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 | 史永昌的秘制五香花生 | 普查地点 | 鲤城区江南街道 | ||
讲述者 | 史永昌 | 录入者 | 史玉树 | 项目类别 | 传统技艺 |
历史沿革 史永昌,俗名凹阿、凹师。鲤城区江南街道火炬社区古宅村(现已与大房混乱居成一村)人,今年已是85岁高龄,父母早逝,青少年时生活拮困,流离失所。但为人豪爽,广交朋友。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他有一位至交朋友,名叫王歪,晋江车厝人。当年王歪先生年近六旬,把秘制五香花生技艺传授给他,既可给他作为谋生之道,又可使秘制五香花生技艺不致失传。
史永昌的秘制五香花生米,送进口中,又脆又酥,脆脆酥酥,口感绝佳。略带蒜蓉味的五种中药香味四处飞溢,三五米内仍然可以闻到,令人口馋,使人欲罢不能,让人陶醉。他靠这种秘制五香花生技艺作为谋生辅助手段达40年之久,上世纪60年中期至本世纪初,他身佩葭苴(泉州音为加字,咸草织成的袋状物)装上十斤八斤五香花生,走乡串里,走街串巷,在浮桥外入带和中心市区,时常可以听到他叫卖五香花生的嗓音。
由于他的五香花生妇孺皆知,不仅是江南一绝,也是泉州一绝。不少人买去送给东南亚各地和港澳台的亲友,也有人买去送给远在美国、日本及欧洲的亲友。
工艺流程 选用地产小粒花生米(俗称柳仔豆,惠安产或晋江红赤土地带产)20市斤,分成两大加箩(竹篾制品),分别放到大锅开水烫熟,然后将五香粉(即丁香、大茴、小茴、桂皮、花椒各适量研成粉状)三瓷汤匙、精盐四两、糖精(俗称钻糖)二十粒,各平分二份,与烫熟花生放在大盆里搅拌均匀,封盖2小时后,使花生仁吸取五香味和咸甜味。再在阳光下晒到半干不干,筛去五香粉,使其纯净。
再将这些半干的花生仁与洗净凉干的适量中沙混在一起,放到大锅中去炒。要用文火(即用稻草之类作燃料,使其小火),用大煎匙不断翻动,炒至花生仁变成粗纸色(即草纸)就得取出,不可有焦味。
从锅中取出后,马上筛去中沙杂物,趁温放在大盆中,加上适量蒜蓉(本地蒜头捣碎)用双手轻拌,使之均匀。然后再翕(用陶瓷或搪瓷之类作盖方可),还要不断用干布巾擦去沾在盖内的水汽,几小时后,使残存于花生仁中的水份务必尽除。
最后要密封贮存,才不会返潮(变湿)。
相关材料、工具 花生米、五香(即丁香、大茴、小茴、桂皮、花椒各适量)、食盐、糖精、大锅、大灶、大盆、盆盖等。
产品用途 食用。
传承状况 可惜的是,由于史永昌年高体弱视力差,已经6年不再秘制五香花生,而他三个儿子竟无人继承这一秘制技艺,所以已在市场绝迹。目前在泉州各酒家见到的作为小菜的同类产品、口感与香味都差异较大。据说,晋江车厝王歪先生(如果他活到现在已有110岁)的后人,也没有继承这一秘制五香花生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