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闽南民系 > 节俗礼仪

弘扬泉州民俗文化 发展泉州民俗旅游

发布日期:[2008-04-15] 阅读人:1637  字号:      

弘扬泉州民俗文化 发展泉州民俗旅游

——泉州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刍议

2007年6月6日

颜年安

  关于民俗文化的定义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一个定义较客观准确:“民俗文化是指与一个民族的正统的经典文化相对应的,普遍存在于民间的,存在于基层人民生活中间的“俗”文化,它包括风俗、习惯、民间礼仪、民间信仰乃至民间艺术、民间文学等等。”可见,民俗文化是指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具有世代相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它的属性是“俗”,它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鲁迅先生曾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去,对中国之活动有利。”毛泽东主席也说过,只有民族的,大众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永恒的。愈是民族的文化、大众的文化,愈有生命力,愈容易被人们接受,愈容易弘扬和传承。现在人们也都喜欢土的东西,越土越好。“俗”相对应的是“雅”,“雅”是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来的精神结晶,而泉州民俗文化具有雅俗共赏的特征,就此,本人从泉州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谈几点意见。

  一、民俗文化魅力无限,活力无穷

  闽南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民俗文化是闽南文化的一朵奇葩。闽南文化从产生到逐步成熟,至宋代发展到鼎盛状态,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涵盖了人们物质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也包含了礼俗、民俗、风土习惯、民间信仰、民间艺术等文化内涵,它既反映了闽南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思维方式等文化心态,也反映了闽南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和社会生活习俗。弘扬和发展闽南民俗文化意义重大。

  1、文化意义。闽南文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正影响着6000万闽南地区和台港澳地区、东南亚及世界各地闽南籍华裔人群。所以,整合、挖掘、保护、研究、创新闽南文化、民俗文化,保留独特的地方风韵,使之富有更强的生命力,让闽南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家园更加丰富多彩,让闽南文化能世代传承意义重大。

  2、政治意义。闽南民俗文化作为祖国大陆与台港澳地区及东南亚等海外华侨不可分割的精神纽带,随着一代代先辈们的耕耘和传播,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台湾陈水扁要去中化,但去不了闽南语,台独分子要去掉台湾的民俗文化,台湾人民是不会答应的。台湾和大陆的统一,首先是文化的统一。市委郑道溪书记今年在全国人大会上提出“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认可,并作为人大议案正在办理。还有,弘扬和传承闽南文化,对团结和联系东南亚和旅居世界各地的闽南籍华侨,也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

  3、经济意义。闽南语是我国八大方言之一,也是世界最具代表性的60种语言之一,它曾被录制在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宇宙飞船的铜制唱片上,跨出地球,带到了宇宙空间。解放后高甲戏“连升三级”、梨园戏“陈三五娘”上演并拍成电影,影响广泛,风靡全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首“爱拼才会赢”的闽南歌曲尽显闽南人的敢拼、爱拼、能拼、善拼的本色,唱响全国全世界。如果能够整合排编更多的闽南戏曲、闽南歌曲、闽南民俗文化的精神产品走向市场,不但能展现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鲤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一位哲人说过:“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一个贫血的城市;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是一个没有品位的城市。”泉州是我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鲤城民俗文化是泉州文化的缩影。鲤城是泉州的中心市区,原来泉州小市的四个街道办事处都位于鲤城,同时,鲤城又管辖近郊、农村,也有山区行政村(紫帽山)。由于历史地理区位的优势,鲤城区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代接薪传,多姿多彩,底蕴深厚,具有多样性、独特性、代表性,其他县(市、区)有的,鲤城也有,其它县(市、区)没有的,鲤城也有,所以,是闽南、泉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最丰富的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区。第六届泉州旅游节,由鲤城区承办,鲤城区整合了民俗文化资源,特别是推出“温陵女子南艺坊”,让人耳目一新,可以说是民俗文化创新的一个典范。而鲤城区的拍胸舞更是饮誉海内外,拍到北京,拍进央视。鲤城的木偶头雕刻、李尧宝刻纸、花灯、彩扎等等也都别具一格,让人爱不释手。最近,鲤城区政府已确定了首批1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加以重点保护和开发利用。

  从民俗文化定义来看,“俗”是它的基本属性,它包括风俗习惯、民间礼仪、民间信仰以及民间艺术、民间文学等等。举几个例加以说明。

  1、风俗习惯

  泉州人十分注重过节,通过节庆这种载体和形式,营造欢乐的氛围,庆贺团圆团聚,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缓解生活的沉重压力,所以泉州人不但认真过好新时尚的节日,也很认真过好中国传统的节日,如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等。

  除夕——年兜饭,团圆饭,辞年,敬祖先。

  春节——大采购,农贸市场、超市一扫而光,每家每户装备的鱼肉菜可食一周,冰箱塞得满满的,家家户户蒸馃包粽,大家在浓浓的节庆气氛中互相拜年,大吃大喝。

  清明——扫墓,缅怀祖先,吃嫩饼菜。

  端午——包粽子,划龙舟,煎饼补天。

  中秋——赏月,搏饼,烧塔仔。

  冬至——搓丸子,补冬。

  元宵——是泉州的狂欢节,是全年最为热闹的节庆活动。“元宵丸没吃心不定”。社区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市民迎神赛佛;政府举办“海丝”文化节,点灯踩街,万人空巷,倾城而动,把传统节庆活动推向高潮。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曾说:“狂欢节可以把人们的思想从现实的压抑中解放出来,用狂欢的享乐哲学来重新审视世界。”这句话也是对泉州元宵节狂欢情景的写照。

  2、民间信仰

  泉州人很虔诚,泉州有一句俗语“头顶三尺有神灵”,泉州人对儒、释、道都深信不疑,见神佛都要朝拜,家家户户都有佛龛,土地公、灶君公、床母要敬,猪朝公、鸡朝公也要敬,这种虔诚精神感天动地。泉州人不但在家孝敬,也到全国的名山名刹朝拜。浙江普陀山的观音道场,泉州人去得最多,晋江机场每日3班飞机来回坐得满满的,没钱的坐汽车、坐轮船,也要到普陀山朝拜观音菩萨。浙江人甚至说,舟山机场是泉州人修的。泉州人的信仰、虔诚,朱熹曾撰联赞誉:“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3、普渡

  农历七月,是泉州的普渡月,各街各村轮流做庄,要备办很丰盛的菜肴、酒水敬鬼神,敬在泉州战死、客死、病死的外乡人和无主亡灵,请他们大吃大喝,吃不完还可带走。还请他们看大戏,同欢共乐。正因为有这些民俗民风,泉州地区的戏曲才能扎根民间,才得以生存、发展、传承,戏曲也成为泉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七月普渡,安抚无主亡灵,希望他们不要骚扰一方,要保佑街村平安,这种民俗在全国是很少见的。有些民俗专家建议要打普渡品牌,吸引境内外游客到泉州吃请普渡,发展旅游观光。

  三、弘扬民俗文化,发展民俗旅游

  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弘扬文化挖掘文化的有效形式,历史上文化与旅游就是相生相息的。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不仅可以借助旅游景点有效地宣传民俗文化,把民俗文化推向旅游市场,而且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更新旅游业的内涵,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所以,开发和包装民俗文化,提高其艺术欣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并融入现代旅游要素,对促进和发展泉州的旅游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加大力度宣传泉州民俗文化

  泉州、鲤城有着这么多异彩纷呈,特色各具的民俗文化资源,宣传、旅游、文化等部门和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要懂宝识宝,要认真整合,加大力度,大力宣传,运用各种形式、手段,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以及各种节庆活动,广泛宣传,使更多的境内外游客了解泉州,了解泉州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提高泉州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现在泉州电视台开播了第四频道《闽南语》,这个频道的《泉州第一炮》播出的节目大多是泉州民俗文化的内容,但是面还不够广,内涵也不够深,还需丰富和提高,办成一个品牌专栏。

  2、加大力度开发泉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纵观全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从本地的特色出发,精心包装,深度开发,成为品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杭州、苏州、昆明、成都、广州等城市都做得很成功,潍坊“风筝旅游文化节”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要精心策划,认真打造泉州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在弘扬和保护的基础上,原汁原味,把纯真、文明的、表现泉州民俗风情的民俗文化展现给游客。要正确、客观地掌握泉州民俗文化资源特色,高品位开发利用泉州民俗文化资源,做出1-2个文化旅游精品,比如,泉州闹元宵或农历七月普渡,就有深度开发包装的价值,如果能赋于它“新、奇、特、真”的内涵,就能打造成民俗旅游文化品牌。我市目前做得较好的是“惠女风情”,《惠女风情》经过五年的包装打造,新颖独特,影响广泛,已成为全省、全市民俗文化旅游的一大品牌。

  3、加大力度培养泉州民俗文化人才

  各行各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文化的弘扬和发展需要一批文化人,民俗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也需要一批民俗文化人。目前,我市民俗文化人才已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特别是缺乏一批大腕级的优秀人才。象木偶大师黄奕缺、编剧大师王仁杰、表演艺术家曾静萍,这样有影响的专家有断代的危机。我与文化艺术界的几位朋友座谈时,大家也有同感。现在这个社会是浮躁的社会,搞文化艺术的人不受青睐,但是还是要大力呼吁,引起各级重视,引起社会重视,营造一种氛围。特别是利用高校、大中专、职校建立泉州民俗文化培养基地,培养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为我市民俗文化的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特别是对一些有影响、大腕级的专家大师,政府要拨出专项资金,扶持、奖励,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体现其自身价值。

  4、加大力度研究泉州民俗文化

  任何文化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文化也将随之发展。闽南文化、民俗文化也不例外,在弘扬其优秀传统的同时,要有一批专家、学者从理论和实践的方面,专题研究,总结提高,为其输入时代的新鲜血液,它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更好地得以传承和发展。为了参加今天这个会,我特意翻了《泉州师范学院》的《学报》。从2003年第一期到最近的一期,关于泉州民俗文化的只有一篇,是戴冠青教授撰写的,题目是《闽南民俗文化对菲华文学的影响》,主要是以文学的视野研究菲律宾的民俗文化,其余的就没有关于泉州民俗文化的研究文章了。泉州师范这样的院校尚且如此,其它的非研究部门更不用说了,所以研究这方面的文章确实太少了,我认为各级政府要加强这方面的力度,要更好传承发展泉州民俗文化,只有加大研究力度,才能使之得以提高、总结,也才能创新,使之更具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内涵。

  鲤城区主办今天这样的研讨会,很有必要,很有意义。它让我们看到,春天的蛩然之风已在耳畔回响,翘首前瞻历史的风景线,泉州人在传统与时尚、弘扬与创新之间,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演绎生命对神祗的虔敬,对自然的感恩,对历史的传承,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一切美好的崇仰与向往,泉州民俗文化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文本作者系泉州市旅游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