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 | 穷无穷种 富无富哉 | 普查地点 | 鲤城区常泰街道 | ||
讲述者 | 傅孙义 | 录入者 | 黄 彬 | 项目类别 | 民间文学 |
清朝光绪年间,泉州新门外金浦村有个穷苦农民叫吴周郁,结婚后生育四个儿子,耕种着祖辈留下的少量瘦田薄地,每年收成的粮食,远远不够维持一家六口人的生活,只得出门靠做短工的收入来弥补不足。如果遇到自然灾害,粮食失收,日子就更加难过了。
有一年,春旱严重,造成水稻不能适时播种,禾苗长势不好;夏季又遇到连续三次水灾,收成的粮食还不到常年的一半;秋天播种的水稻也遭受蝗虫灾害,粮食收成就更少了。幸亏山上种的番薯有收成,还抢季节种了很多蔬菜,勉强过着一天吃两顿稀粥、身穿破旧的衣服、晚上没油点灯的生活。
冬天已到,眼看孩子们都饿得面黄肌瘦,家里又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以变卖,吴周郁心里非常着急。家中早已负债累累,谁还敢再借钱给他呢?万般无奈,他只好与老伴商量解决办法。
老伴说:“我是查某人,很少出远门,又没有见识,会有什么好主意呢?”吴周郁说:“生和养本来是做父母的责任,可是我们家实在太穷了,已经是无能为力。我实在不忍心让四个儿子跟我们活受罪,只好忍痛卖掉一个儿子,一来得到一些钱来维持日后的生活,二来减轻家庭的负担,三来让他到比较富裕的家庭过好日子……”老伴听不下去,插嘴说:“你不要再说了!俗语说:‘猪生的猪疼,狗生的狗疼。’儿子是我的心肝腹肠拆的,我决不让你卖!”吴周郁听了老伴的话以后,两眼泪汪汪,十分理解老伴此刻的心情,此事便暂时按下不提了。
过了几天,一个债主前来讨钱,态度极端强硬,限定七天之内,必须还清债务,否则就要拿家里的铁锅和棉被抵押。这时,吴周郁真是进前无路,退后无步,只好硬着头皮再与老伴商量卖儿子的事。
老伴无可奈何地问道:“你想卖哪一个呢?”吴周郁说:“老大十四岁,再过几年他就能靠劳动养活自己了,况且岁数大没人要买;老二今年十一岁,身体长得太瘦小了,人家根本看不上眼;老四年纪太小了,难照顾没人要;老三刚好八岁,聪明活泼,惹人喜爱,算来算去还是他最适合的。”老伴说:“我也是这样想的,这件事情就这样决定吧!”
在媒人的介绍下,父母准备将老三吴润泽(又名吴记泽)卖给南安大霞美村一位侨妇家里。因侨妇的丈夫长期在南洋谋生,她身边只有一个女儿,要买个男孩来抚养,将来长大后带往海外去继业。吴周郁夫妇认为这样的家庭条件是可以接受的,就答应第二天将孩子带到大霞美村那侨妇家里,一手交人,一手交钱,并且立下定契,各不后悔。
隔日早晨,吴周郁对小润泽说:“今天,爸爸带你去树兜村亲戚家做客,你高兴吗?”润泽笑嘻嘻地说:“太高兴啦!”母亲的眼泪往肚子吞,忍受着内心的痛苦给润泽洗干净了脸,换上一身比较清洁的衣服,穿上一双哥哥穿过的旧布鞋,然后将其搂在怀里,用双手轻轻地抚摸他的头,难舍难分。
一会儿,吴周郁便带着小润泽出门去,两人一路上默默地走着,因为当父亲的要把儿子卖掉,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不觉地走到了崎后岭,机灵的小润泽大声地叫嚷道:“爸爸,我们走错路了!到树兜不是走这条路,而是要经过锦田村浦边大路才对呀!那条路去年我走过一次,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这时,吴周郁知道已经骗不了他了,就说实话:“父母家穷实在养不起儿子,要将你带到大霞美村一个富裕华侨家庭,让你过上吃得好、穿得好的幸福生活,免得在贫穷的家里终生受苦受累!”
小润泽一听,好像五雷轰顶,立即将双手紧紧地抱住父亲的大腿,不让他走开,还大声地哭叫:“好爸爸!你不要卖我呀!你打死我也不去!”吴周郁横下一条心硬将其抱起来继续往前走,岂料小润泽拼命挣扎,死活不走。突然,他猛地挣脱掉父亲的手臂,躺在地上打滚。
吴周郁看到这种情况,心情很复杂:不卖活不了,要卖走不了。实在是进退两难,只好坐在地上发愁,泪水一直往下流。小润泽猜透父亲的心思,赶快爬起来跪在他面前哀求道:“好爸爸!求您不要卖我,让我回家去吧!以后你们吃番薯,我吃番薯皮;你们吃稀粥,我只喝米汤;大哥和二哥长大了不能穿的旧衣服,不管再破我也愿意穿。我还会拾柴、拣粪、扫谷粒、翻番薯仔;也可以替人家饲牛仔度嘴饱。”
父亲被小润泽的一番心里话所感动,认为有这样懂事的孩子以后还怕什么?就打消了卖儿子的念头,心里充满希望地带着小润泽回家共渡难关。债主知道这件事,也就不好意思再来逼债了。后来,四个孩子齐出动,扫谷粒和翻番薯仔来度日。
俗语说得好:“天无绝人之路。”半个月后,一位亲戚好心地将小润泽担保到树兜村旅居印尼的华侨蒋备庭的家里饲牛仔。女主人是一个很有度量又疼爱穷人孩子的侨妇,把小润泽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看待。
小润泽除了每天牵着牛儿到山上饲养以外,家里一切事务都勤勤恳恳去做,还要抱小主人,为他擦屁股、洗尿布,甚至替女主人洗骨交帛(旧时小脚女人裹足巾)等等。
有一次,女主人叫他煮番薯,因为缺乏经验火势过旺,锅里的水蒸发太快。他闻到番薯烧焦的气味,便赶快从水缸里舀了一勺冷水倒入锅里,谁知烧得很热的铁锅突然受冷便裂破一缝。此时,铁锅里的水从裂缝往灶腔里滴落下来,吓得他大哭起来。
女主人发现后,不但没有骂他,还说是因为自己水下得太少造成的,其目的是避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小润泽也将女主人当作母亲看待,事事都非常尊重他她,有什么内心话都对她说。她交代的一切事情都“犁头戴鼎”(泉州方言,指的不怕苦不怕累,努力打拼)去做,并圆圆满满做好。难怪女主人经常在众人面前夸奖他:“润泽真是‘好嘴骨力得人疼’(说话有礼貌甜蜜蜜的,能吃苦耐劳而讨人喜欢)。”
五年后,蒋备庭回到唐山树兜村家里,看见吴润泽行动敏捷,处事精明,十分满意,就叫妻子到金浦村恳求吴周郁夫妇将润泽卖给他当儿子。润泽的母亲说:“我四个儿子只有他好坯块(泉州方言,指好模样),怎肯卖呢?若是牵成(泉州方言,指帮助)过番(出洋),我就答应。”蒋备庭真的将润泽当作小儿子签“大字”(泉州方言,指办出国证),并出钱给他买船票出洋了。
俗语说:“时来运转,苦尽甘来。”吴润泽初到泗水,蒋备庭让其在店中免费食宿,叫他提瓜箢(泉州方言,箢,读音NG,竹签条制的提筐)卖糕粿和油条,所挣的钱归自己积蓄,然后开店。他人缘很好,懂生意经,很快成为有名气的小商贩。后来,荷兰的一家大商行破产,仓库里米、糖、咖啡发霉,无人买,要拍卖。吴润泽经友人资助,贱价买下几十个大仓库货物。他清仓时,发现这批货物只是部分变质,九成多还是好货。时运正开,运气兴旺,吴润泽一下子变成当地有名的大富商。正如俗语说:“壁脚草遇着坦横雨。”
吴润泽热心公益,慷慨解囊,在印尼资助创办华文学校,还出钱牵成家乡很多穷人到泗水谋生。在金浦村建造五间张二进带护厝的古民居,作为私塾让人读书,修路,建石米碾和糖廊(土制糖厂)。他与乡亲回忆往事时,深有体会地说:“人生多变呀!穷无穷种,富无富栽。”从此,这句话成为泉州俗语,并一直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