。另一支散居南安市码头镇,安溪县官桥、白濑、剑斗、湖上等乡镇,永春县达埔、东平乡和德化县霞碧、葛坑乡等地。

  满族粘氏主要居住在鲤城区4个街道、浮桥、江南镇,晋江市龙湖镇和石狮市永宁镇。据考证,这些粘氏满民,系元末大将完颜·粘博温察尔的后裔。当时,粘博温察尔为避北方农民起义锋芒,举家南迁流寓泉州。时泉州反元烽火正炽,满民们为避忌讳,不姓完颜而姓粘,一直沿袭至今。 1980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外地人口大量流入,泉州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和种族成份大量增加。1982年全市有回族、畲族、满族、壮族、苗族、藏族、蒙古族、彝族、侗族、瑶族、土家族、高山族、朝鲜族、布依族、黎族、傣族、土族、仫佬族、京族、普米族等20个少数民族,合计30378人。1990年又增加维吾尔族、白族、哈萨克族、傈僳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仡佬族、毛南族、锡伯族、怒族、保安族、独龙族、达翰尔族、佤族、东乡族、鄂温克族、景颇族、羌族、布朗族、哈尼族等21个少数民族。全市共有41个少数民族,合计86325人,占全市总人口1.51%,比1982年净增55947人,多为外地迁入,其中壮族由1982年的495人增至4548人。

姓氏渊源

  据文献记载,泉州人口姓氏除少数原住民以外,多来源于中原。西晋之前无考。晋永嘉四年(310年),匈奴和羯族入侵,屠杀汉族人,晋朝官民大量南逃,入闽者有林、陈、黄、郑、詹、邱、何、胡8姓。梁天监中置南安郡时有5姓。唐代有29姓南迁入闽。五代时期的移民,自河南光州固始迁至汀、泉、福3州有7姓。至些,先后入闽已有49姓,居住在泉州各地,以王、陈2姓为多。

  宋代时泉州共有64姓、元代有5姓、明代有52姓、清代有24姓,先后从中原、江浙徙居泉州各地。清代末期,泉州共有194姓,以黄、陈二姓为多。民国时期,又有32姓从外地迁入泉州。至1990年,泉州人口姓氏计有283姓,其中单姓274姓,以陈、林、苏、吴、黄、李、许、蔡、施、王庄、郑、张、杨14姓为最多,复姓9姓。属少数民族的,回族有金、丁、马、夏、郭5姓;畲族有盘、蓝、雷、钟4姓;满族有粘姓;蒙族有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