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 白莲寺传说 普查地点 南安市水头镇
讲述者 黄种例 录入者 黄种锐 项目类别 民间文学
项目内容

一、刘智远战鸡精

相传古时候,南安皓岭山下有个沙陀村,乡里有个员外叫李福祥。李员外良田百亩,富甲一方,平日与人为善,爱护乡民。谁家贫寒疾苦,便伸手相助,且出资修桥造路,神的乡民爱戴。方圆百里,都知道沙陀乡有个乐施好善的李福祥。(图115

李福祥生有二子,长子李逢信,次子李逢吉。不料李逢吉七岁那年,患病身亡。李福祥夫妇悲痛万分,便到岭上建个白莲庵,祀奉观音菩萨,祀求李家消灾添富,平安无事。这一年,娘子身怀六甲,产下一女。李福祥给女儿取名李三娘。、转眼间李三娘长大成人,出落得如天仙下凡一般,有闭月羞花之容,沉鱼落雁之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提起李三娘人人都说是闽地牡丹花,泉南大美人。

当时,李家在白莲庵旁有一块菜地,种下绿油油的蔬菜。常被一只山鸡飞来吃光。看管菜园的赵元成是李家的雇工,常常愁眉苦脸,向李员外诉说蔬菜又被山鸡糟蹋了。李员外叹了一口气,摇摇头,实在想不出好办法来。

但是,大哥李逢信已经承家了,嫂子名叫张玉英。哥嫂见父母疼爱三娘,总是在背后说三娘的坏话。但父母深知女儿的为人,常常呵斥儿子媳妇的不是,惹得两人对三娘更怀恨了。

李三娘见父母为菜地操心,便带着丫环悄悄上白莲庵菜地去。正逢有一支队伍打到皓岭山下,在山下扎营。为首的将军叫刘智远,长得相貌堂堂,英俊无比。他到菜园里向赵元成买菜,为士兵安排伙食。这时,李三娘已经走到菜园了。那些年兵荒马乱,官兵抢掠相邻财务时有发生,而刘智远说话和气,买卖公平,给李三娘留下深刻的印象。刘智远从来没有见到这么美貌的女子,一时给呆住了。此后,又连续在庵堂和菜园见过几次面,见三娘聪明伶俐,更加动心了。心想:“若能娶三娘为妻,也不枉为人一世了。”

他恳求赵元成为媒,赵元成从几次交往中看出刘智远为人正派,便欣然答应,迁往李家说亲。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儿的确到了成亲的年龄,平日也常有人来提亲,女儿都不肯答应。刘智远是汉高祖刘邦之后,熟读兵书,武艺高强。李福祥觉得挺合适,就不知女儿的意思如何?试探着向女儿说了,女儿含羞地回答:“全凭父母做主。”

当下,李福祥选定吉日,为李三娘和刘智远完婚。婚后,夫妻恩爱,自不必说。

一日,刘智远拜见岳父,见李福祥闷闷不乐。便问其故。李福祥便提起山鸡吃菜的事。原来,赵元成在菜园里搭起草棚看菜,白天山鸡不敢来,到了黄昏又出现了,而且非常狡猾,你从这边赶,它跑到那边吃,闹得赵元成真没有办法。

刘智远听罢岳父的述说,拍着胸膛道:“岳父大人放心,我带兵去打山鸡,一定让它有来无回。”

原来,这只鸡精是天上的卯日星君,奉玉帝旨意,下凡间看守太乙宝剑,等候剑主刘智远的到来。当日,刘智远带兵守住菜园,到了黄昏时刻,那鸡精又飞来了,刘智远用箭射,射不到;用刀辟,打不到。鸡精闪到一边,又从另一方向扑过来。人鸡大战八十回合,不分胜负。刘智远憋不住火了,大叫道:“今日捉不到你这该死的鸡精,决不收兵!”

忽然,鸡精退到一边逃了。

“大胆鸡精,往哪儿跑!”刘智远紧追不舍,只见鸡精逃到白莲庵旁一个八角井边,倏的扑进井中不见了。井里黑洞洞的,刘智远令军士举起火把,照的井内亮如白昼。

刘智远追下井,不见有什么鸡精,只见清清的井水不住地翻滚着,他正觉得奇怪,突然井水不见了,露出平坦的井底,井壁上有一处白光闪闪。他走过去,原来井壁上有一条小路,正亮着光线。他顺着光线走进去,迎面走来一个小道童,向他施礼道:“刘真人,道长有请。”

刘智远赶忙还礼,跟着小童走进去。果然有个大洞穴,光线明亮,一个白胡子老道坐在蒲团上。刘智远忙上前施礼道:“仙师在上,弟子有礼了!”

道长和颜悦色地说:“贫道是天上的卯日星君下凡,化作鸡精,再次等候真主多年了,愿太乙宝剑,助你平定混乱局势,治理天下。”

说罢,便令小童取出太乙宝剑。刘智远接过宝剑,在小童的带领下,走出八角井。只见井底又腾起清清的水,一道白光冲上天去。卯日星君完成使命,上天复命去了。

刘智远跪在地上,仰天拜谢。从此之后,菜园里不再有什么鸡精,蔬菜获得好收成。

刘智远回到岳父家,翌日拜别岳父母,告别妻子李三娘,率军向宾州出发。翌日行至火光山,山寇洪忠杀下山来,被刘智远打败,洪忠归降。亮军合在一起,刘智远招军买马打天下,刘家军势力更大了。

十年过去了,刘智远思妻心切,又率军返回沙陀山,因军营驻扎乡里,沙陀乡更改称新营。刘智远带着黄金百两白银千两拜见岳父。此刻李福祥夫妇均去世了,便将全部金银交妻兄李逢信。他见儿子刘偶才10岁了,非常高兴。三日之后,便带上儿子,告别爱妻,匆匆踏上征途。

二、李三娘拉磨

话说李逢信和妻子张玉英都是见钱眼开的人,无形中得到妹夫刘智远的许多金银,心里自然高兴。送走妹夫和外甥之后,开始对妹子李三娘客气起来了,关心三娘的衣食住行了。

可是,三五年过去了,刘智远还没有回家接走三娘。大嫂张玉英悄悄对丈夫说:“天下大乱,妹夫留下的钱也快用光了,我们不能让她白吃饭了。”

张玉英说:“你妹妹长得十分标致,许多有钱的老鬼还对他垂涎三尺,把她嫁出去,还能赚一大笔钱。”

“说得是,这事就由你去办。”

李逢信同张玉英一鼻孔出气,自然同意卖妹子。张玉英马上托媒婆,找闲婶,磨破舌根,谎报刘智远战死了,令李三娘改嫁。不料李三娘心坚如铁,她说:“自古烈女不嫁二夫,更何况还没有得到刘郎的准确音讯。他若死了,我便到白莲庵为尼。”

李逢信知道妹妹生性倔强,很难打动她的心,便在菜园边建个磨房,强迫李三娘白天挑水浇菜,晚上拉磨做豆腐。李三娘知道哥嫂狠毒,但她绝不屈服,咬着牙来到磨房,过着牛马不如的日子。

当时管菜园的老叔赵元成也去世了。狠毒的嫂子张玉英为了败坏三娘的名节,特地雇来两个男工,要两个人同三娘住在八角井草房里。两人都是正派人,见兄嫂虐待三娘,纷纷为她抱不平。夜晚,两人便悄悄地溜到草房外,躲到石头下睡觉,让三娘住在草房里。张玉英闻讯,迫着两个男工要住在草房里,否则不给工钱。幸亏白莲庵的尼姑暗中帮忙,夜里接三娘到庵里就寝,终于躲过了兄嫂一次次迫害。

却说刘智远打入宾州,宾州王见刘智远文武双全,,便有意要把女儿爱花配给刘智远,招他为婿。刘智远权衡再三,正式扩大势力之际,便答应了。婚后生下一女。纪念之后,宾州王去世了。刘智远代替王位掌握兵权,他加紧练兵演习,准备起兵中原。

当年刘智远携带儿子随军,儿子刘偶才长到十七八岁了。他十分思念母亲,便向父亲提出:“父王,孩儿想回去看望母亲。”

刘智远想到又分别七八年了,杳无音讯,不知三娘过得如何,便答应儿子的要求。

刘偶才带着亲兵,日夜兼程,越过重重关山,趟过条条江河,来到巍巍皓岭山,只见古林参天,荒草丛生,一时不知该从哪一条路走。忽然,他看到一只白兔在前面奔跑,不觉得大喜起来:“射只白兔,给母亲做见面礼!”便搭箭射去。

奇怪,那白兔见箭飞来,轻轻用嘴叼住,又朝前面跑,刘偶才策马追去。

原来,这只白兔是月宫的神兔下凡,它见刘偶才迷路,特地前来指引他去解救母亲的。

刘偶才追到皓岭山,看到这儿有个白莲庵,门旁边有个八角井,井边有片菜地,觉得挺熟悉,毕竟他少年见过,只是一时想不起来。忽然白兔不见了,只见八角井边有个妇人用水桶在井里打水。偶才忽然感到口渴,便上前向妇人讨水喝。

打水的人正是李三娘,她见少年公子十七八岁的年纪,长得很像丈夫刘智远,觉得挺奇怪。趁他喝水之际,见他脖子上有个朱砂痣,便认出是自己的儿子无疑了,便打听他的来历。

刘偶才见这妇人这么关心自己,觉得她很像自己的母亲,可是不信母亲变得这么苍老,连头发也花白了。他说出了自己的身世,三娘听了叫道:“孩子,我是你娘呀!”

“娘,你真是我母亲!”

偶才也认出是母亲了,母子俩抱头痛哭,述说别后情景。

刘偶才和母亲住了数日,接过母亲写的血书,回到宾州。刘智远看罢三娘写的血书,泪如泉涌,连声道:“三娘,让你受苦了!”

不久,刘智远收复了洛阳、汴京。这年六月,定都汴京,改国号为汉,这就是后汉高祖。他让人从福建接来三娘,并提拔磨房两位雇工为官,把李逢信夫妇押到京城,立意要斩,多亏三娘说情,才免于死罪。

李三娘册封为皇后,成为南安历史上的皇后娘娘。

三、沈佺期举义抗清

明崇祯末年,李闯王率领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城,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便逃到煤山槐树下上吊自杀,统治中国277年的明王朝宣告灭亡。当时,官授吏部郎中的沈佺期弃官南归,回到故乡。

沈佺期是南安水头镇后园村人,崇祯十六年(1643)南安考中的明朝最后一个进士。他从小熟读医书,跟行医的父亲上山采药,回乡后便来到白莲庵隐居。此刻白莲庵已改为白莲寺,寺后皓岭上药草丛生,他便山上采药、行医救人,伺候时机。

后来,黄道周、张肯堂、吴东枝、郑芝龙一班文臣武将,拥戴朱聿键在福州建立政权,以隆武为年号,故世称隆武帝。沈佺期热烈响应,被授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福建巡按使,时人称他沈御史。不料清兵南下,隆武帝被擒身亡,郑芝龙变节降清,沈佺期又来到白莲寺,他决定招募乡民举义抗清。

当时,他以行医为名,走遍白莲寺附近九溪十八坝乡村,动员乡民携手抗清。乡民见清兵入闽后烧杀抢掠,无不义愤填膺,大伙纷纷对沈佺期道:“沈御史,只要你一声令下,我们一定跟着你去杀清兵!”

沈佺期和乡民约定日期,这年八月十五日,九溪十八坝数千乡民集中到白莲寺。沈佺期心情异常激动,他历数满清统治者入关入闽的滔天罪行,号召乡民团结一致,抗清复明。

有人提出疑问:“清兵势大,占领中原,眼下只剩下东南沿海少数地区尚未归服,我们能成大气候吗?”

白莲寺旁山池素长白莲,年年花开如白云。可是这时,并非花开季节,沈佺期步入寺殿,跪拜在观音菩萨面前,慎重地道:“我沈某率众矢志抗清,举义若成,请菩萨出示,池开莲花。”(图116  白莲寺全景)

话音刚落,寺外大小山池盛开白莲花,义军欢欣鼓舞,呼声雷动:“跟着沈御史,举义抗清兵!”

    沈佺期大手一挥:“出发!”

起义军浩浩荡荡地离开白莲寺,开赴五里桥,与抗清将领郑成功的大军汇合,在桃花山晋水入海口处,把清军水兵打得落花流水。从此,沈佺期成为郑成功的军师,参谋军机大事,共商抗清大业,郑成功尊称他为“老先生”。

郑成功东征驱荷,收复台湾,沈佺期携眷随军。登陆后,见台地瘴气为害,将士不合水土患病,便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亲自上山采药,拯救士兵,医治百姓,并在台湾带徒授医,被台湾同胞尊称为“台湾医祖”。

沈佺期集众在白莲寺起义的故事,至今还在民间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