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生产本身又分为两种,即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两者缺一不可,成为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向前发展的两个车轮。在生活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形成并得到发展和演变的物质民俗,我们已在前面介绍过了。至于人类自身的生产,是我们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得以延续下去的保证,因此向来为人们所重视,它不仅突出地体现在生育仪礼以及婚姻仪礼、生殖崇拜等方面,甚至连人死后所举行的丧葬仪礼,也贯穿着人类自身生产的意识,因为按照宗教迷信的观念,人死后还可以“轮回轮世”。
一、诞生
诞生仪礼中的主角包括母亲和婴儿。就母亲而言,与诞生仪礼有关的习俗自婚嫁之日即已开始,当新娘坐上花轿离开娘家时,轿前要有一人是着烘炉火炭,上覆贴有红纸双喜字样的瓦片两丸以寓日后子孙繁衍之意。未怀孕前,则有生殖崇拜及岁时节日中的求子习俗,如泉俗元宵节,娘家要为新婚女儿送上红、白成对的莲花灯和“仙女送子”的皇都市灯,寄以“早生贵子”的祝民新妇怀孕,俗称“病子”或“有身”,期间凡事需小心在意,有诸多禁忌。孕妇要注意营养,多从鸡鸭鱼肉、猪肝猪肾等补养身体,促使胎儿健壮。娘家于孕妇临产前,通常要送鸡蛋、线面、鸡等物品到男家,俗称“催生”,祈望外孙降生顺遂,顷注着外家深厚的戚族情谊。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婴儿出生后,要派人向产妇娘家“报生”,娘家要再次送来鸡蛋、线面、鸡等礼品,以示庆贺,并让产妇补养身体 。但是新生婴儿由于性别的不同,当他们一来到世间,欢迎他们的却是两种并不相同的眼光。当古代中国进入宗法社会后,人们就特别重视传宗接代。祖籍福建漳州的著名文化人林语堂先生,在其成名作《中国人》中谈及“妇女的从属地位”时,曾引用了《诗.小雅.斯干》中的两句:“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故后人称生男生女为“弄璋弄瓦”。璋即圭璋,是一种宝玉,为春秋时功臣朝见王侯时所执,使男婴弄璋,是希望他长大后做官。瓦是古代妇女纺织时用的纺锤,让女婴弄瓦,有从小就培养她勤于纺织的寓意。孔子更是大肆宣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使得积淀在诞生仪礼中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偏见越来越重了。故泉俗旧时生男,要马上到祖祠去燃放鞭炮,有的甚至鸣火铳,以示向祖先报喜。在家门口或庭院则摔“土结”(一种建筑用的泥土坯块),意在祈求日后幼儿好养育,长大有胆略。生女则缺乏如此热烈气氛,而且所送礼品也有别,亲友一般仅送鸡蛋,不送线面,以免有连续不断生女之嫌。有的地方在清代甚至还有溺女婴之陋习,极不人道。如今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尤其是实行计划生育后,人们的传统观念大为改变,生女的也放鞭炮、送线面在婴儿出生的一个月内,三旦后,还有七旦、十四旦等,各旦均要敬祀“床母”、“七娘妈”等妇幼保护神,并宴请亲戚、邻居。同时还要在各旦中选一个时间,备上米、鸡、酒、油、肉、菜等物,送到婴儿外婆家“报酒”,供献外祖。“公妈”,外婆要回赠外孙婴儿衣服、帽、裙子以及活鸭一只。这一个月也是产妇的调养期,俗称“做月里”,要在房内卧床静养,多吃富有营养的食品以恢复体力,并保证婴儿奶水充足。是月产妇房间,外人一般都不能进入。
二、满月
这是婴儿出生后一个月时所行的仪礼,惠安是于满月前择吉进行,称“请送庚”。届时产妇外家要送婴孩衣服、被仔、背中(襁褓)等,另有银项圈、天官牌、八卦图、脚环、手镯等避邪金银饰品,意在锁住小孩,不让受灾受难,永保长命。德化习俗,还要送大米约0.5公斤,陶器1个,内装带骨的猪肉一块,以祝愿婴儿根基壮固。是日祀神宴客,宴毕,请一位高龄剃发匠给婴儿剃胎发,称“剃满月头”。其时要旁置一盆洗头的温水,水中有银市或铜钱,其枚数各地不一,惠安要16枚(16文),安溪则要与一年中的月数对应,若逢闰月要置13枚,铜钱一面铸有汉字“某某通宝”的谓之“字”,反之为“万”。在惠安,有的
地方还在盆边放几株葱,一面镜,葱主聪,镜主明,合谓聪明,其旨意一目了然。剃发毕,洗头水泼弃,认真察看钱币翻多少“字”,如果翻八个铜币有字,就说婴儿“好八字”。内地县的习俗,要再由一个婶姆,用背中把婴孩背上,遮着一把裂缝的雨伞,绕自家的房屋走一圈,并边用手中一根裂尾的竹梢杖儿,不停地敲着地板,边喊:“觅叶呼!”(“觅叶”为老鹰,德化称“叶婆”)认为经过这个仪式,婴孩以后胆量就大,可临事不恐。为了进一步增长婴孩的胆量,以使日后不畏风险,还要于婴孩睡时,在其胸前压上一个轻巧的小秤锤,叫做“压胆”。看来泉州人“敢拼才会赢”的大无畏精神,早在婴孩时即己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尽管方法并非科学,但主观动机却是十分明确的。为了让婴孩见世面,增见识,有的家长还把刚剃过“满月头”的婴孩,抱出家门,到村中或街上一游。这天在赠送亲友邻居的:“龟餜粽”中,有一种叫“满月圆”的米餜,其状有如奶头,上面点红,是母乳饱满、婴孩健康的象征。满月这一天,婴孩就可以离开母亲的身边,开始睡摇篮,在母亲那优美的《摇篮歌》中渐入梦乡:“捂捂摇,捂捂困,婴仔乖乖困,一瞑大一寸。摇啊摇,婴仔摇,狗仔乖幺幺,一瞑大一尺。”旧时,婴孩满月时,泉州还有认贫困多子女的亲朋邻里,甚至是乞丐(需品行端正并有家属者)为干爹娘的习俗,希望分享他们的福根,使婴孩顺利成长。这大概是人们认为婴孩有如花草,娇贵者难养。“臭贱”者易活。一般干爹娘要于满月时送给干儿子木饭碗、木匙(可能是瓷质易摔碎)、长命锁以及衣、帽等生活用品。如干爹娘是乞丐,所送礼物则主要是一个草编的微型“加志”。“加志”是乞丐行丐的标志,是用来装纳碗筷、钱物的草袋,给婴孩挂上,就可以像干爹娘那样“贱命少病”,耐拖磨,顺顺大。有的婴孩是于第一个“七夕”,“七娘妈”为“契母”。满月过后三个月,即婴儿出生四个月,又要做“四月日”。其仪俗与满月大同小异。晋江等地做“四月日”时要第二次剃发,但这一次连眉毛也要剃光,说是剃掉眉毛才不会“遮眼光”,长大后也就不会贪心。有的地方,还要取红头绳或红绒线在婴儿的四肢腕部,各系一圈,说是可使其长大后不偷不盗。用意可嘉!大概是婴儿来到世间四个月,各方面都大有长进,消化能力也大大提高,故这一次又得多增加一个“开荤”的仪式,就是拿一丁点熟虾肉或肉和蛋,在婴孩的嘴唇上拭擦一下,表示开始食用荤菜,有的还要用香菇再擦一下,意为香嘴。
三、命名
命名也是诞生仪礼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在婴儿诞生后三个月,即由父母为其命名,多以父亲的意见为主。也有请爷爷或村中长者和族中有威望者为之命名。但实际上,无论古今,对于命名的时间都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定。人之所以要命名,据东汉著名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命。”命名的习俗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里,已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化。
名的实质是代表一个人并区别于他人的符号,因此命名首先就是一种个人行为,体现出个人的审美感受。春秋时期,有个叫申繻的人曾归纳出5种命名的方法:“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这是根据春秋时期社会上的命名习俗加以归纳的,对后人的命名思路影响很大。如明代有名的政治家和理学家张岳(惠安人),对命名表字是很讲究的,他曾根据与儿子张宓出生有关的情况,为之取乳名“癸郎”。“癸”即癸山,位于当时张岳游宦之地广西桂林,是字又与桂林之“桂”声相似。后更名“宓”,是因为宓的字义很好。这两种命名方法,用
申繻的话讲,就是“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
纵观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命名习俗,各有时代的特点,但也存在着其共性,如从命名所取文字的本义看,主要集中在自然景观(如天文、地理、植物、动物等)和人文现象(如道德修养、经典用语、生活用品等)两个方面。以泉州明清时期的历史名人为例,较为典例的如:骆日升、张岳、吴桂生、黄凤翔、王忠孝、吴鲁、陈琛等。其中吴桂生,名增,桂生为其字。名是一个人的本来名字,字是在名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另外的名字。动物类中的龟,是古代文人歌咏的灵物,故不少人以之命名,南宋淳有祐年(1244年)登科的11
名晋江籍进士中,即有魏国龟、黄龟助等入。清乾隆《德化县志. 人物志》为六位宋代文学名人立传,第一位为苏总龟,第二位为黄龟朋。但后来“龟”字常被用来骂人,故如今似乎没听说有人再用“龟”字来命名,这反映了古人和今人在审美意识上的差异。而以“元”字命名,无论古今使用频率都很高,如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登科的13位晋江籍进士中,即有胡元衮、庄元成、杨元龙、王元震等人,今天四五十岁以上名字中有“元”字的人仍很多,这说明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的积淀根深蒂固。《周易.乾卦》说:“《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这当是人们长期以来喜爱“元”字的根本原因。但我们同时又发现:取“元”命名的人正在呈大幅度减少的趋势,这可能与传统文化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影响
有所淡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有关。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则多以具有浓烈政治色彩的文字命名,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由于个人是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因此个人在命名时,就不能不受到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在我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作为宗法社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是贯彻其始终的,因此与宗法社会观念相吻合的命名方法也于汉代应运而生,并较快地在社会上得到推广,影响至今。例如范字,是在命名之前就早已确定必须使用的偏旁或文字,前者称局部范字,后者称完全范字。如张岳为儿子取“宓”为名,除了与其字义好有关外,还因“小侄辈名皆从(宝盖头)更命之曰“宓”。可见宓为局部范字,这种范字以后较少人使用,泉州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南宋晋江人梁克家,兄弟六人分别名为:克笃、克家、克明、克绍、克俊、克和。这个“克”字即为完全范字。范字就其使用范围而言,又有家族范字和家庭范字之分。一般是儿子们用家族范字,它具有显示其家族辈分的意义,日后要登录于族谱,故又称之谱名。而女儿们则用家庭范字。如今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命名使用范字的习俗已大为淡化。
乳名是人们小时候的非正式名字,其取名时间,或早于正式名字,或同时取定。乳名可取狗、憨等鄙俗轻贱的文字,为昵称,年长后即不用,只让家里人或亲戚呼唤,外人及晚辈均不称呼,以示尊重。
四、周岁
婴儿周岁,俗称“度晬”,是自婴儿出生后最为隆重的一个喜庆日子。是日要敬神祀祖,设筵请客,主人还要特别印制以糯米或面粉为原料的“度晬龟”或“四脚龟”馈送亲友,祈望婴儿能像善爬的龟那样,较快地开步走路,又像龟那样健康长寿。外婆家于外孙周岁时所送的礼品甚为丰厚,有衣帽鞋袜、披风、童被、布料,以及八卦项链、长命锁链、手镯脚环等金银饰品,其中缀绣的“度晬裘”(披风)和虎头图案的虎耳帽、虎仔鞋,颇有特色,寓有避邪,吉庆、长寿之意。
孩子周岁之日,民间常有“抓周”仪俗,又称“抓龟”。父母为周岁的婴孩沐浴后,给穿上外婆家送来的新衣服鞋袜,即可抱到厅堂八仙桌上去“抓周”。这时,八仙桌上早已摆满了书、笔、算盘、秤、尺、剪刀、玩具等,令婴孩双脚踏在“度晬龟”上,任其自由抓取桌上的东西,以他所抓着的东西,来预测他未来的一生和前途。如婴孩抓取书、笔,预示将来喜爱读书;抓取算盘、秤,则预示日后善于经商。这种抓周的习俗,也见于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第二回,讲的是贾宝玉周岁时抓周的情景,贾政见他只抓取些脂粉钗环之类来玩弄,便认为他将来不过是酒色之徒,故不甚爱惜,抓周的习俗早在南北朝就已经流行民间。
“度晬”这一天实际上也就是人们的第一个生日,但泉州人却是把婴孩两周岁时称为“头生日”。古时候人们原不做生日,到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地区才开始出现了做生日的风俗,但只限于双亲健在时才可以做,是出于孝亲观念,后来,即使双亲亡故,做生日的习俗依然如故。到了唐代,更把生日庆贺与祝寿古礼结合起来,并为后世所传承。当成年仪礼逐渐淡化后,寿庆仪礼就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并以50岁为分界,50岁前称贺生,过生日;50岁后为做寿,俗称“做大生日”,逢十举行,但泉俗是做“九”不做,“十”,因“九”与“久”谐音,寓有“岁寿长久,,之意。有的地方却说是人们因怕“九”,才逢“九”,做
“十”,谓之岁寿可添不可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银发浪涛的涌起,庆贺长寿之风,日趋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