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 惠安南派布袋戏 普查地点 惠安县螺城镇
讲述者 杨丽琼 录入者 黄土生 项目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内容

 

  擅演剧目担任角色 《洛阳桥》、《后榜状元》、《苏友》《打擂招亲》、《金廷玉》、《邱二娘》、《燕青救主》《金山寺》;饰: 蔡襄、韩克忠、苏友白、郭子仪、林梅英、刘母、燕青、吴用、徐鸣臬、林兰英。

  历史沿革  五代晋江人谭峭《化书》“海鱼”载:“观傀儡之暇而不自疑”,这是泉州傀儡源流为最早的文献记载。清乾隆年间泉属诸县布袋戏演出已经相当盛行,并跨海传至台湾《中国木偶艺术》。台湾省木偶艺术一章中记载了清代乾隆中叶,台湾布袋戏由福建泉州传入的史实。至清中末叶,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等地的布袋戏,演出非常活跃,并出现许多著名的艺人。惠安的布袋戏以涂寨为中心遍及全县,计有60多台。但到建国前夕,由于经济衰退,惠安布袋戏只剩20多台,处境维艰,艺人生活难以为继。

  新中国建立后,布袋戏艺人获得新生,生活有了保障,社会地位相应提高。泉州地区的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安溪等县,陆续组建布袋戏(掌中木偶)剧团。新时期以来,南派布袋戏艺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目前,泉州市所属晋江、惠安等地有专业布袋戏(掌中人偶戏)各一个,以及民间部分职业布袋剧团。

  演出剧目  南派布袋戏剧目可分为传统剧目与新编剧目两大类,传统剧目又分为六种:

  (一)、生旦戏。如《弓鞋记》、《锦裙记》、《凤钗记》、《金廷玉》、《陈杏元》、《苏友白》、《后榜状元》、《金魁星》、《玉连环》、《陈天赐巡按》、《苏清风》、《鸾鸯扇》等。

  (二)、宫廷戏。如《哭人》、《杨广篡位》、《陈若霖斩皇子》、《仁宗认母》、《三审御妹》、《太白和番》、《三抄李府》等。

  (三)、公案戏。如《审三如》、《林文生告御状》、《包公案》、《施公案》、《彭公案》《、审蟾蜍》、《双包公》、《双驸马》等。

  (四)、武打戏。如《闹花灯》、《闹淮安》、《郭子仪打擂招亲》、《徐鸣皋打擂》、《三探金山寺》、《三劫卢俊义》、《汉中府》、《女娲镜》、《金漆棋局》、《平安南》、《郭英投军》、《满春园》、《胡奎卖人头》、《祁巧云替死》、《孙翠娥替嫁》、《狄青取旗》、《活捉白菊花》、《罗通扫北》等。

  (五)、连台本戏。如《三国演义》、《七侠五义》、《小五义》、《隋唐演义》、《薛仁贵征东》、《薛仁贵征东》、《薛仁贵征西》、《曰唐》、《说岳》、《大红袍》、《小红袍》、《封神榜》、《粉妆楼》、《万花楼》、《梁山泊(水浒)》等。

  (六)、小出戏。如《田贵春》、《许仙说谢》、《分家》、《三十九人》、《扫秦》、《武松打虎》、《公子游》、《打官家》、《桃花搭渡》、《界树争尸》、《管甫送》、《妗婆打》、《大名府》、《探牢》、《留伞》、《送书》等。

  解放后,组建布袋戏剧团,创作产生了不少新编剧目,可分为四种:

  (一)、童话剧:《三个和尚》、《狐狸建筑师》、《中山狼》《、龟兔赛跑》、《狼来了》、《拔萝卜》、《两个猎人》、《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卖炭翁》等。

  (二)、现代剧:《智取威虎山》、《奶头山》、《东山战斗》、《海上渔歌》、《惠女新传》、《夜闯珊瑚潭》、《耕山姑娘》、《张高谦》、《焦裕禄》、《欧阳海》、《审椅子》、《送肥记》等。

  (三)、神话剧:《大闹天宫》、《洛阳桥》、《白蛇》、《田螺姑娘》等。

  (四)、历史剧:《邱二娘》、《银链礁》、《燕青救主》等。

  音乐声腔  南派布袋戏为传统音乐唱腔,是以泉州方言为标准音演唱的泉腔系统,属于泉州弦管(南曲)音乐体系。乐队是以“南鼓”(即压脚鼓)为后台总指挥。

  曲调曲牌  (一)、南派布袋戏曲“讲古读书”的曲艺形式发展起来,其音乐唱腔必然带着说唱音乐的成份。其主要曲调有:《烧酒醉》、《牧牛歌》、《水车歌》、《孝顺歌》、《四季歌》、《走马歌》、《火孩子》等;

  (二)、从傀儡戏移植过来的曲解有:《地锦当》、《福马郎》、《生地狱》、《死地狱》、《抱圣》、《四边静》、《一江风》、《扑灯蛾》、《出队子》、《剔银灯》、《圣葫芦》、《一封书》、《金钱花》、《驻云飞》、《风入松》、《步步娇》、《银柳丝》、《皂角袍》、《上下叹》、《无字由》、《四句慢》等;

  (三)、吸收梨园戏的曲牌有:《相思引》、《双闺》、《倍思》、《长寡》、《中滚》、《锦板》等;

  (四)、吸收弦管的乐曲有:《听门楼》、《为伊刈吊》、《听见杜鹃》、《冬天寒、》、《愁人怨》、《孤栖闷》、《玉箫声》、《告大人》、《春今卜返》、《春光明媚》、《山岭路》;

  (五)、吸收宗教音乐成份有:《佛歌》、《仙歌》、《南海赞》、《抱圣》、《观音咒》等;

  (六)、吸收本地的“俚巷歌谣”和外来的民歌小调,是为了充实说唱音乐的风味,其曲牌有:《花鼓调》、《四季花》、《卖杂货》、《病囝歌》、《怀胎歌》、《十八送》、《灯红歌》、《乞食歌》、《长工歌》、《行船歌》等;

  (七)、吸收民间的十音笼吹,作为场景音乐其器乐曲牌可分为两类:1、丝弦曲牌有:《昭君闷》、《粉红莲》、《北元宵》、《杨柳丝》、《玉兰操》、《北上小楼》、《傀儡点》、《水底鱼》、《北雷征》、《万年欢》、《乱潭引》、《尝春天》、《茶花情》等。

  不同物景和不同行当出入场,各有专用曲牌。生行常用《小玉门》;旦角常用《北元宵》;净角常用《哭皇天》;丑角常用《傀儡点》;皇帝常用《过仙草》、《二锦百家春》;沉思时常用《昭君闷》;,游尝时常用《梳妆楼》,惊慌时常用《粉红莲》,书文时常用《北上小楼》伴奏。

  2、吹打曲牌:用唢呐吹奏(称大吹)并配以锣鼓点,多用于袍甲戏中的贺寿庆礼、迎送宾客和审场戏中的升堂站班。官场人物出入常用《太子游》、《状元游》、《得胜令》、《伴将台》、《归军令》、《开筵寿》等曲牌。

  行当 布袋戏的行当角色仿照傀儡戏(提线木偶戏)的体制,分为生、旦、北(净)、杂四个角色,即布袋戏舞台表演上的四大柱。“北”即戏曲行当中为净角。在布袋戏音乐体制中,有来自傀儡调的曲子。其中一类属“北”的曲调,属于净角的唱腔。行当体制与音乐体制有其一致性的方面。布袋戏在角色行当上,存在着“南北合套”的情况。布袋戏的“北”,分黑红北、多数是“竖眉戏”“审场戏”的角色。“杂”的行当表现为相当杂,包括丑、末、仙道、神怪及动物形象等,但主要是丑,布袋戏的丑,有大头、臭头、浮肿、缺嘴等“四大柱”。

  布袋戏传统剧目有一部分来源于梨园戏。这类剧目的角色行当,主要依梨园戏的体制划分,即按“七子班”的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贴、外。

  布袋戏是以“说书讲古”为曲艺形式发展而来,在表演艺术上受傀儡戏、梨园戏的影响。它依附于当地的戏曲声腔剧种。其行当角色体制属于傀儡戏、梨园戏的混合体。

  服饰道具  布袋戏的服饰包括戏服与头盔、合称行头。戏服主要用来交代剧中人的身份,体现人物的贵贱;暗示人物性格特征:传递人物的情绪信息。旧时戏班有一条规矩:“宁穿破,不穿错”。因此布袋戏演员必须熟知这些服饰名目。

  戏服所采用的服饰大部分为明朝戏装,服装宽袖,最适宜于掌中戏手指舞动的操作。布袋戏的戏服与人戏的戏服,在材料、形质、色泽、装饰与加工工艺等方面,均无太大差别,只是大小不同而已。从剪裁设计上看,为了适应手掌运作之需,必须采用宽度与长度几乎相等的体式,其形接近正方形。从制作工艺流程上看,一件戏服是由前片、后片、上身、下身、双袖五个部件构成的。常见的布袋戏戏服,大体上分为文、武两大类。

 

  文服分为:(一)生服。

  1、蟒袍:又称为“通”,指帝王大臣的官礼服。“通”常以服色来定职品的高低。皇帝黄袍、大臣红袍、皇帝赭袍、忠臣蓝袍、耿直之臣黑袍。全金全银纹饰。五种颜色合称为“五通”。

  2、官服:其特征是前、后有“补”(即绣补)。按官品的高低不同,所绣的动物图案也不同。大体上分为仙鹤、锦鸡、孔雀、云鹰、白鹭等级别。绣作工艺分手绣和机绣两种。

  3、员外服:戴素头架(即生褶)加贴背。

  4、生仔服:即衫衮,王孙公子色当红,文墨书生为白、浅红、浅绿,落难漂泊书生为灰、黑。

  5、道袍(八卦衣)架裟、道士和尚服之。

  6、英勇衣,此服前、后片正中镶上“勇”字,士卒服之。

  7、罪衣,带裙、犯人服之。

  8、旗牌服、衙役之。

  9、素衣,杂角如家店、店主、院公、闲人等服之。

  (二)旦服。

  1、宫衣,皇家公主服之。

  2、夫人帔,官家夫人服之。

  3、小姐帔,未出阁之千金小姐服之。

  4女间、袄裤、短挂、女间婢、丫环服之。

  5、老旦、青衣(苦旦)袄裙、服色偏深。

  6、女丑服,居多用清装,常穿大裙衫(镶边)、大红袄,配上黑裤或黑裙。

  7、女战衣,女兵服之武服布袋戏称为“甲”。因其式样模仿古代铠甲而得名。其特点是,前片正中绣有虎、狮、豹、熊、龙几种动物图案。文服中皇帝服所绣的龙是五爪、武服中蟒甲上所绣的龙是四爪的,以示等级分别。服色有黄、红、青、黑、白之分,合称为“五甲”。一般武士所穿的是袍子(又叫箭衣)没有绣兽、只有绣花纹,不那么华贵,多用素色的缎料。

  头盔俗称为头戴,即帽冠。其形式可分为软硬两种:(一)软式帽冠:称为申,可分为素色与绣图两类。如文生戴文生巾,书生戴解元巾、老生戴汉文巾、员外戴蝴蝶巾、武生戴武生巾、三龙巾,皇帝居室的便帽戴软帝巾,英雄戴斧头巾、三角巾、斜边巾、道人戴七星巾、太极巾,文丑戴笑生巾。

  (二)硬式帽冠:称为盔。皇帝戴帝盔,列国帝王戴平天冠(或称锦盔)、太子戴子冠、元帅戴帅灰、诸侯戴侯盔。文官头盔有相貂、金貂、红四角翅、圆翅等式。武官头有九龙盔、南战盔、北战盔、武将有狮头盔、豹子盔、虎呐盔、中军戴军盔、番帅戴番帅盔、番将戴雷番盔。旦角帽冠、王妃戴凤冠、夫人戴小凤、珠冠。关羽戴帝爷盔,太监戴监帽、丑角戴歪边帽、时迁帽。

  道具  布袋戏舞台上所用的道具,大体上可分为五类:

  (一)生活用具—桌、椅、床、帐、车、船、脸盆、水桶、扫帚、包袱、茶瓶、茶杯、酒壶、伞、扇、眼镜、旱烟杆(袋)、手杖、烛台、拂尘、马鞭、算盘、船桨、车轮、搭连袋。

  布袋戏舞台上所用的桌与椅,不仅是实用性的实物,而且是一种虚拟性、象征性的道具。比如桌,可以表示高出平地的山丘、桥梁、楼台;椅可以表示门、墙、机关,甚至表示能走动的车、船。舞台上的桌要穿桌裙,椅要穿椅帔。

  (二)供神用的道具—香炉,捋板、禅仗、签筒、令箭、相公爷、孩儿仔、木鱼、八卦、龟壳、铜钱。

  (三)书写用具—笔、墨、砚、笔架、印台、琴、棋、书、画、圣旨、公文袋。

  (四)武器与刑具—武器有刀、枪、剑、戟、靶、矛、盾、斧、锤、锏、杵、镖、环、扒、鞭、凿、弓箭等;刑具有:拶、夹、手铐、脚镣、罪架、脚板、棍、竹板、竹杯等。

  (五)旗类—令旗、斩旗、龙虎旗。旗巾中还有一种五彩布,设有黄、红、绿、白、黑五种颜色。它是一种虚拟性、象征性的道具,舞动黄色布代表金光,为神仙所用;舞动红色布代表火焰;舞动绿色和白色布舞动代表出现云霞、彩虹。

  木偶头像雕刻  木偶头像是偶人造型为主要物件。一出布袋戏的筹演,第一道工序就是依据剧目文本的人物规定,为舞台形象设计与制作木偶头像布袋戏的木偶头像,可分为6类,各种行当的偶头品种丰富、名称各异。

  (一)生头类。

  1、文生:文生、官生、苦生、和尚生、监生、吊眉文;

  2、武生:圆目武生、桃关、三目生、武生;

  3、须文:文须文、武须文、武黲文、黲文、圆目黲文;

  (二)旦头类。

  1、文旦:闰门旦、圆肩旦、观音旦、花面旦、剂眉旦、双鬓旦、双蝶旦、尾髻旦;

  2女间旦:蝶旦、童旦、笑旦;

  3、老旦:老妇、老却、老旦、黪旦、仙姑、肥旦、笑齿、粗髻、花婆;

  4、武旦:扎髻旦、女扮、武眉旦;

  (三)花面类。

  1、大花:黑大花、红大花、青大花、黑大北、红大北、青大北、黑须黑大北、红须红大北、文目黑大花、文目红大花、白须黑大花、白须红大花;

  2、出牙:出牙红大北、出牙黑大北、出牙红北仔、出牙黑北仔、出牙青大北、出牙青北仔;

  3、花子:黑北仔、红北仔、青北仔、桃北仔、黑花仔、红花仔、青花仔、桃化仔;

  4、特定头:包公、薛刚、呼延德、郑恩、关公、程咬金、鲁智深、徐良;

  (四)杂角类。

  1、奸面:白奸、奸仔、短须奸、黪奸、白须奸、文目奸、文目黲奸、白番、奸和尚;

  2、丑面:大头、臭头、吐目、斜目、人像缺嘴、浮肿、黑黪、小却、小沙弥、肥和尚、老和尚、笑生、小笑、笑齿、吐舌。

  (五)神道类。如来佛、四海龙王、活舌龙王、孙悟空、猪八戒、杨戬、金吒、木吒、哪吒、无常、济颠、闻仲、殷蛟、殷洪、雷震子、阔仙、怪仙、仙头、田都元帅、龟相、花童、鹿童。

  (六)精怪类。牛头、马面、猴头、狮精、虎精、狼精、狐狸精、白骨精、蜈蚣精、黑金刚、红金刚、青金刚、桃金刚、黑魁、红魁、青魁、桃魁、黄魁、黑怪、红怪、青怪、桃怪、黑蛇怪、青蛇怪。

  泉州地区著名的布袋戏班采用的木偶头,多数选取著名木偶雕刻家江加走的作品。江加走的偶头作品在造型艺术上有三大特色:

  1、注重木偶头像的发髻。即髻子以毛发编结,富有真实,造型完整优美典雅。

  2、注重木偶头像的须式(京剧脸谱称为须口),依颜色分有白、黑、灰、红四种;依式样分有长须、短须、五绺须、八字须四种。

  3、注重鼻、眼、唇、嘴的塑形。以严谨细致地刻雕鼻眼唇嘴一的形态,归纳头像特征,突出性格,怡心传神。

  伴奏乐器  南派布袋戏在旧式班社时期,其后的乐队由三人组成,一为司鼓,二为嗳仔,三为下手(管钲锣、锣仔、拍板)乐队处于“锣鼓吹”阶段,后来管弦增加一人。如果以文武场来分,文场是弦管吹,武场是钲锣鼓。乐队的坐位排列通常是下手、副吹、正吹、主演、师手、副演、师手、鼓师组成“四人制”乐队,春分工:1、主鼓师兼弹三弦及帮腔唱;2、正吹、吹奏高音唢呐及中吹,拉二弦;3、副吹、吹奏大唢呐、洞箫、笛子兼打钲锣;4、下手打锣仔拍,大钹及双铃、响盏。上世纪50年代、进行艺术革新,创作现代剧和儿童剧,乐队配器,增加了大提琴、小提琴、黑管、长笛、小号等新乐器。

  传统演出场所  (一)传统戏台(或称坐式台)。

  布袋戏早期所用的戏台,是牌楼式的新楼。以优质森林材架设、雕制而成。它的形制是宽三尺五寸、高四尺、深一尺五寸。整个构造由三个部件组成:一为上盖,二为底座,三为四支柱子及后屏。最前面有一对龙柱、上雕攀柱龙、粗雕细刻、油漆安金、与泉州庙宇前的大龙柱相似。前柱稍后有堂柱一双,支撑上盖。中门两侧为“交关屏”(或称加官屏)形成三个开间,“交关屏”侧设左右门、门楣书写“出将”、“入相”字样,中门匾额书上戏班的班名。顶篷还有楼座,设有左、中、右三门,与堂座的三门相对称。楼座的三门不是现实世界的门户,而是拟作“天界”的神仙上天,或山岭之巅,供偶人“飞套”时跃入,上盖之顶还加设金瓦飞檐的“凌霄檐”作为装饰性的部件。这种传统戏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比例适当,很有空间感,因它是朱漆镶金、装饰工艺水平甚高、色彩绚丽、故称为彩楼。它的三个部件可分解,便于搬运及组装。其组装方式为:先用12根竹竿搭设一个“四角棚”的台架,台架高约四尺,使舞台面(走马板)适为坐式演员为的坐高。然后对准中心位置,把整座彩楼依序固定搭设在台架上。

  (二)改革戏台(或立式台)。

  1953年改用立式表演,即演员站立,便于走动表演,扩大了木偶人的舞台活动空间。舞台形制也改为立式,演员举手表演,仍然是“四角栅”,台宽加大到1.2丈至1.6丈,台高1.6米,台深为6尺,增强了舞台的纵深感。2003年对对舞台又进行改革,以拼板式代替“走马板”,舞台前区2尺也纳入表演区范围,后区可置布景、道具,投影灯在天幕上映出云彩,颇具自然美,增强了舞台的立体感。侧幕、素色的景片垂挂,剧中人从侧幕出入、服饰多样的色彩可凸显出来。改用立式表演后,舞台设计趋向现代化,特别是灯光的艺术手段融入表演区的结合,使艺术气氛得到美化,木头人表演的创意性也大为增强。

  布景。布袋戏舞台置景物主要是为了交代剧情发生的、人物所处的外在环境。早期只是在背景上做文章,材质上分为软景与硬景(包括主体布景)两种,置景方式上,一种是拉景片,一种是滚筒布景,如水战的海洋布景。从景物的内容及制作上看,又有两种风格,一种是绘画式的写实布景,一种是装饰性风格的软景。这种景物造型,必须处理好情与景之间的关系。采用大型舞台后,大量电气器材进入偶戏的表演。照明条件的改善,提高了观众观看演出的清晰度。“光”加入景物造型中,出现了景片投影灯,流动性的云彩灯、雨色片、网状网点景片,利用灯光布景制造各种幻觉,写意倾向得到增强,与布袋戏虚拟性的表演风格一致,景片的特征性与暗示性得到充分发挥。

  生存现状

  目前,惠安掌中木偶戏剧团作为南派布袋戏最主要的团体,承担着保护本剧种的重要任务,如今新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

  一、人才流失及断层现象严重

  由於剧团体制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以及受到差额拔款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近年来先后有10多位演职员辞职经商。目前剧团缺少编导、导演、作曲、舞美、制作、灯光、音响、乐队等多种岗位的必需人才,再加上招生十分困难,已经出现了人才流失和断层的严重危机;在艺术人才结构上也不尽合理。

  二、传统艺术面临失传

  南派布袋戏仅口头传承,能熟悉这些剧目演出的老艺人廖廖无几,年龄已达70多岁,如果不尽快挖掘抢救,整理拍成录像保存,将面临失传的危机。近年来,剧团已组织整理十几个剧本,但由于经费紧缺原因,其他剧目还有待挖掘整理。

  三、演出市场正在萎缩

  由于受到当前商品经济的影响,诸如影视、网络等新的媒体形式的不断冲击,使布袋戏的演出市场受到很大限制,观众流失非常严重。

  四、经费不足,剧种生存艰难

  剧团届于集体性质的文化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实行财政差额拔补,人员的工资福利无法保障,保护剧种的积极性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