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保护区概况

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图览

发布日期:[2017-03-30] 阅读人:1637  字号: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马建华

  《泉州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丛书》之十四《泉州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图览》即将出版面世了。作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重要组成部分的泉州市,十年来,既有扎实的保护之功,又多有开创之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的命名、公布、挂牌及义务展示即是一例。

  泉州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了卓有成效的“十百千”工程,即建立10个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馆、100个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传习中心)、1000个以上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这千个展示点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包括文物点、历史建筑、传统宗教建筑、传统商铺、传统技艺作坊、传统街巷,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研究的机构,以及相关的自然景观等。目前,泉州市已经基本完成了“十百千”工程建设,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工作。

  展示点的统一挂牌保护和义务展示,不仅仅是一种实践行为,还体现了科学的保护理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机构进行挂牌公示,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是一个首创。文物挂牌具有提醒、宣示等功能,政府及保护单位向社会承诺对此文物进行保护。这在国际国内都如此。或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流动的,难以固定挂牌。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与之相关的场所、工具,与社区、群体、个人密不可分。这就为挂牌提供了可行性。我于今年10月参观世界文化遗产马来西亚马六甲市传统文化街区,市中有一座1673年闽南人所建的青云亭,祭拜观音、妈祖、关帝,是马来西亚最古老最精致的华人寺庙。1949年政府以法令形式挂牌保护青云亭。当地华人在《青云亭引介册》中十分高兴且自豪地写着:“对于青云亭乃至整个华社来说,这代表着一个里程碑。由于青云亭机构1949法令的通过,本亭从此受到有关法律的保护,并确保其权益及作为华社信仰和文化遗产保护者的地位。”之后的青云亭经过修复,2002年青云亭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文化遗产保存及修复奖,2008年7月7日,马来西亚马六甲海峡历史城市马六甲和槟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至今,马六甲市中心不仅保留青云亭、勇全殿等多处中国寺庙,还举行大型的送王船仪式,在马六甲市中心绕境游行,展示华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宽容多元的文化心态。送王船仪式还是马来西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一个小小的牌子对文化的保护传承竟有这么长久巨大的作用,这可能是挂牌者始料不及的。我想,泉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在地的相关场所以及机构团体的挂牌,今后也会产生深远的意义。

  挂牌保护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关联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的实践。挂牌保护对象表面看起来很“庞杂”,甚至是“跨界”的,但恰恰是保护观念的“突破”—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为核心,突破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镇(村)、自然人文景观等“各属其主”的权责藩篱,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之间的关联性保护。2007年《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关联性”保护,“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保护,要特别注重遗产所在地的自然环境保护”。2012年《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指出:“文化生态保护应坚持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要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联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联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三者之间的关联性,根据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整体性保护。”展示点之间不是孤立、隔绝的,而是互为依存、互惠共生。这种关系在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间表现尤为明显。如民间信俗、人生礼俗、传统节庆是传统戏曲、体育游艺、技艺等生存的土壤,它们之间构成一条完整的相互作用的文化生态链。元宵的泉州灯会、端午的石狮海峡对渡文化节等许多文化空间,都会引出数十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许多重要项目在活动中得到传承保护,同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场所、工具也得到全面的保护。

  挂牌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地保护原住民保护的实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根本来讲,任何文化都是在人与特定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互动的环境中产生、调适、发展的,特定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之间的关联性是历史的、内在的。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僵硬、冰冷的“外壳”,而是闽南久远、丰厚历史文化的物态留存,至今仍以其“有意义的形式”滋养着当代闽南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无所赋形”,而是闽南人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是以人为核心、以日常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在多元、变动的当代社会,文化生态保护应坚持文化遗产的原生地保护、原住民保护、在生活中保护原则。理论上的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自然遗产保护是可以分开的,其实生活中人们一刻也离不开物质文化、自然环境。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作为整体性保护对象,在民众生活中进行保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提供原生环境,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

  挂牌保护也是整体性重点保护区域建设的需要。从2007年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到2012年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整体性重点保护区域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创立的一个理念、一个重要抓手。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采纳了这个理念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制定专项保护规划,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从一个展示点保护到几个展示点的集合保护,再扩大到一个传统村落或传统街区的区域整体性保护,乃至整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整体性保护的科学性在于—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物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得以孕育、滋养的人文环境一起得到保护,避免失去传承基因、环境和土壤;文化遗产保存、生存、发展的社会人文环境得到优化,形成文化遗产与人们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文化生态环境,促进区域文化、经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类别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再生,因为分管的对象不同,各部门都是“自扫门前雪”。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保护对象是文物,历史建筑,《风景名胜区条例》的保护对象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保护对象是民间文化艺术(其中有些保护对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者各自独立保护,互不关涉。在一个文化空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严重缺位。目前的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的保护,更需要整体性保护理念。

  泉州市文化生态重点区域的整体性保护走在全国的前列。泉州市文化部门已编制了《泉州市21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文化生态保护专项规划》,泉州市政府将之纳入《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持续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利用,健全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保护机制,继续推进‘十百千工程’

  和21个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建设。” 将文化专项规划纳入“大规划”,实现 “多规合一”,克服了文化部门“小马拉大车”的局限。

  文化生态保护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展示点虽小,但作用和意义重大。不断积累展示点建设经验,提升展示点建设水平,推进展示点合理布设,发挥其示范和扩散效应,由点及面,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必将发生从量变到质变到飞跃。

  以图文形式记录、呈现“千个展示点”,泉州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们可谓煞费苦心。泉州人得传统儒道释文化滋养,又深具海洋文化气质,对自身文化的热爱可以用“爱惜羽毛”来形容。这是一种文化自信。爱护自己文化当然想办法来保护她,所以政府官员和民间人士常常“出奇招”,这又是一种文化智慧。我在编制《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时,吸收了他们的许多宝贵意见和措施,在此深表感谢。

  谨为序。

  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图览

  一、鲤城区

  1、元妙观(鲤中和平社区新府口56号)

  秦汉之际,泉州就有隐者和方士巫术活动。泉州民俗、古代航海活动和民间艺术、医药等深受道教影响,且流播到台湾及东南亚等地。元妙观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是福建最早的道教宫观,明清时期泉州府道纪司所在地。

  2、状元街(鲤中和平社区东街后街)

  状元街建于1998年。泉州历代有状元十人,建有历史悠久的状元坊,街名缘于此。街区保留泉州传统民居文化韵味,七座牌坊,错落分布;坊额和坊柱联彰显泉州历史文脉,彪焕历史上泉州人文鼎盛,被誉为“八闽第一街”。

  3、清白源井(鲤中东华社区东街南俊路4号区)

  明染局遗址。史书称泉州“织染为天下最”,元代大旅行家伊本·拔都他游记盛赞刺桐缎质优。明宣德二年(1428年)内使督造至郡建染局,嘉靖三十二年(1554年)移置今所,因该井以清冽善染著名,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立“清源白”题刻。

  4、相公巷(东街)

  巷名缘于雷海青信仰。雷海青(716年—755年),唐代宫廷乐师,安史之乱被叛军所执,不屈遭戳,体现忠烈民族气节,闽台地区奉为戏神,泉州称相公爷。相公巷口桂香宫为古城历史最悠久的雷海青神庙,源于南安罗东坑口。

  5、金池巷(东街)

  巷名缘于梁克家府第金池。梁克家(1127—1187年),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状元,两度为宰相,所撰《三山志》是福建现存年代最早的地方志,其府第凿方塘为池,人称金池,早已湮没。名城建设道路拓宽后,金池巷改称金池路。

  6、崇福寺(崇福路100号)

  泉州佛教三大丛林之一,始建于北宋初年。寺中有应庚塔、千人鼎、巨钟“三宝”,曾以“洪钟”闻名遐迩,相传旧时“崇福钟声”可传至洛阳桥。“崇福晚钟”为泉州八景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称“双拳铁罗汉,十亩老禅农”的妙月和尚为主持,传授泉州南少林武功,声名远播。

  7、承天寺(鲤中东华社区南俊路36号)

  泉州佛教三大丛林之一,素有“闽南甲刹”之誉,是台北土城承天禅寺开山祖师广钦和尚出家祖庭,高僧辈出,弘一法师曾住寺讲经弘法,寺内有闽国铸钱遗址、石经幢等重要文物和土城承天禅寺捐建的广钦老和尚纪念图书馆。

  8、石经幢(鲤中东华社区南俊路承天寺内)

  经幢是禅宗佛寺标志性建筑,刻佛像及陀罗尼经文,弘扬佛教文化。宋代泉州社会经济繁荣,石雕文化灿烂,继唐、五代之遗风,创建不少石经幢。承天寺石经幢建于宋代,造型完整,雕刻精致,是宋代佛教雕刻艺术重要文物。

  9、闽国铁钱铸造处(鲤中东华社区南俊路承天寺内)

  古代铸钱,先秦以前即使用陶质铸钱模型,称为陶范。五代闽国末期永隆年间(939—943 年)在泉州铸造铁钱“永隆通宝”,传世极少。1974年承天寺工地发现陶范,21世纪初考古证实为闽国铁钱铸造遗址,填补中国钱币铸造史空白。

  10、开闽三王祠(鲤中东华社区南俊巷71号) 

  宗祠文化是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开闽三王祠”祀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唐末农民起义,王氏率义军入闽,克泉州而据全闽五州,王审知晋封闽王,建立闽国。三王治闽40年(885年—925年),广施德政,惠及宋元。

  11、泉州基督承天巷福音堂(鲤中和平社区承天巷95号)

  泉州闽南文化特点之一为多种宗教兼容并存。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全球总会成立于1863年,为传统福音派基督教团体,固守周六为安息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泉州路设立教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泉州承天巷设立堂会。

  12、泉州佛教义诊所(鲤中东华社区南俊路52号)

  佛教文化倡导慈悲济世善举。泉州佛教义诊所由当时承天寺主持圆拙老法师倡导、捐资,新加坡宏船老法师资助创建,侨胞喜舍净资,社会各界热心护持,于1989年9月26日开诊 ,旨在救死扶伤、济人疾苦,弘扬医方明优良传统。

  13、老范志大厝(鲤中清正社区。前九一街黄门埕1-2号,后桂坛巷36号)

  创建人吴奕飞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在古方“神粬”基础上配制新药,以宋代范仲庵名言“不为贤相,当为名医”和“先忧后乐”为志,取范志为药名和大厝名。“范志万应神粬”为福建老字号,大厝为清代闽南宅群典型。

  14、龙宫城隍庙(鲤中清正社区九一街龙宫巷)

  龙王是古人最早崇信的海神,城隍是历史上声名显赫的贤豪。龙宫城隍庙始建于唐末僖信年间(874—904年),庙号龙王行宫,南唐保大年间(943—958年),增祀汉忠佑侯纪信大将军,龙神、城隍并祀,为泉州周边一些城隍庙的祖庙。

  15、释雅山公园(鲤中东门社区温陵北路)

  释雅山公园依施琅故宅而设。施琅(1621—1696年),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率师统一台湾,封靖海侯,在城内按四季意境建造四座花园,府衙边为“秋”、“冬”二园。公园结合文物保护,成市民休闲场所。

  16、李硕卿故居(鲤中东门社区通源巷8号)

  李硕卿(1908—1993年),著名国画家,一生致力于国画研究和创新,1956年以大型中国画《移山填谷》震撼中国画坛,被誉为“中国画新生的标志”;又是著名工艺美术家,在全国首创改良竹编。泉州市于1995年成立李硕卿国画研究会。

  17、圣公宫清代壁画(鲤中和平社区东门东街笫三巷内)

  泉州民间信仰俗神众多,主要源于历史人物,多为忠勇节义,堪为表率。圣公宫奉祀昭福侯倪国忠,主殿墙壁有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壁画四幅,记述了皇宫救灾元顺帝敕赐武状元,以及海上显圣援助船户加封昭福侯的故事。

  18、温陵美食街(鲤中促进社区温陵路东侧)

  温陵美食街是古城美食天下,荟萃本地传统小吃和各地奇珍佳馐,富含历史文化韵味。街区南北门各有对联,南门联为:番客西来,尽有奇珍惊海北;晋人南渡,曾携香味过江东。北门联为:此处有家乡风月,举杯是故土人情。

  19、东街蓝氏钟楼肉粽制作铺(鲤中和平社区东街19-21号)

  传统小吃和应节食品是泉州闽南饮食文化一大特色,泉州盛行端午节吃肉粽传统民俗。肉粽选料讲究,配料多样,制作精细,历史悠久。蓝氏钟楼肉粽荣获“泉州十佳名小吃”、“中华名小吃”、“中国名优产品”等称号。

  20、涂门贡糖制作铺(鲤中和平社区南俊路169号、百源路23号)

  传统小吃和应节食品是泉州闽南文化一大特色。贡糖即花生酥,主要原料为花生、白糖和麦芽糖,相传因进贡朝廷而得名。郭记贡糖传统制作技艺可以上溯至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后来郭氏定居涂门街,以“涂门贡糖”闻名。

  21、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鲤中和平社区新府口48号)

  泉州有传承和保护闽南地方戏曲艺术的土壤和传统。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成立于1985年12月,主要从事搜集地方戏曲遗产并整理校勘出版,出书近40种,涵盖历代积淀的传统戏曲、南音和方言等领域。其中《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等荣获文化部第二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三等奖。

  22、新海路闽南文化保护中心(东街金池路8号)

  泉州市新海路闽南文化保护中心成立于2006年6月,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原则,以促进闽南文化发展与保护为宗旨,秉承“传承传扬,创意创新”工作方针,立足泉州地区,从事闽南文化保护研究与交流合作。

  23、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鲤中东华社区新府口5号)

  本中心是泉州市文广新局举办的文物研究机构。主要职责是:开展文物调查,文史资料研究、整理;负责全市文物保护维修的方案设计、技术指导;负责文物的地下勘探、考古发掘;负责文物鉴定,配合职能部门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

  24、泉州富美国术馆旧址(海关口8号)

  1933年泉州太祖拳三个流派创立了泉州国术总馆及两个分馆,总馆馆长吕鹏琦。富美国术馆是第二分馆,为传授五祖拳和习武之馆所,拥有学员70至80人。解放后改为泉州武术协会富美训练点。其拳师黄清江、黄天禄培养学员无数,不乏有武术赛事中之姣姣者。

  25、开元寺(西街176号)

  泉州佛教三大丛林之一。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现存建筑基本保留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郑成功之父郑芝龙重修时风格,多项宗教文物为国内罕见,多项史迹见证泉台关系,石构建筑东西塔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特有标志。

  26、东西塔(西街开元寺内)

  东西塔为中国现存最高石塔,泉州古城标志。东塔名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元年至六年(860—865年),西塔名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三年(917年)。南宋时改建为石塔,东塔高48.24米。西塔高44.06米。塔分五层,应佛教五乘之说。

  27、弘一法师纪念馆(西街开元寺准提禅林)

  弘一法师(1880-1942年),俗名李叔同,一代高僧,我国新文化运动和中日文化交流先驱,佛门弟子奉为律宗十一代世祖。后十四年云游福建,曾驻锡开元寺,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赵朴初赞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28、泉州开元寺檀越祠(西街开元寺东侧)

  佛教文化有行仁施善不忘恩报的慈善心。檀樾祠始建于唐,奉祀施主黄守恭禄位。黄守恭(629—712年),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开元寺址原为黄氏桑园,相传受梦境应验桑开白莲感化,黄守恭献地结缘,建成莲花道场,后改为开元寺。

  29、肃清门遗址(鲤中通政社区西街)

  肃清门,又称西鼓楼。唐光启二年(886年)王潮任泉州刺史,任内兴筑泉州子城。肃清门为子城西门,是史籍记述事物地理方位参照坐标。1959年肃清门遗址建为西菜市场,2008年建成遗址广场。  

  30、史继偕故居(西街20-30号)

  史继偕(1560—1635年),明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年)榜眼,历神宗、光宗、熹宗三朝,约三十二年,官至光禄大夫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致仕在家期间,正遇东南沿海海衅,捐出俸赀,协力建设泉州海防设施,保护百姓安全。

  31、叶氏华侨洋楼(鲤中通政社区西街螺珠巷11号)

  闽南华侨业有回国置业传统。叶氏华侨洋楼,福建省首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业主为印尼华侨,原籍南安金淘,在泉州购地建楼,建筑呈印尼民居样式,与同时代华侨别墅洋楼鲜有雷同,曾作为国民党军战时指挥部,具有历史价值。

  32、陈凯泽宅(西街38号)

  中西合壁风格为古城民居建筑特色。是宅建于民国时期,前为洋楼,后为古厝,楼高两层,上层是典型欧式风格,古厝为闽南斗拱抬梁式木结构,宅内有天井,有古井一口,为当时古城区典型商业街区民居。

  33、宋文圃故居(西街116号)

  宅名“洲紫新筑”,1912年菲律宾爱国华侨宋文圃在粘氏旧厝原址上改建,是典型的闽南传统建筑风格,福建省首批优秀近现代建筑。整座大厝雕梁画栋,精美之至。古大厝后为双层洋楼,外观为西式洋楼,内部结华侨别墅洋楼构为中式古厝。

  34、旧馆驿古街巷(鲤中通政社区西街—古榕巷)

  驿站是古代驿吏或来往官员歇宿、换骑之地。泉州旧馆驿俗称“牛仔驿”,元代有驿站,明代迁出,演变成地名。巷长约200米,文化史迹丰富,有宋南外宗正司、明代染织房遗址,及董杨大宗祠多处官宦府第、名人故居。

  35、董杨大宗祠(鲤中通政社区旧馆驿2号)

  宗祠文化是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异姓联宗则是一种介于血缘与地缘之间的社会现象。泉州董杨大宗祠始建于明天顺五年(1461年),是全国仅有的董杨联宗史迹,也是研究中国传统姓氏学、谱牒学和宗族世系学的重要史迹。

  36、杨滨海故居(鲤中通政社区旧馆驿85号 )

  杨滨海(1795—1820年),清嘉庆十四年(1808年)进士,故居始建于清中后期,三进五开间,主体建筑 800平方米,穿斗式木架结构,整个建筑中使用木料之多,为泉州地区罕见。护厝部分墙壁“出砖入石”形式,为闽南建筑特色 。

  37、南外宗正司遗址(鲤中新峰社区古榕巷56号)

  南外宗正司是宋代管理京城之外皇家宗室的机构。靖康之变(1126年)翌年北宋灭亡,为躲避战乱, 南外宗正司几经迁徙,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迁到泉州,尔后存续147年 ,许多皇族在泉州生息繁衍,对闽南文化形成发展繁荣影响深远。

  38、许邦光故居(鲤中新峰社区古榕巷62号)

  许邦光(1781~1833年),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与林则徐同榜进士,官至光禄寺卿,是《大清一统志》福建卷编修官。一生著作颇丰,书法名噪一时,林则徐路过泉州必登门造访,清道光年间泉州进士龚维琳、陈庆镛均为其门生。

  39、井亭巷(鲤中通政社区花巷—西街)

  巷名缘于巷中原有“井亭古迹”。现亭已不存,有义井一口,名玉泉井,俗称城心井,与城心塔相对。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在肃清门内建贡院,肃清门外建“高桂坊”,井亭巷位于肃清门外,又称高桂巷。

  40、定心塔(鲤中通政社区井亭巷69号)

  风水文化是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组成部分,有“泉人重堪舆”之说。定心塔又名城心塔,据清乾隆《泉州府志》记载,定心塔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造,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象征泉州古城中心标志,为国内古城少有。

  41、侍郎第(鲤中通政社区井亭巷71号)

  庄国桢,字君祉,泉州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守官尽职,为文喜典重深厚而厌钩棘,为诗喜舂容雅浑而薄纤巧。后世称其府第为“侍郎第”,系两座七进五开间,西座历经修缮,至今建筑较为完整 。

  42、保和堂老铺(台魁巷5号)

  泉州传统医药资源丰富。明代进士、理学家蔡清后裔开设“保和堂”老铺,专售祖传秘制疔膏,因老铺前挂有一只纸糊五层白塔,疔膏以白塔为标记,又称“白塔膏”,名闻遐迩,自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以来有谱系传承至今。  

  43、台魁巷(大寺后—西街)

  地名缘于明代泉州状元庄际昌为巷内奇仕宫题匾“雁塔钟灵”,喻意泉州宰相(台)、状元(魁)辈出。因奇仕宫,名奇仕巷。地处开元寺东塔边,称东塔巷。巷内保和堂老铺制售“白塔膏”,称白塔巷。泉州方言谐音叫“刣瓜巷”。

  44、奇仕宫(台魁巷11号)

  生育信俗是一种闽南文化现象。奇仕宫俗称“奇仕妈宫”,主祀临水夫人陈靖姑三姐妹和妈祖。临水夫人作为水神是妈祖的陪神之一,曾与妈祖同时被明崇祯皇帝敕封为“碧霞元君”。泉州人称奇仕妈专司妇女生育、保婴幼安康。 

  45、三朝巷(鲤中新峰社区象峰巷—古榕巷)

  巷名缘于留正故事。留正(1129—1206年),原籍永春,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进士,历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是谨法度、惜名器、清正廉明、直言敢谏的贤相,南宋时巷口立有“三朝元老坊”。 其六世祖留从效为五代清源军节度使,任内环城种植刺桐树,因而泉州古城雅称刺桐城。

  46、陈晓萍彩扎艺坊(西街裴巷炉下埕46号)

  陈晓萍系泉州彩扎工艺创始人陈天恩的儿子,为福建省级“非遗传承人”。陈氏父子擅长彩扎花灯制作,善扎龙、狮及各种生肖动物灯,其作品多次获奖并到日本、新加坡及台湾等地展出,广获好评。

  47、亚佛春饼老铺(鲤中通政社区西街165号)

  立春食春饼是中华民族古老风俗,明代已有记载。泉州春饼又叫润饼菜,是传统小吃,更是除夕、元宵、清明应节食品。亚佛春饼皮是老字号,因店面毗邻开元寺,取店名亚佛,一支拌面粉的木棍,已经有六、七十年历史。

  48、基督教泉西堂(西街208号)

  多种宗教兼容并存为闽南文化特点之一。基督教在唐中叶(8世纪)之前传入泉州,近代再次传入泉州后,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筹建西街基督教礼拜堂,次年成立泉西堂会,为泉州城区基督教三大聚会所之一。现教堂为哥特式建筑,建于20世纪初期。

  49、甲第巷(鲤中升平社区西街)

  甲第巷是先贤名士辈出的古巷,名缘于巷内欧阳詹故居。欧阳詹(750—800年),唐贞元五年(789年)以一甲第二名高中“龙虎榜”,是福建历史上首位甲第进士。巷内还有明代抗倭英烈王世实和晚清进士、著名书法家庒俊元等的故宅。

  50、孝感巷(西街)

  泉俗崇孝道,孝感巷名缘于明朱鉴故事。朱鉴(1390—1477年),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会试登乙榜。相传出仕前家贫,母亲双眼失明,夫妇极尽孝道,祷告上苍,得天降金锭,解其困厄。巷中原有“孝感动天”坊,孝感巷因此得名。

  51、蔡清故居(西街孝感巷24号)

  蔡清(1453—1508年),明成化二十四年(1484年)进士,著名理学家,清雍正二年(1724年)从祀全国孔庙。理学是宋元明清时期哲学思潮,蔡清发展理学形成 “清源学派”,受其倡导,明代泉州研究理学之风盛极一时,影响遍及全国。

  52、甘棠巷(鲤中升文社区西街)

  巷名缘于明代李相国故事。李廷机(l 542一l 6 1 6年) ,号九我,以相国告老返泉州,御赐策马三鞭为界建相府。李廷机体恤民情,惜占土地。明朝大学士张瑞图崇其德政,用典取名甘棠巷,又称贤相里,谐称甘刀巷、关刀巷。 

  53、廖氏民居(鲤中升文社区五塔巷45号)

  泉州传统民居建筑富含闽南文化内涵。廖氏民居原为清举人曾遒祖宅,始建于清代,廖氏祖辈于20世纪20年代购置重修,建筑方式砖木混用、以木为主,房屋木结构为穿斗式,正厅窗花雕刻细致入微,体现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

  54、八角楼(西街510号)

  八角楼因主体建筑具八面而得名,建于1936年。福建省优秀近现代建筑,中西合璧,楼顶有石砌六角亭,前大门呈典型西式风格,内部则遵循泉州古大厝格局,建筑轮廓错落有致,既继承传统装饰技艺,又熟练运用外来装饰工艺。

  55、奉圣宫(鲤中升文社区西街577号)

  奉圣宫是旧城厢奉圣铺奉圣境的约所和境庙,奉祀雷海青等神像。雷海青(716-755年),畲族,唐宫廷乐师,安史之乱时忠烈殉国,相传成“天下梨园都总管”和“田都元帅”。奉圣宫是泉州汉畲文化和祭祀文化的重要史迹。

  56、凌文彬竹编艺坊(鲤中升文社区西街613号)

  泉州竹编历经传统竹编、改良竹编和创新改良竹编三个发展阶段。凌文斌是泉州传统竹编工艺第六代传人,为李硕卿改良竹编之后泉州创新改良竹编的带头人,其创作兽类和人物造型竹编,已进入当今竹编艺术极高境界。

  57、陈仲瑾故居(平水庙26号)  

  陈仲瑾(1880—1963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举人,同盟会会员,新中国成立后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其祖上为避倭乱自金门浯江阳翟村迁泉州,故居挂“经元”、“明经”和“文魁”匾额,彰显其祖父、伯父及本人科举名次。

  58、许谦慎花灯艺坊(新华北路371号)

  泉州花灯起于唐代,盛于宋、元,延续至今,以其独有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有别于全国各地花灯,是中国优秀传统工艺美术精品。许谦慎师从南方剪纸流派代表人物李尧宝学习刻纸和料丝花灯制作,是福建省花灯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59、安礼逊图书楼(新华北路培元中学内)

  安礼逊图书楼建于1927年,培元中学创办人安礼逊之纪念建筑,是福建省优秀近现代建筑。安礼逊是英国传教士,其父曾搭救在伦敦罹难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培元中学同时拥有孙中山题词“共进大同”和宋庆龄题词“为国树人”。

  60、铁炉庙(鲤中新峰社区象峰巷)

  寺庙兴废是地方宗教文化生态环境的风标。铁炉庙原址为南唐保大中(约943―957年)节度使留从效铸冶所,因名“铁炉”。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郡人状元曾从龙重建,1958年迁现址,2005年新建,赵朴初题写寺门匾额《铁炉寺》。

  61、天后宫(临江隘南社区南门天后路1号)

  妈祖信俗是海峡两岸影响最大的民间信仰。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为海内外最早的妈祖神庙,元世祖敕封妈祖为“泉州神女”、“泉州海神”。2009年9月妈祖信俗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62、德济门遗址(临江隘南社区南门天后宫对面)

  泉州镇南门始建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随城区扩大改建为德济门,较完整地保存宋、元、明、清古城变迁的遗迹,印证泉州古城区不断拓建的历史。遗址于2001年发现。

  63、花桥慈济宫(中山南路605-607号)

  保生大帝吴真人信仰是闽台最有影响的民间信仰之一。花桥慈济宫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祀北宋名医吴夲(979—1036年),清光绪四年(1878年)创办“泉郡施药局”,为世界上最早慈善机构之一,其施医赠药善举,传承至今。

  64、源和堂老铺(中山南路609号)

  “源和堂”为“福建金牌老字号”,具有百年专业生产蜜饯历史,其制作技艺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产品被列为泉州八大特产之首,远销东南亚、欧美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享有“美名驰五洲,香甜满人间”美誉。

  65、曹淑贞传统花灯艺坊(水门巷29号)

  泉州花灯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彩扎花灯是最常见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花灯。曹淑贞是目前享有盛名的泉州彩扎花灯艺人之一,其制作的花灯,被誉为曹式花灯,既有传统模式,又有创新造型,主题丰富,种类繁多,特色鲜明。

  66、南薰三义庙(水门巷竹街6号)

  关帝信俗是泉州影响深远的一种民间信仰文化。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崇信关羽,命江夏侯周德兴入闽整顿海防,修建卫所城,命泉州七座城门都得建关帝庙。水门又称南薰门,现仅存遗址,三义庙祀刘备、关羽、张飞,同祀观音。

  67、市舶司遗址(水门巷水沟2号)

  市舶司是古代管理海外贸易的官署。泉州市舶司建于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止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历经宋元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每年举办祈风典祀、设宴犒享蕃商,见证闽南本土文化与海洋文化相互交融发展的历史。

  68、舶司库巷(中山南路567号)

  我国古代对中外互市商船或海外贸易称为市舶,舶库是存放进口物资的官库。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盛,泉州设置市舶司,下设堆放货物的市舶库和接待外宾的来远驿。“舶司库巷”是宋代市舶司仓库所在地,谐称白司库巷。

  69、西藏国佛雕老铺(中山南路463号)

  古泉州号称泉南佛国,佛事昌盛,佛像雕艺精湛。泉州中山路佛雕老铺店号多冠以西字,西藏国为其中一家,西寓意西天佛国,藏表示珍藏。西藏国佛雕艺术家族传承,杭州灵隐寺、南海普陀山、泉州承天寺等有其雕塑的佛像。

  70、温陵女子南艺坊(中山南路南岳宫口鲤城区文化馆内)

  温陵女子南艺坊成立于2004年,是以表演闽南歌舞艺术为主的女子文艺表演团体,用现代综合艺术手段塑造青春活力的舞台形象,通过对泉州(古称温陵)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的改革、创新与展示,进一步弘扬泉州地方优秀民间艺术。

  71、鲤城区泉州南音研究社(中山南路南岳宫口鲤城区文化馆内)

  鲤城区泉州南音研究社前身为1951年9月成立的泉州市南音研究社(由原“升平奏”、“回风阁”、“回风阁俱乐部”等三个民间南音组织联合而成),长期致力于南音艺术收集整理和学术交流,新秀迭起,名家辈出,其开创的“南音大会唱”后来升格为“国际南音大会唱”。

  72、鲤城区泉州拍胸舞协会(中山南路南岳宫口鲤城区文化馆内)

  发祥与鲤城区的泉州拍胸舞是是福建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流播于闽南文化圈。鲤城区泉州拍胸舞协会于2008年11月 成立,是一个由政府主导建立的兼具传承保护和技艺交流功能的平台。

  73、侨光影剧院(中山南路375号)

  泉州是著名侨乡,泉州籍华侨有热心家乡文化建设的传统。侨光影剧院因海外乡亲投资建设而得名,1955年5月1日投入使用,是福建省首家立体声影剧院,其高大的廊柱和大斜面帐幕式尖顶,具有典型的俄罗斯大剧院建筑风格。

  74、蔡炳汉传统花灯艺坊(临江溪亭社区指挥巷13号)

  泉州花灯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以其独特技艺闻名于世。无骨花灯由硬纸直接连接而成,在泉州失传多年。1978年,蔡炳汉发掘传统制作技艺,重现无骨灯风采,又首创针刺无骨灯,促使无骨灯发展为泉州花灯重要类型之一。

  75、刘胜裕总行大楼(临江溪亭社区中山南路372号)

  泉州南门是历史上古城传统商贸区,坐商行贾云集。由永春人刘攸宜、刘攸足兄弟创建的刘胜裕总行大楼建于1922年,是泉州近代商业的标志性建筑,楼高4层,上有亭台,为当时泉州第一高楼,抗战期间屋顶曾架设机枪防空。

  76、指挥巷(临江溪亭社区中山南路侨光电影院对面)

  泉州古街巷富含闽南文化内涵。传说明代有外号王阔嘴的安徽人在京经商,在一次火灾中救得当朝皇帝,皇帝让其在官帽中任选,此人不识字,以为帽大官大,结果选中指挥官帽,派任泉州,其府衙所在街巷因而得名指挥巷。

  77、金传胪糊纸老铺(临江溪亭社区中山南路180号) 

  泉州民俗文化重慎终追远,道德教化,祈福寿平安。糊纸技艺源自汉代,唐初开始盛行,“金传胪”是泉州彩扎老招牌,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开业,最早为“锦茂糊纸店”,后因附近有座“传胪”石牌坊,改名为“金传胪”。

  78、文相宫(临江溪亭社区义全后街74号 )

  泉俗崇尚忠勇英烈。相传文天祥 (1236—1283年)从南宋幼主避难,曾夜宿泉州溪亭。志载:里人“慕其芳踪,将亭改为庙宇,塑像崇祀之”。庙中“血泪石”,传为文天祥因幼主失落,山河破碎,失声痛哭,血泪俱下,透入石髓遂成。

  79、三十二间巷(临江溪亭社区义全后街)

  泉州古街巷是闽南文化的历史载体。相传宋元时期泉州弈棋风盛,泉州市舶司蒲寿庚(1205—1290年)为娱乐宾客,兴筑花园时,划地建“棋盘”,由美女充当棋子。“棋盘园”作为地名延续,美女住房三十二间,则形成三十二间巷。

  80、庄氏武医世家(临江溪亭社区大隘门3号)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族或师徒经验传承模式的世医流派渊源久远。庄氏武医世家,历经九世,代有武医大家和练武者,精究经典医学、疯伤跌打科、针灸、推拿(金针渡穴术)等专业技能。传承人庄泽宇探究“庄氏还原复骨汤加减法”等,用于诊疗相关疾病,并于2007年获中医民族医医师资格。

  81、道才巷(临江隘南社区聚宝街158号至160号 )

  特色小巷是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的展延。道才巷连通历史文化街区聚宝街与青龙巷,两侧高墙“出砖入石”筑砌,古榕盘根交织。传说古时巷内一位有才能的人,人称其有王佐之才,巷名佐才巷,方言谐音称道才巷,又称肚脐巷。

  82、正泉茂绿豆饼老铺(临江隘南社区天后路2幢10号)

  传统小吃和应节食品是泉州闽南文化一大特色。绿豆饼是一种经典酥皮点心和中秋饼,正泉茂绿豆饼,始于创制人林举烈在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开设店铺,以甜而不腻,有冰凉感,香脆可口称著,曾两度获商业部优秀产品奖。

  83、秉正石花膏老铺(临江隘南社区天后路1-3号)

  名小吃体现地方美食的文化传统。石花膏是一种特色清凉食品,历史悠久,主要原料石花草从海边礁石刮取,来自天然,制成品清澈透亮,赏心悦目。秉正石花膏获“中华老字号”、“中华名小吃”、“福建小吃名店”等荣誉。

  84、李贽故居(临江新桥社区万寿路123号)

  李贽(1527—1602年),号李卓吾,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近代思想启蒙者和先驱,中华民族杰出历史人物之一,影响及于日韩等国。由于亲缘关系,故居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改为“林李宗祠”,是泉州传统联宗文化重要史迹。

  85、黄帝宫(临江隘南社区聚宝街路角头)

  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信仰是各民族共同的心理归属,开启文化民族主义先河。我国信奉黄帝,在东汉班固(32—92年)编撰的《汉书•郊祀》中已有记载。黄帝宫为古泉州供奉中央黄帝的宫庙,见证海峡两岸同源。

  86、黄厚忠故居(临江新桥社区聚宝街125、127、129号)

  黄厚忠是泉南基督教奠基人之一,对泉南基督教事业多所贡献,并办国民学校,是当时泉州名人。黄厚忠故居建于清末民国时期,历有修建。该建筑为一栋二层砖混水泥结构楼房,对于研究泉州基督教史及教育事业有重要价值。

  87、陈爱治民居(临江溪亭社区义全后街181号)

  中西合壁风格为古城民居建筑特色。陈爱知民居为二层砖柱水泥结构楼房,始建于民国期间,曾是当时泉州英美烟草公司驻地,大门底层及东西两侧皆有走廊,建筑外立面具欧式风格,楼房内木构件雕刻精美,具闽南建筑特色。

  88、聚宝街(南门万寿路边)

  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兴盛,聚宝街舶商云集,宝货如山,街区成为互市,街南端“车桥头”是中外货物集散地,溪边“来远驿”是接待外国贡使和番商的驿馆,见证泉州海外交通史黄金时代。

  89、基督教聚宝堂(临江新桥社区聚宝街109号)

  泉州号称世界宗教博物馆。近代基督教于清同治三年(1863)在泉州设教,光绪十四年(1888)在聚宝街设宣道所,1913年成立堂会,1923年兴建聚宝礼拜堂,与南街礼拜堂、西街礼拜堂同为城区三大基督教聚会所。

  90、蔡鼎常故居(临江隘南社区横街32、34号)

  蔡鼎常(1895—1986),民国时期泉州名人,对当时泉州商会及教育发展有重要贡献。故居始建于清末民国时期,历有修缮,部分改建,室内木作精雕细作,有多幅名人墨迹。该民居对于研究当时泉州商业发展历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91、青龙巷(临江隘南社区南门港仔乾4号边)

  泉州俗谚:金青龙,银聚宝。青龙巷与聚宝街毗连,形成于宋代,相传是蕃商兑换货币和商贾聚居之地,俗称新巷,是古城区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民居街区之一,列为“参与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国际合作项目的试点地区。

  92、青龙宫(临江隘南社区南门青龙巷78号边)

  旧城厢铺境神庙信俗是古城区特有文化事象。保生大帝吴真人是闽台两地信众共同崇奉的医神,泉州是吴夲(979年—1036)行医济世之地,民众感念其恩德,立庙纪念,奉为地方保护神。青龙宫为旧城厢青龙境境庙,祀保生大帝。 

  93、李妙森故居(临江隘南社区南门青龙巷5号)

  优秀近现代建筑是城市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李妙森故居建于1927年,为两层回廊式中西合壁式带风楼洋楼。大厅前两根砖柱有排水功能,二楼有葫芦形栏杆,西式窗棂,红色外墙砖雕和天花板倒莲花雕饰,色泽鲜艳的瓷砖浮雕画印度教象头神图案,别具特色。 

  94、黄雪珍民居(临江隘南社区南门青龙巷7号)

  中西合壁风格为古城民居建筑特色。黄雪珍民居建于1948年,为四层砖混水泥结构洋楼。中轴线起依次为:石埕、大厅。大门前有走廊,西侧壁堵砖雕富有特色,大厅为传统厅堂结构,主楼东侧花圃,是当时华侨建筑代表作之一。

  95、陈清波木偶世家(青龙巷64号)

  陈清波出生于木偶世家,其父陈德成于1909年创办了泉州德司四美班,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陈清波自小学艺,1950年曾组织木偶工作组往各县市演出,1952年曾任泉州市木偶艺术剧团(泉州市木偶剧团前身之一)团长,并为丰富木偶表演艺术作出贡献。

  96、林廉平民居(临江隘南社区青龙巷32号)

  泉州传统民居建筑富含闽南文化内涵。林廉平民居建于民国期间,三落五开间格式,硬山式屋顶,中轴线起依次为:大门、天井、双厢房、大厅、天井、后双厢房、后落,“出砖入石”和海蛎壳墙体,规模宏大,富有地方特色。

  97、明来远驿旧址(临江新桥社区南门聚宝街车桥头)

  来远驿是古代掌管接待少数民族与外国来客的官署。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发达,明初实行海禁,朝贡成为唯一合法的外贸方式, 明永乐三年(1405年)在车桥村设置“来远驿”,专门接待琉球等国的外宾,附近设“进贡厂”以储贡品。

  98、奉督抚两院示禁碑(临江新桥社区海关口16号附近)

  示禁碑系官府为遏止不法情事、杜绝陋规恶习,将告示勒石成碑示禁。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晋江县立奉督抚两院示禁碑,禁止泉州海关关役横征关税 ,并重申海关货税,是研究清代泉州经济、商贸、税制、律例的重要史料。

  99、泉郡富美宫(临江新桥社区万寿路5-7号)

  崇敬王爷是泉州民间信仰一大特点。泉郡富美宫因始建于泉州富美古渡口而得名,称 “萧王府行宫”,有“泉郡王爷庙总摄司”之誉,主祀西汉名臣萧望之太傅(约前114—前47年),俗称阿爷公,其分灵遍及闽南、台湾和东南亚。

  100、“升平奏”创始地(临江新桥社区八舍后尾26号)

  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长期在自然生存状态下传承,清末民初南音兴盛,“升平奏”等泉州南音名社开传承研究之先声,名家辈出, 1950年“升平奏”与“回风阁”、“回风阁俱乐部”联合成立泉州南音研究社。

  101、宝海庵(临江隘南社区泉州大桥北侧)

  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民间传说为寺庙文化增添光彩。宝海庵,原称宝林院,始建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年),清代以来数次重修。历史上的民间宗教白莲教渊源于佛教净土宗,泉州民间流传宝海庵与白莲教十三妹有关的传奇故事。

  102、刺桐谜社(临江溪亭社区中山南路南岳宫口鲤城区文化馆内)

  谜语属于民间文学,在泉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刺桐谜社”成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于2009年复办。自创办以来,创作大量富有泉州地方特色的谜条,多次举办猜谜活动,让参与者得到心智的锤炼。

  103、春生堂秘制酒技艺坊(江南街道王宫社区兴贤路899号)

  春生堂秘制酒为泉州名药酒,由郭信春于清道光年间(1820—1850)在永春县五里街始创,其传人于1953年带入泉州酒厂生产,2006年获中华老字号称号并进入品牌价值百强榜,2009年春生堂酿造技艺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04、威远楼(中山北路)

  威远楼是古代州治谯楼,又称北楼、北鼓楼,为闽南名楼。清康熙六年(1667年)改名威远楼,寓意天南保障之雄观,历代名士撰有重修碑记,1987年依旧制重建,1989年起举办每年一届的“威远楼之夏”戏剧节,成为泉州闽南文化品牌。

  105、中山公园(中山北路)

  泉州中山公园是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园林文化遗产,始建于1928年,由始设于唐久视元年(700年)的泉州州署遗址辟建而成,1931年建体育场, 2000年修建调整为集休闲、健身、文化于一体的生态绿地公园。

  106、县城隍庙(泉州六中校园内)

  晋江县城隍庙始建于唐,历宋、元、明屡有迁徙,现庙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庙址为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14年)的泉州鲁司寇庙旧址。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北宋太平兴国(976—978年)初,鲁司寇庙移建,即现今泉州府文庙。

  107、府城隍庙(县后街大城隍口新村小学后)

  城隍本指护城河,城隍信仰是闽台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泉州府城隍庙始建于宋,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易地今址重建,清代数次重修,现仅存后殿,原有麒麟照壁于1972年移置开元寺内保护。

  108、白耉庙(北门模范巷33号)

  泉州有多种宗教并存、诸神同祀一庙习俗。白耉庙,俗称白狗庙,原为明代在泉州的锡兰(现斯里兰卡)王子后裔创建的印度教毗舍耶神庙,奉祀印度洋山神白狗塑像,有印度教神话故事石刻,后来增祀本土神像,遂成境主庙。

  109、一峰寺(学府路泉州一中对面)

  历史名人是城市重要的文化遗产。一峰寺始建于清代,1987年重修,祀释迦牟尼和普贤、文殊一佛二菩萨。明江西状元罗伦任泉州市舶司副提举,在附近读书讲学,自号一峰,后人建一峰书院纪念,由是地名一峰书,寺名一峰寺。

  110、通天宫(北门街通天巷)

  泉俗崇敬精忠贞烈历史人物。通天宫始建于宋,祀平息安史之乱的忠勇将军唐武安王张巡,右侧“戊子元魁坊”石匾额,系明嘉靖七年(戊子年,1528年)泉州府同安刘汝南乡试夺魁原坊旧物。原有宋石经幢一座,1986年移置承天寺。

  111、大希夷与小希夷(学府路)

  道教宗师是各派传道的首领。陈抟是五代、宋初道教全真派宗师,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宋元时泉州建宫奉祀,初建模甚小,元末新建规模较大,两宫并存,即分别称为大希夷宫和小希夷宫,附近街巷称为大希夷巷和小希夷巷。

  112、梅石书院旧址(学府路泉州一中内) 

  明清书院是由私学衍化而成的教育场所。明代状元、泉州市舶司副提举罗伦,号一峰,公余在净真观读书讲学,四方士人从学如流。净真观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改为一峰书院,因传说“梅石开,状元来”祥瑞,又称梅石书院。

  113、朱熹小山丛竹坊(泉州市第三医院内)

  宋代朱文公朱熹(1130—1200年)种竹建亭讲学处,人称泉州古城千年文脉胜迹,其侧“不二祠”,祀朱熹赞为“温陵甲第破天荒”的唐代甲第进士欧阳詹(756—800年),一代高僧弘一法师(1880—1942年)晚年息影泉州,圆寂于“不二祠”。

  114、王景然江氏木偶头雕刻坊(前孝悌50号)  

  泉州木偶头雕刻是泉州木偶艺术的角色头部造型,江加走(1871—1954年)是泉州木偶头像雕刻巨匠,王景然师承“木偶之父”江加走之子江朝铉,为江加走木偶头雕刻第三代传人,其作品在传统技艺中融入西方雕塑技法,内涵丰富。

  115、惠世医院旧址(福建医科大学附二院内)

  闽南建筑是凝固的闽南历史。创办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的惠世医院是泉州第一家西医医院,也是福建省最早的医院之一,首任院长颜大辟为英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和医生。惠世医院主楼建于1917年,是泉州近代医学发展历史重要物证。             

  116、泉山门(中山北路)

  泉山门为唐泉州子城北门,毁于宋初,2002年依唐末五代规制重建,仿古存真,还原历史,采用单层单檐九脊歇山顶,面阔三开间,进深四架橼,灰瓦青砖,是福建惟一一座“同”字形仿古城门。

  117、朝天门(北门街)

  朝天门原为泉州古城北门,始建于五代十国南唐年间(937年-975年),抗战时期拆毁,2001年按宋元官式古城门楼进行设计复建,为五开间二层歇山式单檐木结构建筑,是泉州复建的第一座古城门。

  118、泉山土地宫(北门街泉山门前)

  福德正神土地公是闽南文化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众神之一。泉州民间以土地公为财神和保护神,泉山门废后,里人在原址另筑小龛供奉原门楼上的土地神像,后来建泉山土地宫,俗称北门土地公,为古城区影响最广的土地神庙。

  119、都督巷(北门街东侧)

  巷名缘于明抗倭名将俞大猷都督第。俞大猷(1503年—1580年),泉州河市人,明嘉靖十四年(1536年)武进士,精于南少林武术,著有武学奇秘《剑经》,曾向嵩山少林寺回传少林棍法,俞家军威名远震,与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

  120、中山路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市区中山路)

  泉州中山路雏形见于唐代,街区形成于1929年,以闽南侨乡风格连排式骑楼商住建筑为特色,从威远楼至南门新桥头南北贯穿整个老城区。沿街商铺林立,文物丰富,1998年整修,2001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

  121、八卦沟排水系(古城区)

  八卦沟之名最早见诸文献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自唐代以来,泉州府子城、罗城遗留的壕沟、池塘,经宋元时期逐渐改造连接成城内排水系统,近些年又经多次疏浚,并引流金鸡北渠水道,与百源川池形成市区中心排水网络。

  122、泉州木偶剧团旧址(鲤中街道通政社区通政巷24号)

  泉州提线木偶,俗称“嘉礼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木偶剧团创建于1952年,表演线规、曲牌唱腔植根传统,舞台形式、演出剧目锐意创新,履迹所及,赞誉鹊起,是中国提线木偶艺术的典型、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

  123、基督教泉南堂(鲤中街道和平社区中山中路374号)

  泉州闽南文化特点之一为多种宗教兼容并存。基督教自唐贞观九年(635年)传入中国,随后传入泉州。近代基督教于清同治三年(1863年)在泉州设教,三年后泉南堂成立,是泉州市基督教活动中心,历三次重建,新教堂于2007年落成。

  124、苏廷玉故居(鲤中街道通政社区通政巷4号)

  苏廷玉(1783—1852年),泉州府马巷厅翔风里澳头人,在泉州读书,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中进士,官至四川总督加兵部侍郎衔,为官以公、明、慈、惠为民众称颂,致仕回泉州,时值鸦片战争,捐资筑土堡于泉州海口,防患入侵。

  125、通政小学闽南文化传习点(鲤中街道通政社区通政巷)

  学校教育对于保护和传承闽南文化影响深远。通政中心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结合古城文化特点,开发校本课程,邀请专业剧团和演艺人员指导,习练地方戏曲及民间舞蹈,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彰显闽南传统艺术蕴含的人文精神。

  126、南嗳制作铺(鲤中街道通政社区奎霞巷40号)

  南嗳又称嗳仔、嗳玉,是一种中音唢呐,是泉州南音“下四管”的主要乐器之一,也是泉州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法事音乐的常用乐器。有别于一般的唢吶声音高亢嘹亮,南嗳以柔美见长,会通巷南嗳制作以小巧精致而久负盛名。

  127、黄宗汉故宅(鲤中街道和平社区镇抚巷51号)

  黄宗汉(1803-1864年),泉州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官至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清末主战爱国官员,咸丰皇帝赐御书“忠勤正直”匾额嘉勉。故宅集民间人文景观于一体,是清代泉州古城仕宦世家聚族而居的典型宅第。

  128、叶氏华侨旧居(鲤中街道和平社区镇抚巷38号)

  中西合壁风格为古城民居建筑特色。叶氏华侨旧居建于1937年,由印尼华侨自行设计,融入古建筑通风、采光、防火、防盗、防空袭等功能,惠安名匠建造,特邀印尼制砖名匠回乡烧制瓷砖专供,2001年6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29、花巷(中山路—新华路)

  巷名缘于清末民初扎花业兴盛。1960年董必武游泉州尝题诗:“清泉随地涌,曲巷有花斋。”花巷属旧城厢真济铺,巷内五代留府埕、明代太仆埕、黄门埕、关刀埕、清代许厝埕、丁厝埕及近代新路埕,人称“真济七埕”。

  130、林守明父子花灯艺坊(许厝埕13号原工艺美术厂内)

  林守明系泉州花灯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林守明博采众长,造型创意,技艺革新,品种丰富,灯型繁多,与子林伟忠合作,发展为家族作坊。林伟忠在第五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中获得花灯金奖。

  131、真济宫(鲤中街道通政社区花巷内)

  泉俗尊崇古人功德。相传宋代南安人鄞阿乙擅长医术,救治妇幼无数,被敇封为太乙仙姑。真济宫原址为南宋泉州太守真德秀在嘉定年间(1208—1224年)所建真济亭,俗称仙姑亭,祀太乙仙姑,也是真德秀历官泉州史迹,2004年重建。

  132、天主教堂(花巷许厝埕25号)

  泉州闽南文化特点之一为多种宗教兼容并存。天主教于唐代传入泉州,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教皇使者抵刺桐港,往东传教,皇庆二年(1313年)泉州建立中国第二个主教区——刺桐主教区。现教堂为哥特式建筑,建于20世纪初期。

  133、蒋以麟故居(庄府巷111号)

  蒋以麟(1890—1960年),泉州人,印尼泗水华侨,早年参加反清组织,后参加同盟会,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一月十八领导光复泉州。曾任泉州华侨总会(公会)总理、理事长、会长,后以行医为业,撰有《辛亥革命泉州光复记》等。

  134、吴桂生故居(金鱼巷84-90号)

  吴桂生,又名吴增,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最后一科进士,擅诗歌,多著述,爱国爱乡,推崇新学,辞官后从事教育逾50年,足迹遍及泉属及南洋各地,对创办新式公立中学堂卓有贡献,是近代泉州创办新式教学先驱之一。

  135、傅维早故居(金鱼巷144号)

  傅维早(1884—1939年),人称早司、草司,南安溪美人,泉州近现代杰出建筑大师,曾主持修复泉州开元寺、甘露戒坛、功德堂,修缮东塔和西塔,修复府文庙大成殿、魁星楼和泮宫门楼等,泉州兴文局致赠 “艺通于道”匾额表彰。

  136、金风元宵圆制作坊(金鱼巷5号)

  传统小吃和应节食品是泉州闽南文化一大特色。泉州元宵圆又称上元圆,此食俗始于宋代,取其圆形,寓意团圆、吉利、美满,主要材料为花生仁、白糖,及各种特色配料。金风元宵圆制作技艺继承传统,皮嫩馅甜,风味独特。

  137、陈光纯故居(鲤中街道通政社区中山中路345号)

  泉州最老的洋楼之一菲律宾华侨陈光纯故居,是福建省优秀近现代建筑,以红色清水砖构建,前端大门呈半圆拱柱造型,在建筑类型、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工艺等方面,体现“中西合璧”特征,是近代早期洋楼典型的代表。

  138、陈振辰古民居(鲤中街道新峰社区许厝埕24号)

  中西合壁风格为古城民居建筑特色。陈振辰民居始建于清光绪33年(1907年), 两进三开间,前有庭后有花园和果什地,砖木混用,穿斗式木构架,有大量木雕花,大房山墙外侧为圆拱形浮雕窗眉,下部为本地特色“出砖入石”。

  139、李尧宝刻纸铺(中山中路61号)

  李尧宝(1892—1983年),南方剪纸流派代表人物。泉州刻纸始于唐,盛于宋,传统技艺较粗放,经李尧宝推陈出新,走向高雅精细。1960年董必武参观泉州工艺美术公司李尧宝刻纸后题词:丰富多彩,意匠生新,能见其大,能传其神。

  140、鳌旋宫(宫塔巷2号)

  鳌旋宫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重修,历史悠久。它与青龙宫以黄帝宫为中心左右排开,相互辉映,为周边民众缺一不可之信俗,并被周边商户奉为神明,顶礼膜拜。鳌旋宫与鹿港商会遗址相距不足50米,原商会前有鼓形石塔,现塔已无存,鳌旋宫却香火依旧。

  141、泮宫(中山中路)

  泉州俗语“入泮宫,出府学”,泮宫即学宫,府学即明伦堂。新秀才从泮宫进入,游泮水,再经府文庙大石庭,抵明伦堂受学官训勉,领文凭,而后出府学大门,以示荣显,也是科举制度下泉州府生员考中秀才必须履行的礼仪。

  142、丝竹轩(中山中路107号)

  中山路民乐店传统由来已久。乐器分管弦,传统弦乐器与竹管乐器总称为丝竹。“丝竹轩”开设于1961年,技艺师承家传,擅长琵琶、箫制作,主营南音乐器,兼营修理。店名贴切,最具典雅魅力,2008年入选泉州“好店名”百强。

  143、李尧宝传人李珠琴刻纸坊(轧榜巷24号)

  李尧宝(1892—1983年),南方剪纸流派代表人物。泉州刻纸始于唐,盛于宋,传统技艺较粗放,经李尧宝推陈出新,走向高雅精细,作品有龙凤、吉庆、博古、花鸟、交枝和人物等六类。李珠琴为其父李尧宝刻纸艺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144、泉州南音艺术研究院( 九一街106号6楼)

  1997年12月,《中国泉州南音集成》编委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泉州南音研究”项目获批,次年11月即成立该项目机构“泉州南音中心”。2004年6月正式成立“泉州南音艺术研究院”,作为泉州南音发掘、整理、研究、展示、交流、保护和利用的专业机构。

  145、锦绣庄(打锡街124号 )

  泉州是“中国工艺品之都”,“锦绣庄”是闽台特色文化品牌。锦绣庄专业从事民间工艺品及宗教戏曲用品等开发和销售,是“泉州锦绣庄民间艺术园”的本部。有人撰联赞曰:锦上添花尽是千年国粹,绣中生色果然恒古诗心。

  146、南武当真武馆(新门街北区6幢222号)

  武术为闽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南武当山真武国术馆是武当山特区武术局、松溪拳法总会福建协会会长单位,主要传授南派五祖拳、武当内家拳,“南武当真武馆”为其分馆,具移轮正骨技术、祖传秘方、中医推拿手法等功夫。

  147、林存忠花灯制作坊(园石巷23号B)

  泉州花灯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起于唐代,盛于宋、元,传续至今。林存忠彩扎花灯技艺精湛,改良传统工艺独具匠心,旧报纸做出靓花灯更令人称奇,有对联赞曰:“粹艺毋须良材粘活虎,神工巧取弃料扎生龙。”

  148、国仔面线糊老铺(水门巷21号)

  线面,闽南称为面线,是闽台地区具代表性的面食。面线糊是泉州久负盛名的风味小吃,底汤讲究,烂而不糊,清而不浊,食用时根据个人口味添加配料,味道鲜美,爽滑适口。泉州锡国饮食店的国仔面线糊获评为中华老字号。

  149、府文庙(府学路)

  历史上文庙是厚德载物、倡导教化、尊孔崇儒圣地。泉州府文庙是我国江南现存较大的孔庙,大成庙建筑保留南宋木结构及清初大修原貌,内设泉州古代教育展览馆、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举办传统祭孔和新学年拜孔子等活动。府文庙广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大平台。

  150、蔡清祠(泉州府文庙西侧)

  蔡清(1453—1508年),泉州人,明代著名理学家,清雍正二年(1724年)诏从祀全国孔庙。理学又称道学,是宋元明清时期哲学思潮,蔡清发展理学而成为“清源学派”,在其倡导下,明代泉州研究理学之风盛极一时,影响遍及全国。

  151、铜佛寺 (鲤中街道清正社区百源川池西畔)

  铜佛寺又名百源寺,始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因供奉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铸造的铜佛16尊而著名,近代高僧弘一法师于1941年冬、1942年3月两度挂锡弘法,题匾《铜佛古寺》,题联:教门千百喻如梵冈,佛道本源其唯戒光。

  152、泉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研究会(泉州府文庙西侧蔡清祠内)

  泉州市2004年4月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保护工程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泉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研究会于2004年1月成立,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进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153、泉州市书法家协会(泉州府文庙西侧蔡清祠内)

  泉州书法源远流长,历史上有著名的《泉帖》、《闽中金石略》及历代先贤留题的摩崖石刻、古碑名匾,蔡襄、张瑞图、弘一大师等书法大家对闽南文化影响深远。泉州市书法家协会成立于1984年,为全市书法篆刻工作者社会团体。

  154、府文庙夫子泉茶馆(府文庙右侧)

  南宋隆兴年间(1163—1164),泉州府文庙有清泉迸出,甘香特异,被视为祥瑞,遂成为泉州府文庙胜迹“夫子泉”。府文庙夫子泉茶艺馆取胜迹为店号,以展示传统闽南茶艺、表演泉州南音及泉州地方戏曲为其内容。

  155、庄际昌状元祠(泉州府文庙西侧)

  庄际昌(1578—1629年),原籍永春,寓居晋江(鲤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会试第一,殿试第一,高中状元,主厅有对联:品比青阳梅树,玉洁冰坚,不愧大魁天下;学宗洙泗杏坛,证拟仞数宫墙。赞其为官严正,才华出众。

  156、泉州市戏剧研究所(府学路2号明伦堂内)

  泉州市戏剧研究所原为泉州市剧目创作工作室,1994年更名,从事泉州地方戏剧创作和戏剧艺术理论研究,组织、辅导全市戏剧创作及有关戏剧咨询等工作,多部创作剧目获国家舞台精品剧目奖、文华奖、曹禺剧本奖等国家级奖励。

  157、通淮关岳庙(鲤中街道清华社区涂门街186-196号)

  通淮关岳庙为关圣帝君六大祖庙之一,相传明初主祀关羽,民国三年(1914)增祀岳飞,改现名,庙内有南宋理学家朱熹和明书法家张瑞图题匾等重要文物,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在台、港及东南亚有众多分灵或再分灵。

  158、文化宫职工南乐社(鲤中街道通政社区工人文化宫内)

  南音(泉州弦管)是闽南文化象征之一,民间社团执着守望,是这门古老艺术得以薪火相传重要原因。泉州工人文化宫南音社于1978年恢复露天演出,展示南音艺术天然存在形态,成为市民休闲和游客领略泉州文化风情幽雅场所。

  159、百源川池(鲤中街道清正社区百源路)

  百源川池,寓意百川溯源,俗称百源清池,是泉州古城八卦沟排水系统的蓄泄池之一,面积约13亩,是古代泉州城池建筑的重要史迹,也是文化休闲胜地。池内八角攒尖亭一座,系拆明伦堂附近尊经阁(俗称魁星楼)顶层移建。

  160、江加走木偶雕刻艺术坊(鲤中街道百源社区九一路龙宫A座310号)

  泉州木偶头雕刻是泉州木偶艺术的角色头部造型,江加走(1871—1954年)是泉州木偶头像雕刻巨匠,人称“木偶之父”。江碧峰为江加走之孙,江加走木偶头雕刻第三代传人,师承其父江朝铉,全面继承和发展江加走木偶雕刻艺术。

  161、后城双休日古玩集墟(鲤中街道清华社区后城旅游文化街)

  泉州古玩文化底蕴丰厚,有众多民间古玩收藏爱好者。后城双休日古玩集墟始于1998年,来自天南地北的商贩在街区内沟河两侧摆摊展示,各种古玩和仿古工艺品琳琅满目,吸引玩家和游客前来品味、琢磨,成为古城区特色街景。

  162、古厝茶馆(鲤中街道清华社区后城122号)

  茶文化是中华历史瑰宝和闽南文化重要内容。泉州饮茶风俗浓厚,讲究茶道、茶品,安溪乌龙茶早在宋元时期就经“海上丝绸之路”蜚声中外。古厝茶馆设于典型闽南古大厝,有南音演唱和泉州讲古,是品味闽南文化的场所。

  163、济阳别墅(鲤中街道清华社区后城114号)

  优秀近现代建筑是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济阳别墅为菲律宾华侨富商蔡德燥于1904年建造的中式别墅,三开间二进,穿斗式木构架,硬山式翘脊屋顶,东有东厅,西有护厝。屋后为花园,别墅布局齐全,匠艺精致,用料讲究。

  164、陈才娟民居(鲤中街道清华社区后城181号)

  泉州传统民居富含闽南文化内涵。陈才娟民居临街而立,为二进三开硬山式红砖白石建筑,穿斗式木结构,大门为凹寿式,虎堵有拼花装饰,天井带有双扶廊,石构件雕刻简约,木作雕刻风格朴实,为泉州传统民居的典型样式。

  165、后城古街巷(鲤中街道清华社区)

  古街巷是泉州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后城原名三教铺,两边古民居鳞次栉比,主要为两进或三进硬山顶(或悬山)带双护厝古大厝及“手巾寮”式住宅,古大厝有花园,或假山,或临街围墙内有天井,南侧古八卦沟边巨榕参天。

  166、后城旅游文化街(鲤中街道清华社区)

  后城旧称三教铺,毗临文庙、关帝庙、百源清池,1998年建后城旅游文化街,以传统工艺美术为主要特色,集文化景观、旅游服务、专业市场为一体,是福建泉州旅游购物中心,有人撰联:“古城三教通文武,文化百源汇古今”。

  167、祖师宫(后城口)

  相传祖师宫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1398年),奉祀僧号为“崇正大禅师”的原北宋杨家将之杨五郎。“祖师公听香”是泉州一种信俗,信众于元宵和中秋夜,到神像前燃香祷告,再持香在近旁以不经意间听到路人的话卜测结果。

  168、锦绣庄木偶艺术馆(后城文化街6号楼227号)

  锦绣庄木偶艺术馆是泉州闽南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的专业展馆,1998年创建,展示掌中木偶、提线木偶、彩扎木偶和儿童木偶等各大流派木偶头3000多尊,以及各种木偶典籍、服饰和演出道具,不乏名家作品、获奖作品、典藏作品。

  169、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东观西台1号) 

  宗祠文化是闽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原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吴征龙府第,宅主官居东观侍读、西台御史,立匾“东观西台”,由地望沿袭为地名。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改建成宗祠。

  170、清净寺(鲤中街道清华社区涂门街108-110号)

  伊斯兰文化源远流长。伊斯兰教创立初期,就有阿拉伯穆斯林到泉州经商贸易,泉州清净寺建于伊斯兰历400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建筑,新礼拜堂由阿曼苏丹卡布斯国王捐建,2009年落成。

  171、祖闾苏民居(胭脂巷祖闾苏25号)

  祖闾苏因原巷口隘门悬“苏氏祖闾”木匾而得名,因所在地旧称燕支里(巷),又称燕支苏。燕支苏氏为北宋宰相科学家苏颂(1020—1101)后裔,其先人信奉伊斯兰教,累世与阿拉伯人通婚,宗祠绥成堂供奉苏颂神位,有朱熹题联。

  172、锡兰侨民旧居(鲤中街道清华社区涂门街174-178号)

  宋元时期,泉州是我国对外通商大港。明天顺二年(1458年),锡兰(现斯里兰卡)王子世利把交刺惹出使中国,因国内变故,有国难归,取“世”为姓,融入泉州社会。1996年世家大厝被发现,见证一段湮灭已久的中外往来历史。

  173、释迦寺(东鲁巷内)

  释迦寺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临济宗道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世居泉州的锡兰王子后裔置寺产赠予,存有五代佛像和宋版佛经,为泉州佛教文化和中国与斯里兰卡(锡兰)友好往来重要史迹。

  174、黄义罗木偶雕刻艺术坊(棋盘园春安宅208号 )

  泉州木偶头雕刻是泉州木偶艺术的角色头部造型,江加走(1871—1954年)是泉州木偶头像雕刻巨匠,黄义罗师承“木偶之父”江加走之子江朝铉,为江加走木偶头雕刻第三代传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175、礼让宫(鲤中街道百源社区礼让巷)

  礼让宫祀平天圣母陈靖姑,宫名源于礼让巷,缘于明代林 、唐两姓世家为地界讼争到各自礼让三尺的故事。陈靖姑,唐代福州人,家世为道,能扶危济难,民间尊为妇孺保护神,称临水夫人,至清代加“太后”、“圣母”称号。

  176、林禾禧中医养生指导处(礼让巷42号)

  中医养生之道概括了几千年来中华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内容极其丰富,尤其“治未病”理论意义重大而深远。泉州名医林禾禧,采撷中医养生宝库中之精华,结合春、夏、秋、冬每一节气,为民众介绍食疗、进补、养生、防病的方法,医方明惠泽遐迩。

  177、好成财牛排老店(涂门街221号)

  泉州饮食文化中外交融具兼容性特点。牛排制作技艺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好成财牛肉馆牛排手工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四代,结合西式牛排做法和泉州传统烹饪技艺,加入名贵药材熬制,获福建省金牌老字号、中华名小吃等称号。

  178、茗山茶艺馆(后城177-187号)

  “好茶藏名山,名山出好茶”,茗山茶艺为全国百佳茶馆,以“原生态、更健康” 的理念,在乌龙茶之乡安溪佛耳山脉打造中国首家铁观音养护基地,经济环保。时人赞曰:为品生态茶,相约到茗山。一心观自在,方外有真仙。

  179、泉苑茶庄(讲武巷101-103号)

  泉苑茶庄于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由张白源始创,代有传人,享有盛誉。第三代传人张聪明执掌期间,晚清帝师陈宝琛慕名莅临品茗,赞为“茶中至尊”。1898年,经陈宝琛推荐,泉苑茶庄5个茶品参加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获铜奖。

  180、南音艺苑(新门街芳草园边)

  泉州南音别称弦管,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乐种之一,2009年9月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泉州南音乐团1960年创建,南音艺苑2008年2月落成,有收藏史籍、培训人才、专业演出,及弦友“打馆”(交流会唱)场所等功能。

  181、梨园古典剧院(新门街芳草园边)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又称为泉腔或下南腔,是用泉州方音搬演戏文的古稀剧种,保存宋元南戏文学剧本、音乐唱腔和演出规制,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1953年成立,梨园古典剧院2008年12月落成。

  182、芳草园(新门街)

  保护历史遗存拓展城市文脉为泉州古城区公园建设一大特色。芳草园原为清代施琅将军四季花园之春园,寓意春游芳草地,是闽南园林典范。园内崇正书院为清乾隆至嘉庆年间(1736—1820年)书院,复建为展示和传播闽南文化场所。

  183、源和堂老字号(新门街原源和堂蜜饯厂)

  “源和堂”蜜饯为泉州特产。源和堂企业1915年创建,取“源水成甘,和末配制”之意,精制各式水果蜜饯,为佐茶待客佳品。旅外侨胞返侨居地,乡人为亲友“送顺风”常以“源和堂”蜜饯作伴手礼,成泉州侨乡特有文化事象。

  184、泉郡日月太保宫(一堡宫)

  旧城厢铺境神庙信俗是古城区特有文化事象。泉郡日月太保宫,即一堡宫,祀南宋幼主帝昰帝昺兄弟,始建于元初元贞年间(1295—1297年)。泉州为赵昺封疆属地,在陆秀夫背赵昺蹈海自尽后,民众立庙供奉,成为泉州独有的信仰。

  185、通津宫(三堡宫)

  旧城厢铺境神庙信俗是古城区特有文化事象。通津宫,俗称三堡宫,祀文武尊王张巡、许远,两人是唐代为平息安史之乱英勇献身的忠烈国士,张巡有武安尊王封号,许远有文安尊王封号,合称文武尊王,信众尊之为“双忠”。

  186、杨峰岩锡雕技艺坊(新华南路金山上层巷48号)

  中国锡雕有南北派之分,泉州锡雕属于南派锡雕,始于唐代,至明代,泉州打锡巷形成专门制售锡雕的商业街区。杨峰岩出生于锡雕世家,师承其父杨炳坤,是打锡巷“连发祖铺”的第六代传人,也是国内少有的锡雕艺术大师。

  187、永潮宫(四堡58号)

  旧城厢铺境神庙信俗是古城区特有文化事象。永潮宫,俗称四堡宫,有明宰相张瑞图书写“慈济威灵”横匾 。慈济为铺名。2006年重建,靠近旧城墙的工地出土两门古代铁炮,是明清时期镇守泉州南薰门(水门)所用的防卫武器。

  188、西岳龙山寺((鲤中街道升平社区龙头山))

  泉郡西岳宫,俗称龙山寺,始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与东岳凤山、南岳溜石山、北岳狮山、中岳云山合称为泉州古城五岳,是闽南地区近代仅存的全真教圣地,供奉的刘星主香火分炉远播港、澳、台及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

  189、曾氏大宗祠(鲤中街道升平社区龙头山)

  宗祠文化是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龙山曾氏大宗祠始建于唐末,人丁兴旺,俊彦辈出,有中国第一部军事著作《武经总要》编撰者、宋代首任宰相曾公亮等“一门四相”,曾氏后裔遍及祖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各地。

  190、临漳门(江滨北路新门旱闸附近)

  城门是历史文化古城代表性标志。临漳门始建于南唐(约950年),为泉州七城门之一,几经兴废,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大规模修葺,2003年按清代旧制复建,城楼为闽南古建筑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体现对古老营造技术的继承。

  191、石笋公园(江滨北路新门旱闸附近)

  石笋是富含泉州民俗文化信息的历史遗物,地处笋江古桥北岸,附近有泉郡接官亭、山川坛、放枪亭等历史文化建筑,公园以 “恢复历史遗迹”为依据修建,2003年底开放,是座融历史宗教文化与自然生态为一体的城市文化公园。

  192、拍胸舞石雕群(笋江公园口)

  拍胸舞又称打七响、打花绰等,是泉州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舞者头戴草圈,赤足,裸上身,以蹲裆步为主,双手拍击胸、胁、腿、掌,抚胸、翻掌、颠头、顿地、摆臀,动作圆柔诙谐。拍胸舞石雕群塑舞者形象,惟妙惟肖。

  193、山川坛(浮桥街道石笋公园内)

  自然神崇拜源于远古,山川祭祀是古代一种吉礼。山川坛全称风云雷雨境内山川城隍神坛,俗称三千坛,古代每年春秋两季,由泉州郡守主持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大旱之年则登坛祈雨。原址已废,2002年依旧制重建。

  194、石笋(笋江路石笋公园内)

  石笋由七段圆锥体花岗岩垒垒而成,高约4米,末端略作尖锥状,形似破土而出的春笋,故名。底座有斜线纹雕饰,造型奇特古朴。宋代已有记载。传为原始先民男性生殖器图腾崇拜物,亦有风水等说法。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195、泉郡接官亭(浮桥街道石笋公园内)

  接官亭是古代地方官迎送官员的场所。碑载:宋庆元四年(1198年)临漳门外有接官亭,供奉观音菩萨,亦称观音大士亭。建筑群坐西向东,由主殿、拜亭、石埕、中殿等组成,现存有明代张瑞图行书对联等历代名人名家重要遗存和文物。

  196、古浮桥遗址(笋江桥东侧)

  笋江桥俗称浮桥,始于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造船成桥,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改为梁石桥,20世纪50年代以来数次改建为钢筋水泥桥,2000年和2002年两度被洪水冲毁成断桥。

  197、鲤城实小南少林武术传习中心(育才巷鲤城实验小学内)

  学校教育对于保护和传承闽南文化影响深远。鲤城实验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开发校本课程,聘请泉州武协专家为顾问,创编“三战八法操”,开设南拳课,人人学南拳,开展武德教育与文化体验活动,承续南少林武术文化底蕴。

  198、泉郡溪灵宫(临江街道五堡社区盐馆路金宝桥头)

  旧城厢铺境神庙信俗是古城区特有文化事象。五堡街紫江宫供奉保生大帝,泉郡溪灵殿四王府祀四王爷,1998至2001年间两宫殿组合重建,恢复明清时期建筑风格,有清举人曾振仲提联:溪水汇双江峰瞻紫帽,灵威昭百世源溯古坑。

  199、老范志万应神粬制作坊(鲤中街道新峰社区新华西路原泉州制药厂)

  晋江霞梧人吴亦飞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在古方基础上创制神粬,因仰慕北宋名相范仲庵,取店名“范志”,遂成今名。曾于宣统二年(1910)和1918年获国际奖项,20世纪50年代后由泉州制药厂生产,评为“福建省优质产品”。

  200、山外山国术馆(凤池61号)

  南少林五祖拳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外山国术馆秉承国家有关武术运动发展的方针、政策,继承和发扬南少林文化遗产,挖掘、整理濒临失传的传统武术功法,十几年来培养了一大批的武术健儿,在省、全国以及国际武术比赛中获得过多枚奖牌。

  201、蒋报企故居(常泰街道树兜社区楼下村向学路6号 )

  建于清末民初,三进五开间双护厝大厝,前两进为穿斗式硬山顶燕尾脊木结构闽南传统民居,后进为两层西式洋楼,布局严谨,集石、木、砖、雕艺术于一体,是典型华侨民居建筑,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2、斗南陈氏华侨家族民居群(常泰街道斗南村)

  斗南陈氏华侨家族民居群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四座欧式风格洋楼(俗称九十九间)始建于1934年。由印尼华侨“信记陈乌生有限公司”筹资,陈正宗主持兴建。该古民居群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400平方米,埕地近800平方米,花园占地600多平方米。福建省优秀近现代建筑。

  203、后山四王府宫(江滨北路泉州大桥下)

  后山四王府宫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百年间三易其址,现宫五百多平方米,为乡的境铺主。宫中供奉康保裔、玉公辅、李大亮、周铭中及配祀相公爷、班头公、土地公,还祭有其他神器:渡头公、龙船一只、嗦啰嗹龙头一尊,该宫前街后溪,风水宝地,香火鼎盛。

  204、玄坛公宫(浮桥官路尾114号)

  浮桥自宋代始即设有商贸市场。玄坛公宫又名龙济宫,俗称引公宫,约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奉祀文财神赵光明元帅,兼祀武财神关圣帝君,为泉郡府城仅存财神庙。历代有修建,殿宇基本保持原状。

  205、苏夫人姑庙(常泰街道上村社区) 

  苏夫人姑是明代民间神女苏六娘(1425—1441)的敬称,民间奉为地方和妇孺保护神,志载因神灵显赫,平战乱、靖倭氛,朝廷敕封护国卫生、衍圣崇福夫人,依制建庙,几经兴废,近年重修。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6、黄龙吴氏家庙(浮桥街道岐山社区谒祖路57号)

  黄龙吴氏家庙是泉州新门外延陵十三乡(社区)吴氏祖庙之一,元至正七年(1347)始建,名崇元庵。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重建,1988年重修,1998年编《延陵黄龙族吴氏族谱》,具宗祠文化研究价值。

  207、金浦吴氏三世祖祠(浮桥街道金浦社区三世祠路)

  始建于宋代,现存结构为1997年依旧制重建。1928年曾作为地下党中共南安特别支委驻地。内墙壁嵌有民国十九年(1930)立的“乡约民规”碑及“南安金浦乡各房长誓言” 碑刻等,具历史和乡土民俗研究价值。

  208、石笋古渡(笋江北岸,石笋公园南)

  后五代至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持续发展、繁荣,笋江两边建有八座码头,石笋古渡是其中之一,木帆船、橹船、舢板、竹排装运部分停泊于刺桐港的番货、异宝珍玩、香料铁器等,穿梭于笋江各古渡码头。石笋古渡还兼作为迎来送往上级官员的古渡口。

  209、延陵龙溪祖祠(浮桥街道延陵社区祠堂路)

  龙溪为延陵吴氏一个分支,祖祠三落三开间,面积约500平方米。始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中厅西侧墙嵌有 “恩勋记”石碑,民国时重修,1996年依旧制重新修建。1997年11月编谱牒《溯本正源》册。

  210、东浦什音社(江南街道东浦社区)

  泉州什音系南北管、弦乐、打击乐等多种乐器组成的合奏,起源于笼吹音乐“十音吹”,是泉州地区主要民间音乐形式之一。东浦什音组织扎根社区,活跃于民间,是抢救传承这一地方民间音乐的社团。

  211、吴家麺民居(浮桥街道新步社区新步路188号)

  建于1951年,为二层小洋楼,面积767平方米。大门上有 “礼让家风”匾额,大门前有走廊、砖柱,砖柱过道顶呈尖圆拱形,两侧成六边形,白石红砖外墙,石雕缠枝花卉,砖雕人物戏文图案等,具闽南华侨建筑特色。

  212、吴树第民居(浮桥街道新步社区食堂巷17号)

  俗称“双连埕”,大五开间双护厝的两座大厝,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占地1614平方米,大门有“旌表监生吴树第妻王氏节孝”匾额,埕中有旗杆夹一对,系清武举吴宗海立,具清代闽南建筑特色,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13、宿燕寺(江南街道亭店社区宿燕路72号)

  宿燕寺为泉州女众四大丛林之一,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亭店人杨嘉姑在宋代海岸庵废墟上创建,上世纪80、90年代重建,寺内有弘一法师等高僧大德和于右任等当代名士题联,设有“赠药处”,宏扬慈济精神。

  214、放枪亭(石笋公园内,龟山桥东侧,山川坛前)

  历代泉州知府春秋两祭时,在山川坛设露天祭坛,祭祀风云、雷雨、山川之神,祭拜仪式中,于放枪亭鸣放土炮、火铳以示礼重。古时泉郡接官亭迎送官员时,有时也在放枪亭鸣放礼炮以示隆重。即泉州俗语所云擂锣放枪,是也。

  215、李小炉民居(江南街道王宫社区王宫陶兴小学)

  建于1931年,二落三开间带双护厝传统民居,面积530平方米。塌寿式大门,门匾“龙岱传芳”,其上木雕描金,石雕彩绘,两侧屋檐有“金山银山”水泥雕塑。厝内木雕细作,花纹精美。房内石柱、石斗拱,独具特色。

  216、闽南民间舞坊(江南街道王宫社区15-2号)

  泉州拍胸舞是福建最具代表性民间舞蹈之一,为古闽越族舞蹈遗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火鼎公火鼎婆是泉州一带流传的古老民间舞蹈,车鼓婆是融合民间打击乐器和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三种表演形式具有鲜明闽南文化特征。

  217、谢麺民居(浮桥街道东边社区东里巷68号)

  建于1958年,为二层小洋楼,面积320平方米。平面呈正方形,唯大门前凸,前有六根砖柱,门匾“延陵衍派”,两边有石雕,水泥彩绘,斗拱雕花精致,楼层水车垛内动植物水泥彩绘,墙面砖雕,具闽南华侨建筑特色

  218、闽南侨批王顺兴信局(江南街道王宫社区王宫街38号)

  王宫村人王世碑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马尼拉开设王顺兴信局,专营信款及汇兑业务,同年回本乡开设信局,存续至1935年,为泉州人在海外设局收汇最早的一家侨批局,是泉州华侨史、邮政史、金融史重要史迹

  219、霞洲妈祖宫(江南街道霞洲社区江滨南路)

  妈祖信俗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妈祖林默系莆田湄洲人,霞洲林姓始祖为莆田族系,属林默侄辈,霞洲林氏后人至今称林默为妈祖姑,设妈祖宫奉祀,每逢妈祖生日,有独特敬祀方式。现宫庙为2009年重建。

  220、杨阿苗民居(江南街道亭店社区凌霄路12号)

  旅菲华侨杨阿苗民居建于1922年,历时18年建成,泉南“皇宫起”院落式民居典型,二进五开间带双护厝,面积1349平方米,其营造技艺集中展示闽南民居特点、建筑装饰精华和闽南文化底蕴。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221、杨志明民居(江南街道登峰社区坑沟墘49号)

  建于1922年,二进五开间带双护厝,面积3240平方米。整体结构完整,大门石木结构,门上石匾书“清白传家”,门堵为红砖白石,整座建筑木作、木雕、石雕、砖雕精美细致,部分木构彩绘,是典型闽南传统建筑。

  222、安福寺(金龙街道曾林社区安福路108号) 

  始建于唐垂拱三年(687),初名安福院,明代改为寺,现存建筑系清光绪年间(1875—1908)在原址西侧重建,代有兴废,近年重修。大雄宝殿供奉宋代三世尊等六尊唐宋辉绿岩石雕佛像,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223、紫帽山“百字心”石刻(金龙街道龙岭社区)

  相传紫帽山中遍布北宋著名道士张伯瑞所刻百处“心”字石刻,不同体态的“心”字各各蕴含佛理,相传若能找齐“百字心”便可羽化成仙,却始终无人实现。至今 “百字心”石刻传说依然引人入胜,激发游人登山寻“心”。

  224、陈启恒民居(金龙街道曾林社区下库桥巷1号) 

  旅印尼华侨陈启恒建于1930年,两落带双护厝二层砖石水泥中西合璧民居建筑,面积875平方米。大门前有砖柱和水泥柱,门墙、窗框等处饰有精美水泥雕花,大厅水泥柱有水泥雕塑对联,木板墙有彩绘花鸟双面木板画。

  225、观音阁(金龙街道赤土社区观音阁路88号)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后邑人黄言修重修,1999年重修拓建,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寺内有摩崖石刻“飞凤下田”、石塔、石佛等文物,是紫帽山佛教文化重要遗存之一,泉州市文管会立保护碑。

  226、五音吹乐坊(金龙街道坑头社区锦山路1号)

  五音吹原系明代行伍乐种,山后陈姓三世祖因打击元兵殉难敕封武略将军,世代武荫传家,自明代始即有五音吹传承,后吸取收闽南音乐精华,形成本土风格,乐器仅鼓、锣、钹、吹,乐队一般为十人左右,现存乐曲30多首。

  227、谢瑞生民居(金龙街道后坑社区后茂盛头52号) 

  旅菲华侨谢瑞生1938年所建,二进五开间带东护厝传统民居,面积1120平方米。外墙留有多处抗日口号,大门门楣后有刻于1946年表现建筑经过、日军屠杀等内容描金石刻,房内木柱有抗日对联,具历史文化价值。

  228、浮桥观音庙(鲤城区笋江桥头)

  浮桥观音庙,又称桥头观音妈,始建于北宋,系泉州开元寺僧玉石在塔山建石塔院祀观音大士,至南宋建石笋桥则位于引桥下。庙宇傍水望江,上世纪60年代前每逢农历六月十九观音佛诞前后,江面有“鳌鱼拜观音”奇观。

  229、家此楼(浮桥街道延陵社区厝借巷58号)

  旅居印尼华侨吴家此建于1926年,为泉州新门外第一座三层洋楼,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属三间张大厝,兼具西洋风格,为华侨建筑典型,曾办为延陵宗人私塾馆达二十多年,其露台开井孔,人在二楼可打井水,是为一奇。

  230、吴澧、吴茂华宅第(浮桥街道坂头社区270号)

  吴澧、吴茂华宅第,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包括正邸、官厅、大埕、池塘和花园。吴澧,字孟濬,官至广东提学参议,建宅第正邸。吴茂华,字真若,为吴澧曾孙,官至河南南乐知县,建右侧官厅。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31、高山车鼓阵乐坊(金龙街道高山社区宫后路12-1号)

  车鼓是古代笳鼓的谐音,车鼓阵是泉州民间器乐演奏形式,阵容相当壮观。高山车鼓阵传承自明清,传统上都是男人表演,1953年组织妇女打车鼓,后经加工整理,成为颇负盛名的车鼓婆。

  232、许世林民居(金龙街道赤土社区顶厝巷13号)  

  旅印尼华侨许世林住宅建于民国年间,二进三开间带西护厝传统民居。硬山式屋顶,白石红砖外墙,塌寿式大门,石雕木刻雕工精致,大门两侧外墙嵌有南洋风格瓷砖,别具一格。

  233、林泮水民居(金龙街道高山社区井头路22号) 

  旅菲华侨林泮水建于民国年间,二落五开间带双护厝传统民居,硬山式屋顶,白石红砖外墙,塌寿式大门,东护厝与前厅天井中建有一藻井斗拱顶的亭子。 石、木雕刻工艺精美,具研究价值。

  234、林松柏宅(江南街道王宫社区西埕路12号)

  建于1935年,二落三开间带单护厝传统民居,红石白砖外墙,塌寿式大门,门匾有清举人曾遒题写 “九牧衍派”。主廊前有转砌方柱,柱顶为尖圆拱形,二楼主廊彩绘图案,并有200平方米后花园。

  235、陈启紫民居(金龙街道曾林社区下库桥巷9号)

  旅印尼侨领陈启紫、陈启志兄弟建于1937年,中西合璧式三层建筑,建造期间因主人投身抗战一度停建,石构门匾为清举人曾遒书“有妫衍派”,附有花园、护厝,为典型华侨建筑。

  236、蒋经伦纸扎花灯坊(常泰街道下店社区华塑汽配街242号华侨医院旁)

  蒋经纶花灯制作坊系家族传承,自其祖父辈至今已传承五代。蒋经伦扎制的花灯,沿用泉州花灯传统技艺,架构大方,绘画古朴,色彩艳丽,别具一格。

  237、紫帽山凌霄塔(金龙街道龙岭社区)

  紫帽山是泉州四大名山之一,凌霄塔位于绝顶,海拔517.8米,为泉州市区最高峰。凌霄塔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时为航行标志。现存建筑为上世纪后期重建,由此眺望,市区风光尽收眼底。

  238、泉郡楼下宫(常泰街道树兜社区楼下南路3号)

  泉郡楼下宫又称楼下八王府宫,俗称大人宫,为王爷宫。树兜是著名侨乡,明宣德年间(1426—1435)蒋氏聚族建村,清代乡人南渡印尼谋生,携带王爷神像香火护身,成为海内外宗亲和江南信众进香之地。

  239、吴氏古厝“坂头洋楼”(浮桥街道坂头社区后山顶路1号)

  旅印尼华侨吴世寄出资、其兄吴世喊主事建于1924年,两层小洋楼矗立于闽南古厝红砖院落中,别具一格。吴家祖上为泉州新门外知名侨商,累世热心家乡公益,其祖父吴世镜曾担任印尼延陵公会主席。

  240、四柱厝(常泰街道下店社区六石巷22号、26号。下部路26号、29号)    

  该民居群系旅印尼华侨蒋及时、蒋秘书、蒋报笼所建,为四幢二落三开间传统民居。下部路29号为塌寿式大门,门堵青草石刻“陋室铭”文,门簪透雕,厅柱呈梭柱状,走廊边有交趾陶装饰,独具特色。

  241、店头朱衙(金龙街道古店社区店头街82号)

  以“孝感动天”德披后世的泉州历史名人朱鉴宅邸,约建于明景泰四年(1454年)。朱鉴(1390—1477年),字用明,号简斋,店头村人。明永乐十五年(1417)中举,永乐十六年会试登乙榜,官至山西巡抚。

  242、泉州王宫陈氏华侨历史博物馆(江南街道王宫社区王宫街38号)

  旅美著名侨领陈守仁先生倡建,族人将王宫陈氏颍川宗祠后轩辟为馆舍,2001年10月落成,收藏纪念先人生息劳作的实物旧器皿1000多件,为全国第一个由家族建立的华侨出国谋生历史博物馆。

  243、锦浦黄氏祠堂(鲤城区江南街道东浦社区球场边)

  锦浦黄氏为江夏紫云始祖黄守恭(629—712年)后裔,溯源河南固始,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惠安锦田十四世一德一支徙居今鲤城东浦并分居各地,祠堂建造有年,清代修缮,近年重修,佐证姓氏源流

  244、黄宗汉出生地(打锡街扶卿巷15—17号)

  此宅为黄宗汉出生地和少年时代居住地。黄宗汉(1803—1864年),清嘉庆廿五年(1820)举人,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署兵部尚书。现存咸丰皇帝御书“忠勤正直”石匾、光绪三年“重修泉郡试院记”石碑各一方。

  245、獭山文化遗址(浮桥街道坂头村塔山路)

  此地因有獭穴而得名獭山,谐音塔山。黄龙吴氏是泉南世家望族,一世祖吴礼孙葬于此,保存较完整,埕右立清乾隆六十年(1795)碑刻,嘉庆七年(1802)重修和1988年重修碑记共三方,是研究泉州明代葬俗、明墓建筑规制重要实物。

  246、延陵“番客厝”(浮桥街道延陵社区厝借巷56号)

  中西合璧华侨建筑俗称“番客厝”。由主厝、护厝、厢房组成“五间张”大厝。红瓦为顶,青石为基,燕尾脊高翘。大门外石埕宽大无遮。栋梁、柱、窗户、门上遍布砖雕、木雕、石雕,花鸟虫鱼、龙虎狮豹,雕刻精美 。

  247、万家石(临漳门外石塔山麓的笋江南畔)

  石塔山山从腰至麓有一大磐石,与江相接,长二百作丈,穿伏于水。俗名石皮。《闽书》载:明弘治年间(1488-1500年),此石即闻名于外。日常百十妇女于此洗涤捣衣,有“笋江万石捣衣声”之誉,上有明御史詹仰庇筑“笋江水榭”。

  248、蒲寿庚文化展示点(王宫社区38号)

  蒲寿庚(阿拉伯商人后裔)宋元时期任泉州市舶司三十年,系泉州著名穆斯林海商、政治家、军事家,经营香料、商舶。1868年,蒲寿庚后人于永春五里街创办“蒲庆兰香室”。民国期间,“蒲庆兰香室”于中山南路水门巷设香铺,产品远销东南亚地区。

  249、吴润泽宅(浮桥街道金浦社区)

  清末民初建筑,五间张双护厝挂下落大厝,屋顶多为硬山式直线燕尾脊,白瓦屋里,砖砌墙体,装潢工艺极其精巧,有木雕、砖雕、泥塑以及梁、拱、窗花等构件,是保留最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为闽南红砖建筑文化典型。

  250、坂头刣狮馆演习所(浮桥街道坂头社区内宅厅巷)

  宅仔厝清系旅居印尼华侨吴序狮建光绪二十九年(1903),民国初年坂头村刣狮队设馆于此,奉祀大人公为狮队保护神,清藤牌馆教练、泉州清真寺马墙师和南安官桥人郭春师、安海木师、晋江福埔吕祥锵来此教授,享誉泉州城内外。

  251、西美姬宓池三夫人宫(浮桥街道仙景社区西庄路1号)

  保护神信俗是闽南文化事象。姬、宓、池三夫人世尊为神而祀之,为黄龙吴姓公众佛。传说姬夫人为周武王姬发之母,保爱子命丧妖帅;宓夫人宓妃为伏羲之女斯水之神;池头夫人为地藏王庙配祀神,俗称“脚妈”为安产之神。

  252、石塔山渡口(浮桥街道浮桥社区福隆星城旁)

  宋以来,此地为笋江畔石塔山至龟山江面端午节扒龙船渡口。俗语 “五月五,龙船鼓,满街路”,五月初一起,先到水边“迎水神”。初五正午,敲响锣鼓,扛起龙舟到河岸,途居民烧香礼拜,接着兰棹泛波,龙舟竞渡。

  253、坂头歌仔戏演习所旧址(浮桥街道坂头社区后山顶路)   

  歌仔戏是流传于台湾和闽南地区的闽南语剧种。1938年,浮桥坂头村吴世煌延聘陈家荐为开坊师傅,创办小元春戏班。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台湾、金门歌仔戏艺人迁内地,1942年旅台惠安东岭人金吉入小元春教习歌仔戏。

  254、泉郡浯江天王宫(南门南片区9幢德济门饭庄旁)

  泉郡浯江天王宫创建于宋代,明、清有修缮,嘉庆十二年重修,现建筑面积93.24㎡。该宫正处泉州德济城下,宫中祀唐初名将李靖,相传抗倭将领俞大猷曾在此驻防。抗日期间,该宫又有保护百姓之传,群众奉为灵圣,香火益盛。明清时香火传至台湾、东南亚。

  255、龙岭坑洞(金龙街道龙岭山顶)

  紫帽山顶一巨石下开凿而成,呈“U”形,有两个洞口出入。洞口呈圆拱形,高1.2米,宽约0.9米。洞内壁上有红漆字毛主席语录。附近有地下党中共紫帽区工委机关旧址,该坑洞为当年游击队员战斗隐蔽之处。有烧火痕迹。

  256、严浦古桥(浮桥街道金浦社区金浦路中段)

  宋初建两桥,筑有桥墩,桥板采用伸臂式砌筑方法,用大条石铺成。南宋嘉熙二年(1238),僧宗佑等重修以通水利,岁久倾压。清康熙年间(1662—1722),吴黄龙二子肇火奎捐金修筑,加板筑扶栏。都人士建石亭以纪功德。

  257、严浦宋代古井(浮桥街道金浦社区三世祠路幼儿园旁)

  宋以前严浦杂姓聚居,严姓为大族,村名以姓取之。清康熙年间(1662—1722)改称金浦。现存一口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六角形古井,用巨石条交叉砌成,井水清洌,深不可测。井台刻有阴文“嘉泰”,见证宋宋代文物。

  258、“南星宝号”药铺(南俊巷45-47号)

  “南星宝号”系中医药世家林氏家族开办之药店。遵循“道地药材、尊古炮制”古训,本着“但愿世间无疾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人本理念,成为泉州市首批通过国家《药品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药店。

  259、万寿路(由南门兜、水巷、后富美三截路组成)

  万寿路位于泉州城南的德济城门边,俗称南门兜。俗谚“南门兜,挤烧包”,足见当年万寿路的繁华。万寿路因与晋江流域毗邻,中段靠近渡头,边有大型仓储,并辅以“竹树港”、“米铺巷”,其服务码头、集散货物功能显著,是当时码头的主要疏港通衢。

  260、龙岭古井(金龙街道龙岭山顶)

  始建于北宋初期,距今逾千年。井水源自山底清泉,晶莹剔透质地甘醇,史上龙岭多次遭遇大旱,其他水井干涸见底,唯独此井清泉长流,盛夏时用此井水煮饭熬粥隔日不馊,有龙泉之誉,是龙岭人祖祖辈辈的生命之泉。

  261、泉州霞鹰武术馆(江南街道霞洲社区妈祖宫内)

  泉州五祖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霞洲是三百年武术文化历史的武术之乡,俗称“拳头乡”,霞鹰武术馆创建于1994年。学员以本社区青少年为主,以五祖拳入门,同时,复练“霞洲青狮阵”(即宋江阵),闻名遐迩。

  262、水尾塔(浮桥街道坂头社区宫口路)

  水尾塔是民俗镇水用的压胜物。塔身刻像,每面正身明间刻大座像一至三尊,剔地高浮雕法,一为全披袈裟式,一为左袒式,须弥座束腰部。每面辟一神龛,有内护塔神,神像身披铠甲,手执法器,神态肃穆,手印丰富。

  二、丰泽区

  1、伊斯兰教圣墓(东湖街道凤山灵山圣墓陵区)

  伊斯兰教圣墓始建于唐代,占地300㎡。唐武德年间伊斯兰教始祖穆罕默德的门徒三贤、四贤来泉传教,卒葬于此。该墓是中阿人民友好相处及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对于泉州宗教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2、法花美施琅神道碑(华大街道法花美社区公园)

  施琅,晋江衙口人,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平定台湾,封靖海侯,赐太子少傅。法花美施琅神道碑碑座雕刻有精美的鹤、鹿图案,正反两面刻有文字,雕刻技艺高超,是研究施琅与清代葬式重要实物资料。

  3、弥陀岩造像(清源街道清源社区清源山擎柱峰下)

  弥陀岩造像是一尊宋代雕刻的佛像。该佛像系高浮雕,造型端庄慈祥、雕刻精致,风格古朴。石室仿木结构歇山顶,为保护佛像而建。佛像与石室异常精美,展现了宋代高超的石雕技艺。

  4、老君岩造像(清源山西峰)

  老君岩造像刻于宋代,系由一大整块花岗岩雕成,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老子石刻造像,堪称宋代石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5、赐恩岩石刻观音造像(清源街道清源社区清源山左峰)

  赐恩岩石刻观音造像系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匠师依地表天然巨石雕刻而成,造型精美,观音逸发披肩,面额丰润,慈眉慧眼,形神兼备。

  6、碧霄岩造像(清源山上)

  清源山碧霄岩造像系元至正二十九年(1292年)依天然岩壁雕刻而成。经专家论证,这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分布最东南的藏传佛教三世佛造像,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7、清源山摩崖石刻(清源山)

  清源山摩崖石刻有近600方。年代自唐至现代,形式有题字、题诗、题句、题匾、题联和纪事,分别刻于摩崖、石碑、石匾和石柱上,内容广泛丰富。书体篆、隶、楷、行、草齐全,具有极高的文物与艺术价值。

  8、清源山千手岩(清源街道清源社区清源山右峰)

  清源山千手岩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现有建筑风格为清代重修后的形制,殿为清代硬山式建筑,屋面系燕尾脊,佛殿内有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的题字,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9、凤山急公尚义坊(东湖街道凤山社区)

  凤山急公尚义坊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系李光地为其八世祖李森行善赈灾的功德而建,上额匾刻的“急公尚义”四字为康熙帝的御笔,栏板上有李光地的记文,营造技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观赏价值。

  10、郑成功焚青衣处(北峰街道招联社区)

  郑成功焚青衣处纪念碑通高6米,分三级,分别为石碑、碑座和基座,为纪念郑成功而建,该遗址对于研究郑成功早期的抗清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11、城东东门窑址(城东社区碗窑村西山坡)

  东门瓷窑的瓷器多为外销瓷,采集标本多为青瓷碗,是研究福建陶瓷史及泉州海外交通史的实物资料。东门碗窑窑址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2、乌屿码头遗址(城东街道金屿社区)

  乌屿码头遗址是宋元明时期通商海外的海岛码头,曾有“金乌屿、银后渚”之称,系泉州两古码头之一,对促进泉州港海上交通的发展,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13、新铺七里庵遗址(华大街道新铺社区)

  七里庵又称德济菴,始建于唐,北宋宰相韩琦之母出家本庵,后母子相认于此,世传为佳话,具有相当的历史意义,

  14、仁风南少林寺遗址(东湖街道仁风社区)

  南少林寺始建于唐代,公元880年赐名镇国东禅寺。该寺历史悠久,在泉州影响甚广,1992年重修,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东禅少林寺”匾额。

  15、凤山东岳行宫(东湖街道东门外凤山)

  凤山东岳行宫始建于宋绍兴二十三年(1151年),是泉州古城五岳之一,属道教庙宇,奉祀青帝(即东岳大帝)、五岳大帝、地藏王等,檀樾祠奉祀张汝锡,对泉州宗教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16、东湖公园(温陵北路)

  泉州古城有鲤鱼吐珠胜概,东湖是“鲤鱼城”之鲤珠所在地,原泉州十大胜景之“星湖荷香”的遗址。东湖公园建于1995年,再现历史胜迹,新添仿古建筑,充分体现泉州古建筑之精髓和誉满海内外之石雕、石刻艺术特色。承名城文脉,再现“星湖荷香”胜迹。

  17、浔美万正色惠乡碑(城东街道浔美社区美山)

  此碑为表彰福建陆路提督万正色于康熙十九年收复福建沿海岛屿之后上疏复界惠泽家乡之功德。碑刻古朴精制,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18、浔美李晋澄祠碑(城东街道浔美社区)

  浔美李晋澄祠碑碑额阴刻楷书“晋澄李先生祠记”,正文字迹已模糊不清,难以辩认。此碑对于研究张瑞图的书法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19、清源洞石造像(清源山主峰顶端)

  该石造像是依天然巨石雕刻而成的一尊宋代裴仙公石像,石像造型精美,营造技艺高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0、龟山岩广利尊王石造像(清源山)

  广利尊王,姓陶,系唐时人,传说为拯救百姓吃毒药坐化而亡,百姓感其恩德,而奉其为神。该石造像是宋代雕刻的广利尊王像,石像体现了宋代高超的营造技艺,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21、西湖公园(新华北路)

  西湖繁花锦簇,波光潋滟,与清源山自然接壤,清源山秀丽翠绿的山色与西湖浮光荡漾的美景相得益彰,湖光山色浑然一体,极具园林之美,是市区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湖上园林。

  22、陈碧峰故居(北峰街道北峰社区)

  北峰陈碧峰故居建于1935年,为两进五开间双护厝合院式传统民居建筑,室内有精美的石雕、木雕与砖雕,对于研究闽南传统建筑有重要意义。

  23、南安县贞烈节孝祠(北峰街道招联社区)

  该节孝祠建于清代,平面呈长方形,此类表彰节妇烈女的祠堂在泉州已不多见,是研究古代封建社会对节妇烈女表彰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

  24、百忍堂(北峰街道招联社区鹏溪张氏祠堂)

  招联社区鹏溪张氏祠堂中有一块“百忍堂”字匾。张氏祖上以诗礼传家,和睦乡邻为家训,遇事冷静、忍耐,家中上百人口仍合为一家。皇上得知深为感动,特赐“百忍堂”以勉励,体现了我国优秀的家庭文化传统。

  25、凤山风动石摩崖石刻(东湖街道凤山灵山圣墓陵区)

  灵山风动石屹立于泉州东郊“灵山圣墓”凤景区。真石宛如球,具有“风吹则晃、手推则摇”特异功能,故称“玉球风动”。 其上有明泉州知府周道光触感挥笔“天然机妙”等五处摩崖石刻,造型奇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6、凤屿渔业乡约碑(城东街道凤屿社区昭宝宫内)

  该碑立于1874年,是官府发布的告示,正文内容系为调解两家族的捕鱼纷争,颁布新的渔业规章制度。该碑对于研究清代当地地方民俗有重要的作用。

  27、瑞像岩造像(清源山风景区)

  瑞像岩位于碧霄岩东侧,北宋元右二年(1086年)依天柱峰山石雕刻"释迦瑞像"立姿,高4.4米。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建仿木构石室。该岩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岩外奇石扦天,千姿百态。峭壁间有"忘归"、"北门胜概"崖刻。

  28、后厝丁马成故居(东海街道后厝社区学堂路19号)

  丁马成为新加坡著名侨领,一生钟爱泉州南音,其故居是建于民国时期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砖石木混合结构,前厝后楼,体现了民国时期闽南建筑艺术与西方建筑艺术的巧妙结合,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29、浔美万福来故居(城东街道浔美社区)

  万福来是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挚友,与孙氏交往甚密。其故居建于民国时期,由传统民居与洋楼组成,体现了闽南古建筑的高超的营造技艺,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

  30、弘一法师舍利塔(清源山弥陀岩上)

  弘一法师舍利塔石室的门柱、门楣和外壁都刻有法师的遗墨。墓塔两侧岩石分别刻着法师最后遗墨“悲欣交集”四字以及赵朴初和虞愚的题字,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学艺术价值。

  31、城东田头观音宫(华大街道城东社区)

  据传该宫建于明朝初期,宫址原在泉州东门外后路虎头山下的田头边,俗称“田头观音”,宫内奉祀观世音菩萨,流传着观音以善为本,救助有苦有难下层民众的传说,在民间宗教信仰文化中影响深远。

  32、泉州锦绣庄民间艺术园(丰泽区泉山路365-371号)

  泉州锦绣庄创办于1990年,最早只是一家经营民间工艺品的小商店。如今,泉州锦绣庄集团已有四个分支机构,该集团以崇尚民族、守护民俗为立足之本,弘扬两岸渊源,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的一站式旅游文化景点。

  33、泉州博物馆(北清东路西湖公园北侧)

  泉州博物馆是一座具有闽南建筑风格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所在地,是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旅游休闲的理想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民终生教育场所。

  34、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东湖街425号)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始建于1959年,是中国惟一反映航海交通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以丰富而珍贵的海外交通文物,反映了中世纪的东方大港——刺桐港的发展历史,泉州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及旅游参观的重要景点之一。

  35、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北清东路西湖公园东北侧)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北倚国家级风景区清源山,南接风景秀丽的西湖,是一座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

  36、虎乳泉(清源山天湖)

  虎乳泉原叫“孔泉”,因其甘甜似乳,又叫“虎乳泉”,是清源山众多泉眼中最负盛名的泉眼。“虎乳泉” 长年不涸,甘甜似乳,澄澈清洌,以其泉泡茶,香气独特,沁人心脾。上有“孔泉”石刻和吕道人题刻“虎乳”、宋朱熹撰写的“源头活水”石刻。

  37、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东湖街732号)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作为华侨史专题博物馆,藏品具有鲜明而浓厚的异域文化色彩,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价值。该馆的建设和发展在国内侨界和海外华文媒体有较大影响,已经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38、溪墘境主宫(北峰街道招丰社区溪墘)

  溪墘境主宫原为黄龙吴氏“四世祖祠”旧址。宫中供奉着秦国大将军章邯,称为锦溪章侯府。宫边有附属建筑“书房仔”,曾是溪墘书孰,后改为陶美小学,人文景观集中。

  39、陈庆墉故居(北峰街道北峰社区)

  陈庆镛(1795-1858)字乾翔,号颂南,清道光十二年(1832)中进士,入翰林。他为人清正廉明,学问渊博,尤精研汉学,著有《籀经堂文集》等书。其故居风格朴实大方,体现其清正廉明的人格精神,具历史文化价值。

  40、普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清源街道普明社区)

  普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公益性综合文化娱乐设施,内设南音室、舞蹈室、社区书屋、书画室、多媒体教室、棋牌室等,活动中心常年开展文化活动,极大丰富了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41、倒榕(泉州北门通往清源山的路上)

  倒榕系一棵千年榕树,树根翻露在外,形成“倒翻根”现象,因此,泉州人释为“榕树为情倒翻根”。此地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影响深远。

  42、蟳埔女头饰文化展示点(东海街道蟳埔社区)

  蟳埔女头饰俗称为“簪花围”, 犹如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坛,故有头上花园之称,蟳埔女头饰充分体现了蟳埔女独特的魅力,具有较高的观赏艺术价值。

  43、蟳埔渔港码头(晋江出海口)

  蟳埔地处晋江出海口,是海水和办事处江水交汇的地方,村民“靠海吃海、以海为田”。蟳埔渔港码头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蟳埔女生产的主要场所之一,充分展示了蟳埔女具有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优秀品德。

  44、蟳埔蚵壳厝建筑群(东海街道蟳埔社区内)

  蟳埔蚵壳厝建筑群由数座三开间、五开间硬山顶,外墙以海蛎壳构筑的闽南特色建筑组成。蚵壳厝运用高超的营造技艺构建而成,冬暖夏凉,风格独特,历史悠久,展示了蟳埔人独特的民俗风情,对于研究泉州海洋文化有着特殊的价值。

  45、鹧鸪巡检司遗址(东海街道蟳埔社区海边)

  鹧鸪口为泉州南部的海防门户,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建铳台,置巡检司,以御由海入江之倭寇海盗,保郡城之安全,现已废。该遗址对于研究明代闽南地区的海防历史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46、金崎宁海庙(东海街道金崎社区)

  金崎宁海庙始建于清代,系三落廊院式建筑,包括山门、中殿、后殿,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营造技艺精湛,展示了闽南宗教建筑的精美,民间称其为泉州古代八大庙之一。

  47、蟳埔南音社(东海街道蟳埔社区黄氏蚵壳厝内)

  蟳埔南音社是蟳埔南音传唱活动的民间社团组织,随着蟳埔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社区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提高,南音传唱极大丰富了蟳埔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48、黄国华仿古船模制作坊(东海街道蟳埔社区黄国华宅)

  黄国华师傅自十几岁起学习传统造船技艺,从业30余年,造船技艺精湛,其船模制作精美,观赏价值高,不少人慕名前来找他制作古船模,或当成贵重礼品送人,或放于自家珍藏。

  49、蟳埔文化广场(东海街道蟳埔社区顺济宫前)

  蟳埔文化广场是蟳埔女自发性的自娱自乐活动场地,广场每年重大活动和文艺演出活动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极大丰富了蟳埔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构筑了广场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50、蟳埔顺济宫(东海街道浔埔社区)

  蟳埔顺济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历代多有重修。顺济宫建筑规模较大,是泉州著名的祭祀妈祖的庙宇, 1998年被列为第四批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51、蟳埔民俗文化表演队址(东海街道蟳埔社区内)

  由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出资组建的蟳埔民俗文化表演队包括“蟳埔歌友会”、“奶奶腰鼓队”、“青年腰鼓队”、“娘伞鼓队”、“车鼓队”、“钹鼓队”、“广场舞蹈队”近500人,成为构建和谐社区,展示蟳埔民风民情的独特队伍。

  52、少林社区端午文化室(东湖街道少林社区)

  端午节,泉州人称为“五月节”,是一种参与性很强的民俗文化和赛事文化,少林社区特设端午文化室,介绍端午文化内涵,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包粽子比赛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泉州闽南文化,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53、源淮社区南音社(泉秀街道源淮社区)

  南音,别称泉州弦管,是我国古老乐种之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音演唱演奏是泉州民间喜闻乐见的音乐艺术。每当夜幕垂临,源淮社区南音社弦友在社区文化广场表演南音,弘扬闽南传统文化,活跃社区文化氛围。

  54、真武庙(东海街道法石社区石头街)

  真武庙始建于南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万历《泉州府志》载,“玄武庙在郡城东南石头山,庙枕山嗽海,人烟辏集其下,宋时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是泉台玄武信仰发祥地与传播地之一,泉州古代海外交通 重要史迹。

  55、城东社区南音社(华大街道城东社区)

  南音,别称泉州弦管,是我国古老乐种之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音演唱演奏是泉州民间喜闻乐见的地方音乐。在城东社区南音活动室,不同年龄段的弦友共处一室,演唱演奏,开展交流,切磋技艺,传承泉州南音。

  56、宝山书画室(东海街道宝山社区)

  宝山社区依山傍海,环境优美,是城郊型、田园风光和生态型新型社区。是泉州市丰泽区文联及各协会艺术家主要创作和展览基地,宝山书画室常年有书画作品展示,为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书画环境,

  57、石头街(东海街道法石社区)

  法石,俗称石头街,长约1.5公里,以石板路得名,是古代泉州海防军事和海外交通贸易重镇。宋代设法石寨,明朝设河伯所,清朝设税收机构。山水钟秀、人文兴盛,有大量宋元文物遗址,体现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人文风貌。

  58、清源书画院(东湖街海交馆伊斯兰文化陈列馆一楼)

  书画院是研究、传承、交流、发展,弘扬祖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专业机构。泉州市丰泽区淸源书画院,经营书画交流和展示,向海内外同道及游客、市民传播书画艺术,以名家作品为主,是观赏,交流,文化艺术活动的综合场所。

  59、泉州市茶叶公司(泉秀街477号)

  公司成立于1956年,主营茶叶和保健茶,其制售的武夷清源茶饼技艺源自宋元贡茶北苑龙团凤饼,由武夷山清源洞泉州籍僧人将秘技传回泉州,1930年开始在泉州生产至今,原始制作工艺精妙绝伦,蜚声海内外,评为福建省老字号。

  60、许华南花灯制作坊(前坂街新兴公寓B幢205室)

  泉州花灯(彩灯) 起于唐代,盛于宋、元,延续至今,以其独有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有别于全国各地花灯,许华南师从南方剪纸流派代表人物李尧宝学习刻纸和料丝花灯制作,是泉州花灯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61、宏源山庄(清源山东翼)

  宏源山庄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清源山东翼,依山体而建,东可眺望洛阳江、泉州湾,南可俯瞰泉州市区繁华街景,西北连贯风景区各个景点,把泉州传统古民居特色与当地自然人文景观完美结合,是闽南文化特色现代庄园。

  62、桑莲居艺术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一楼)

  书画雅善天下。桑莲居艺术馆是文化艺术交流展示综合平台,秉承“学术与市场并重,品味与价值共存,名家与新秀同步”经营策略,在真、精、新基础上品出档次,竞出品牌,创立“艺术家的展示平台,收藏家的寻宝乐园”。

  63、浦西瑶绿豆饼制作坊(泉秀灯星浦西工业区24号)

  绿豆饼是泉州美食传统糕点小吃之一,浦西瑶是泉州特产老字号,浦西瑶绿豆饼制作坊历史悠久,用料精细,工艺精湛,绿豆饼松脆、香酥、冰凉、甜软具备,口感冰凉,入嘴易熔,内熟外赤,皮不走油,酥而不破,独具特色。

  64、西福魏氏宗庙(城东街道西福社区)

  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魏氏宗庙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现有建筑形制为清代风格三开间两落廊院式宗祠建筑,沿中轴线依次布局下落、榉头、顶落,具闽南传统建筑特点。

  65、招丰福清寺(丰泽街道招丰社区)

  百年古刹福清寺位于招丰石坑,现存面积约1千平方米,寺分三落,香火不断。相传古代福清寺山门位于现北峰街道北峰社区内,庙宇连绵不绝,纵横几百米,雕梁画壁,飞檐悬钟,回廊通幽。可惜一场大火,尽毁一旦。现存寺庙仍气势宏伟,可见古迹一斑。     

  66、泉州花博园(泉山路清源山下)

  泉州花博园是泉州市中心城区最大的花、鱼、鸟、石专业市场,集生产、销售、育集观赏、旅游、健身、休闲与科普教育为一体,分为展示、销售、休闲三大部分,主要展示销售花卉、盆景、鲜切花、奇石、根雕、宠物等。

  67、美山天妃宫(东海街道法石社区美山村)

  美山天妃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前身为广东高州会馆,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面阔16米,进深39米。所在地美山渡头是宋、元商旅船舶停靠、祭拜妈祖的口岸,明•洪武十四年(1381)在此设河泊所,清初改为海关税口。

  68、集雅文化发展公司(刺桐公园)

  “集雅”专业从事经典名家书画、木石雕、陶瓷、寿山石和紫砂壶等作品展示、交流和交易,立足海西,辐射全国,集艺术之精品,汇文化之大雅,为广大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提供艺术展示、文化交流和收藏综合平台。

  69、长春妈祖宫(东海法石社区东段)

  长春妈祖宫始建于清代,地处泉州湾出海口,是古代番舶客航汇聚之地,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与毗邻文兴古码头、美山古码头、海关泉州常关法石分卡遗址、河泊所遗址、报税口遗址、美山妈祖宫等构成“海丝”史迹景观。

  70、金山寨遗址(东海街道后亭社区)

  金山寨遗址位于泉州市东海镇后亭村金山上,为南宋泉州提举市舶司蒲寿庚观察天气的望云楼遗址,明代改建为抗倭山寨,寨墙全部用花岗岩块石砌筑,设门一、炮口二,现寨墙已部分倒塌,1983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71、文兴宫(东海街道法石社区石头街)

  文兴宫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古地名为泉州府涂门外三十六都文兴境,主要宫庙有:泉郡北石帝君行宫始建于宋末(1127),祀保生大帝。泉郡文兴三王府,始建于宋末元初,是闽台王爷信仰主要发祥地和传播地之一。

  三、洛江区

  1、濠溪桥(河市镇观音亭边)

  俞大猷(1503-1580年)出生在河市濠格头竹脚村,他一生征战疆场,四为参将,六为总兵,两为都督,率师剿倭,数建大功。幼年时随父入住大濠权家,看到桥已毁坏,便立志重造桥,任都督后,自薪捐建此桥并亲撰碑。

  2、泉州田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河市镇新告村)

  田格里拉生态旅游公司现有田格里拉休闲山庄1400亩。已建成农家高科技菜园、珍惜禽类养殖观赏园、葡萄园、多功能餐厅、垂钓区、烧烤区、人工湖、小水坝、木屋活动房。系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福建省第三批水乡渔村。

  3、龟峰岩寺(罗溪镇双溪村岩峰山下)

  龟峰岩寺始建于公元968年,因寺位于罗溪镇双溪村岩峰山下酷似灵龟吸水的岩石上,背山面水,得名龟峰岩寺。龟峰岩寺兼容了儒、道、释三种不同宗教文化,至今已有1000年的历史,是泉州各种宗教兼容的重要史记。

  4、杜氏宋馆(马甲镇新建村奄内组)

  杜氏宋馆,顾名思义就是旅居菲律宾吕宋岛杜氏侨亲返梓所建馆驿,始建于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12开间加双护厝,出砖入石、富丽堂皇。其石雕、木雕、灰雕、砖雕工艺精湛,堪称一流,是典型闽南古大厝。

  5、郭垅庙(罗溪建兴五其垅的格人组)

  郭垅庙始建于嘉靖辛酉年(公元1561),四周群山环抱,山势奇特,庙前八卦池与主殿辉映。郭垅庙主祀供奉番、温、张、陈四位王府大人。每到庙会,热闹非凡,如今已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6、龙潭广桥(罗溪镇广桥村广桥组)

  龙潭广桥又名“拱桥”,也叫“龙潭桥”,始建于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全桥均为岩石清砌而成的单孔体桥,石头之间是用石榫相连,突显技艺之精湛,有“桥头见不到桥尾”之美称,是原晋江与仙游的主要交通桥梁。

  7、罗溪森林公园(罗溪镇双溪村五掌一号组)

  罗溪森林公园面积1189公顷,交通便捷,森林覆盖率达到91%,公园内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景观、水体景观、人文景观丰富,集旅游观光、运动休闲、娱乐活动、科普教育为一体。

  8、罗溪铜锣厂(罗溪镇双溪村池亭组)

  罗溪铜锣厂于万历年间(公元1608年)创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生产的古典乐器“十音”铜锣,是闽南音乐所特有的一种乐器。其制作工艺特别是“刨、削、调音”工艺独特,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9、大寨(罗溪镇后溪村尾洋组)

  大寨,又名吴觐寨,规模宏大,有前哨寨、跑马场、外寨、内寨等,相连几个山头,现存石砌、寨墙基本完整,地势险要,蔚为壮观,是研究明末清初闽南一带泉州农民起义的重要史迹。

  10、凤栖杜氏大宗祠(马甲镇新民村祖厝)

  杜氏大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数次重修,保存完整,规模宏大,具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其石雕、木雕、砖雕、壁画等艺术具有相当的水平。杜氏族历代人才辈出,宗祠中悬挂着“进士”“文魁”“武魁”“父子明经”等牌匾12块,是福建省名祠之一。

  11、谢氏土楼(马甲镇就南村土楼)

  谢氏土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呈方形,通高32.8米,墙体厚达2.4米,24个开间,出砖入石,斜檐翘尾,周边瞭望口、射孔及防火、防盗等设置布局巧妙,历经300多年依然显得坚实厚重、庄严古朴。

  12、仙公山风景名胜区(马甲镇仙公山)

  仙公山风景区以“奇、秀、险、绝”闻名海内外,始建于南北朝齐时,主祀何氏九仙,道、佛、儒三教合祀,海内外游客前来朝圣、观光络绎不绝。流传着诸如“出米石”,“金鹿救洪濑”等众多神奇美丽的传说。

  13、陈三坝(双阳街道前埭社区坝南村和惠安洛阳镇陈坝村之间)

  留公陂又名屠公陂,俗称五坎坝或陈三坝,位于洛阳镇陈坝村与洛江区双阳街道坝南村之间,系泉州古水利工程,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右史留元刚倡筑,明嘉靖十二年(1533)泉州太守屠悼重修,并立碑纪念。1963年整修,建五坎石坝。

  14、郭氏家廟(万安杏宅社区)

  郭氏家廟建于明朝中叶,俗称东门外第一大祠,家廟中挂有“进士”、“文魁”、“选元”匾额。传承海上丝绸之路风格,具有闽南古建筑特色,是伊斯兰教遗址,被省授予“八闽名祠”。

  15、青阳室(双阳街道坪山社区)

  青阳室创建年代无考。据传宋代陈伯卿(陈三)曾在此读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改作晋江县福利院,现存为两进三开间硬山式建筑。内存明正统六年立的《青阳室开山记》碑、清康熙六十年立的重修碑记及宋代石经幢构件等。

  16、蔡襄祠(万安街道桥南社区)

  为纪念蔡襄建造洛阳桥功绩,在洛阳江岸左边建祠纪念。该祠历史悠久,祠内保存诸多石碑,大多为明、清两代的碑文,中厅2块为宋瑞明殿大学士蔡襄亲笔手迹。

  17、刘氏家庙(万安街道桥南社区)

  刘氏家庙始建于明、清年间,庙中悬挂二十三块匾额,为明、清两代二十三个文武举人进士的匾额。大门门楣上“世承天宠”四字为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墨宝。埕边照墙上“名谏清卿”四字为熹宗皇帝表彰翰林院庶吉士刘宏宝的手迹。

  18、十班公妈庙(万安街道桥南岩山上)

  明朝倭寇入侵沿海周边乡村。附近十个村庄村民自发组织义军抗倭,牺牲不少男女村民。时农历八月二八日由各村村民轮流祭奠英灵,此习俗沿续至今。

  19、白龙寺(罗溪镇永生村玉叶山上的玉叶寨)

  白龙寺又名永正寺,始建于元末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寺内的大雄宝殿供奉如来佛祖及三世尊佛。观光朝圣的游人香客络绎不绝。寺边草木繁盛,以“毛蟹”茶著称。

  20、半山观音寺(河市镇蛟南村)

  始建于明末清初,为泉州崇福寺僧人创建,现存建筑依然轩敞辉煌。寺中供奉的是“西方三圣”之一的观音菩萨,长久以来,该寺香火旺盛,香客络绎不绝,盛名远播。

  21、马甲大鼓吹乐坊(马甲镇文化中心)

  马甲大鼓吹源自唐末,中原仕臣南迂时将宫廷音乐随带入闽。大鼓吹由鼓、吹(唢呐)、螺角、钟、锣、钹等乐器组合演奏,擂打吹奏声响彻空际,极富深沉雄壮之感,在马甲镇普遍流行。

  22、杜氏贞孝坊(马甲镇蔡内村后梧)

  杜氏贞孝坊建于清代,道光皇帝据时任翰林御史、礼部主事、凤栖杜氏贞义姑十二世孙杜中士奏报降旨准予在泉榨古道后梧段树坊,以表彰凤栖杜氏贞义姑“守贞不字,两世抚孤”的懿德风范,后人世代瞻仰。

  23、凤栖七宝羹食坊(马甲镇凤栖酒楼)

  “七宝羹”是马甲古镇的凤味小吃,源于宋末元初民间在逢年过节的残羹剩饭拼凑加入勾欠水煮而成的大杂烩。明清以来,马甲凤栖杜氏科第蝉联,仕人不绝,家宴的这道菜,名曰“七宝羹”,起警示教育作用,流传至今。

  24、官洋四王府(河市镇官洋后园自然村)

  官洋四王府据传始建于明末清初,现遗址保留,宫殿内有“康、周、王、李”四木雕刻佛像,故称“四王府”,供全村敬奉,该宫殿经过历年重修,现保留完美。

  25、马甲镇暗林顺济宫(马甲镇暗林)

  暗林顺济宫之妈祖信俗活动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每年逢“海上女神”林默娘诞辰,马甲暗林信众,跪拜海上女神,祈求合家平安,宴请宾客,祈求年年来财。“赶妈猪”是暗林妈祖信俗最独特的民俗活动,影响广泛。

  26、西龙寺(罗溪镇新东村东庵组汤泉山寨南面)

  西龙寺又名涌泉寺,是罗溪镇宗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始建于唐朝中叶(公元715年),已有千年历史。这里苍山如黛,古木参天,气候宜人,是集旅游、观光、休闲、传教的旅游胜地。

  27、霞井玉泉康济庙(马甲镇霞井)

  霞井玉泉康济庙始建于唐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五代时期泉州刺史留从效重建,明永乐吴氏启基始祖吴元禄扩建,1999年,旅缅爱国华侨吴庆星先生重修。主祀霞井王公兴福尊林昭德,王公信俗是马甲镇霞井吴氏的共同信俗。

  28、梧宅杨氏宗祠(河市镇梧宅后埕)

  梧宅杨氏宗祠始建于公元一八〇二年,原名吴泽杨氏宗祠,后来叫成梧宅杨氏宗祠。梧宅是泉州市郊经济发达的一个大村庄,该村以农商为主,交通便利,气候适宜,是河市镇的南大门。

  29、杜氏贞义姑祠(马甲镇新民村祖厝)

  贞义姑祠始建于明代中后期,时任南昌知府贞义姑五世孙杜应楚所建,清道光年间进士、翰林御史贞义姑十二世孙杜中士树碑,纪念贞义姑为凤栖杜氏族群传承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是凤栖杜氏族人联系海内外侨亲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30、俞大猷公园(河市镇涂厝溪埔)

  俞大猷系中华历史名将、武术泰斗、抗倭民族英雄,他一生南征北战,功绩显赫,与戚继光并称 “俞龙戚虎”,名闻天下。在纪念俞大猷诞辰490周年之际,家乡人民筹建俞大猷公园,1996年列为“泉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1、圆觉寺(罗溪镇东方村圆觉组虎腰山)

  圆觉寺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21年),规模宏大,寺内供奉祖师公,如来佛祖等佛像,数百年来僧尼诵经念佛,香火鼎盛,寺前保留一棵千年古榕,形似华盖,树旁留下“观澜”两字,十分壮观。

  32、霞井吴氏大宗祠(马甲镇泮坑村赤土园)

  霞井吴氏大宗祠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2000年,旅缅爱国华侨吴庆星先生巨资重修,祠宇规模宏大,红砖碧瓦,出砖入石,金碧辉煌,极具闽南古建筑风格。祠宇构思巧妙,用心良苦,体现了海外侨胞爱国家乡的家国情怀。

  33、凤栖杜氏纸扎工艺坊(马甲镇文化中心)  

  凤栖杜氏纸扎工艺始于清康熙年间,为适应道场需要,以竹、纸为主要材料,辅以手工、绘画、书法等制作工艺,其制作美轮美奂,工艺精湛,独具特色,世代流传至今。

  34、曾氏土楼(马甲镇后坂村后曾)

  曾氏土楼建于清嘉庆年间,呈方形,高8米,24开间,卵石筑基,墙体三合土夯筑而成,屋顶青砖绿瓦,斜檐翘尾,独具闽南特色,历经200年风雨依然坚实厚重,古朴大方。

  35、连理庵(马甲镇后坂村加锥山)

  连理庵原名白云寺,因北宋名将韩琦之母蔡连理蒙羞受难之时曾出家栖身于此而得名。连理庵歇山式古建,深居青山绿水之中,门户清净,好一处佛家净地,时有青年男女慕名而来顶礼膜拜。

  36、杏川蔡祠庙(马甲镇杏川村)

  杏川村蔡祠庙祀奉境主公系明代抗倭名将苏、陈二元帅,其信俗是马甲镇马甲村、杏川村、永安村的共同信仰,其轮祀过炉游境彩街队伍中的特殊方阵“过炉羊”独具特色,体现当地信众虔诚至极。

  37、新民昭陵宫(马甲镇新民村)

  新民村昭陵宫主祀陈靖姑临水夫人,亦称顺天圣母,被海内外誉为“救户、护胎、佑民”的“妇女儿童保护神”。五代宗昭禧年间,因凤栖杜氏十五世祖拙隐公入侍陈靖姑,祈求人丁兴旺应验而成信俗,陈靖姑信俗以正月交接炉仪式最隆重。

  38、梧峰清水岩寺(马甲镇梧峰)

  梧峰清水岩寺始建于永徽二年,毁于北宋,明复建,清代重修,至今保存清代建筑风格。主祀清水祖师,其金身系明代檀香木,文殊菩萨金身系明代泥塑,并出土带“佛字”瓦当、明代龙泉三足炉、麻姑头像等文物。

  39、新民酒厂(马甲镇新民村)

  新民酒厂创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历经半个世纪,仍保持传统酿酒工艺,酒香纯正,酒味香浓。如今在罗、马、河一带,庞大的消费者仍喜欢新民米酒,体味曾经的时代记忆。

  40、八卦楼(马甲镇马甲村)

  八卦楼系旅菲华侨杜其传先生始建于1934年,该建筑造型独特,呈八角形,高8米,16开间,红砖青瓦,雕梁画栋,图案精美,栩栩如生,工艺精湛,保存完好。

  41、虹山彭氏家庙 (虹山乡白凤村)

  家庙是家族为祭祀祖先而修建的祠堂。虹山彭氏家庙初创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虹山彭氏先祖派在河南光州固始县,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先祖随军过江,居泉州,迁南安,后迁晋江,以枨公钱避为虹山一世祖。

  42、虹山聚峰宫(虹山乡红山村)

  奉祀当境保护神是泉州民间信仰文化一大特色。清康熙八年(1669)仙游城南巩桥郑宅圣泉祖殿许氏仙姑分灵至此,建聚峰宫,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逢农历九月十五日,虹山村、松角山村及白凤村洋厝信众都循例聚集祭拜。

  43、柏山岱妙宫(罗溪镇柏山村后坪组下新厝)

  奉祀当境保护神是泉州民间信仰文化一大特色。村落建于柏树山坡周围,故称柏山村。柏山岱妙宫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1—1722),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现存石刻香炉、金鱼缸,还有石塔和焚金纸的石亭等,均为清代文物。

  44、罗溪庆丰厝(罗溪镇双溪村)

  罗溪庆丰厝为清代文武兼备的进士府第,始建于清同治八年(1889),为同治年间武进士黄赞恩及黄寿礼两兄弟所建,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大小房间共95间,五开间双龙双护厝,雕梁画栋,是泉州地区晚清时期典型建筑样式。

  45、桥南保生大帝庙(万安街道桥南街344号旁边)

  保生大帝,姓吴名夲,北宋闽南名医,自宋至明清历代朝廷多次敕封,封号从“真人”、“真君”升至“保生大帝”,俗称大道公,是闽南、台湾地区民间信仰神袛之一。在桥南,又称桥南境主公,为信众奉祀为当境保护神。

  46、泉郡三清观(河市镇市田村)

  泉郡三清观亦称古妙观,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八闽通志》寺观记载,古有弥陀院供奉观音大士,奉三清道祖,历经数次兴衰毁于兵匪战乱, 2011年扩建正殿奉请玉皇大帝、三清道祖、观音大士,正名泉郡三清观。

  47、坛顶五台禅寺(河市镇坛顶)

  佛教传入五台山始于东汉,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至隋朝寺庙均供奉文殊菩萨。坛顶旧属古晋江四十四都,原有五台禅寺,又名“祭祀台上”,奉祀文殊菩萨。宋开宝年间(968—975),释潧元为主持。后毁。近年重修

  48、万安飞炉庙(万安街道塘西村院)

  唐忠烈公许远张巡的双忠信俗始于唐宋,清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万安飞炉庙碑载“宋端明学士蔡公,奉命莅泉过睢阳谒王庙,以王能为民造福,取庙中炉到泉祀之。” 蔡公即时任泉州太守蔡襄,信众奉飞炉庙为泉属分炉祖庙。

  四、泉港区

  1、百艺“咸水腔”芗剧馆(山腰街道逸涛小区4幢501)

  百艺“咸水腔”芗剧馆组建于2002年12月,曾荣获第三届、第四届“泉港之夏”戏剧展演演出二等奖,赴市参加“威远楼之夏”戏剧展演,荣获演出奖。

  2、山腰祠堂北管乐坊(山腰街道锦山村)

  山腰祠堂北管乐坊由埭港村和锦山村的北管艺人负责传承培训北管演唱和演奏技艺,培养北管演艺新人50多人,并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参加市、区民间音乐展演,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3、大众高甲戏馆(山腰街道普安村40号)

  大众高甲戏馆组建于2000年12月,戏馆演员阵容较年轻,演出水平较高,曾荣获第四届“泉港之夏”戏剧展演一等奖、福建省第八届民间职业剧团展演铜奖。

  4、东岳庙(峰尾镇诚峰村城南)

  东岳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1978年由乡贤民众善举修葺一新。由山门、戏台、两廊、大殿组成,主祀“正顺尊王”民称“本官爷”。戏台建于清代,结构堂皇富丽,为闽南一带所罕见,是研究戏曲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5、福船制造厂(峰尾镇诚峰村二港)

  又名渔港船厂,是峰尾“黄氏”子孙传承下来的造船厂。福船是中国四大船型之一,“黑舶五青案”船型是福船制造的代表作,因古船两侧船舷涂黑色油漆而得名,峰尾福船上不同位置并刻有十二生肖标记,赢得普遍信赖和赞誉。

  6、泉州古船模制作有限公司(峰尾镇工业区内)

  该公司的古船模制作传承黄氏福船制造技艺,内设古船模陈列馆和制作车间,并重视古船模制作技术资料搜集、整理工作,深受好评。民间有制作“黑舶五青案”模型,安放于厅堂、卧室及宾馆大堂之上,寓意平安顺利、招财进宝、吉祥如意。

  7、圭峰塔(峰尾镇诚平村塔仔澳山坡上)

  建于元代,明崇祯间倒塌,清嘉庆三年(1798)重建,塔为石构方形三层实心楼阁式,通高6米,底座宽3.7米、高2米, 上二层逐层收分。置葫芦塔刹高0.58米。塔面向湄洲湾,原属镇海求安之建筑物,也起航标作用。

  8、圭峰文化研究会北管乐坊(峰尾镇文化站内)

  圭峰文化研究会北管乐坊以保护传承弘扬圭峰文化为已任,开展北管传承工作,现有乐人30多人,能熟练演奏(唱)曲牌50多首,曾参与接待日本、台湾和国内音乐专家考察泉州北管。

  9、圭峰打正鼓乐坊(峰尾镇奎壁村后引自然村中达商住楼)

  打正鼓起源于唐朝,传承于泉港和莆仙一带,是祈求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一种民间音乐。圭峰艺术团以挖掘整理民间音乐舞蹈为已任,组建、指导民间舞蹈和打正鼓队伍,现有团员20多人。

  10、郭厝北管乐坊(峰尾镇郭厝村祠堂)

  郭厝北管乐坊组织北管乐队8支,从艺人员100多人,演奏(唱)曲谱100多首,是目前泉港北管传承队伍最多的地方,曾参与接待日本、台湾和国内音乐专家考察泉州北管。

  11、郭氏宗祠(峰尾镇郭厝村下乡自然村)

  宗祠始建于宋代,清代重修,1991年整修,由石埕、门厅、中厅、大厅、两廊、天井组成。大厅面阔、进深各三间,硬山屋顶,抬梁式木构架,建筑面积1018平方米,规模颇大,木雕精美,还保留有清代的柱础。

  12、青龙庙(峰尾镇奎壁村奎壁自然村)

  始建于清末,1933年重修,现基本保存清时样式,坐东南向西北,为一进两落三开间硬山式建筑,占地322平方米。中祀圣安尊王,两边祀妈祖、普安尊王等,抬梁木构架,雕刻圆秀,古色古香,旧貌趣然,颇具特色。

  13、塔山(山腰街道新宅社区)

  塔山因拥有“一山两名刹”——东麓离相寺与西麓华林寺而名闻遐迩,为闽南佛教圣地之一,不仅烙印着古闽越文化的痕迹,还延续着中原文化的血脉,倚山阅海,风景独胜。

  14、“红运当头”工艺展示厅(山腰金山街1号楼)

  该展示厅主要收藏、制作、销售木雕、根雕、玉雕、书画等艺术精品,充分利用收集闽南文化艺术资源,长年聘用工艺大师,从选购、选材、设计、生产制作到成品全方位的指导鉴别,做到每件艺术品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品味。

  15、锦祥社区北管乐坊(山腰街道锦祥社区居委会四楼)

  锦祥社区北管乐坊于2008年由省文化厅授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泉州北管示范点,几年来该培训基地积极吸收北管爱好者,排练创新节目,成效显著。

  16、离相寺(山腰街道新宅社区驿峰公路环岛东北角)

  始建唐天佑六年(公元909年),始建时为书院,名离相院,是光禄大夫郑济时所建,元朝重修, 2005年全面重建。内建有大雄宝殿、山门、钟楼等2800平方米,寺内尚存唐代香炉、饲马槽和两对石柱等文物。

  17、莲山宫(峰尾镇郭厝村丁宫自然村)

  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 年),康熙乾隆年间均有维修,1962年按原貌修复。2001年扩建为宫殿式建筑,由砖埕、山门、两廊、天井及主殿组成。主殿抬梁结构,硬山屋顶,祀奉妈祖。并配有香亭、莲池戏台、体育器械锻炼场地和庙会广场等。

  18、林朱法北管乐器制作坊(峰尾镇联岩村下曾自然村)

  林朱法1964年师承林振顺学习北管,熟悉北管所有乐器演奏,主要制作北管特色乐器伬胡、双清、三弦等,并兼北管乐器维修等。

  19、刘永赖故居(峰尾镇诚平村城外自然村)

  刘永赖(1852-1926),别名阿九,名佾标,清光绪八年曾应邀参加泉州“送孔子”南音北管出游活动,擅笙演奏,其故居又名东郊馆,建于清乾隆丁酉(1765年)后,是北管一代宗师刘永赖生活和开馆授徒的地方。

  20、龙见宫(山腰街道埭港村石桥自然村)

  该宫在文革全毁,1991年重建,主要由锦龙府、星亭、廊阁、山门、戏台等建筑组成,总面积为2268平方米,现存清道光年间的“聪明正直”横匾和石鼓一对。

  21、抢“七星灯”习俗馆(山腰庄氏家庙文化活动中心)

  抢“七星灯”民俗活动在泉港区山腰、前黄一带十分盛行。民间老艺人黄珍德等以抢“七星灯”民俗活动为素材,改编创作了民间舞蹈《七星灯》等,深受群众欢迎,曾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荣获多项奖。

  22、民歌文化示范户(山腰街道埭港村三落村166号)

  退休盐工庄福星多年来创作大量民歌,入编15部词歌集、CD专辑、人物辞典,并在全国大赛中荣获金奖、十大金曲多件,被评为中国民歌优秀词作家、省优秀文化协管员、区文化示范户。

  23、女子北管乐坊(山腰街道龙山社区)

  泉港区女子北管乐坊由热心泉州北管传承、保护的青年教师、学生、戏剧演员、民间艺人组成,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边培训、边排练、边演出,成为泉州北管传承队伍的生力军。

  24、普安南音乐坊(山腰街道普安村旧村部)

  普安村于2006年开办南音培训班,积极培训南音新人,多年来培养南音新手30多名,曾赴市、区参加南音比赛多次获奖。

  25、卢琦故居(峰尾镇诚平村卢厝自然村)

  卢琦字希韩,号圭峰,生于元成宗大德10年(1306),至正二年(1342)登进士,政绩显著,是福建元代十八大良吏之一。其故居始建于宋代,现存出砖入石墙体及元代石砌四角方井一口、卢琦夫人陈氏墓志铭一块、宋代名臣蔡襄题写的诗词石刻一方。

  26、前埕北管乐坊(山腰街道锦塔村前埕自然村10号)

  前埕北管乐坊成立于1986年,2005年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前埕北管乐队,积极开展泉州北管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曾接受美、英音乐专家的采访,荣获泉州首届才艺大比拼社区组第一名。

  27、邱二娘故居(峰尾镇诚峰村尾山埔大石顶大厝)

  邱二娘(1833——1855年)泉港区峰尾镇人,清咸丰3年(1853年)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高举官逼民反义旗,被泉州团练局“侦获置法”,并于 咸丰五年(1885年)被处“剐刑”。其故居又称“俗德堂”。

  28、望海楼(山腰街道埭港村)

  望海楼又称后楼,始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属皇宫式建筑,1924年“杨团”镇压山腰抗捐乡民,前楼被烧为灰烬,后楼及护厝幸存。20世纪30年代,庄重文、庄晚芳等曾在此创办“平民小学”、“正风补习学校”,开展地下革命活动。

  29、郭良故居(山腰街道龙山社区)

  郭良(1516-1587)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申时行榜及第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山东按察司佥事,湖广清史司员外郎、广东布政参议、云南按察司佥事。其故居始建明代,现保留“会客厅”。

  30、山腰南音乐坊(山腰庄氏家庙文化活动中心)

  山腰南音乐坊成立于2000年10月,多年来,积极传承宏扬南音事业,培养南音新人50多名,曾组队赴市参加国际南音大会唱获奖。

  31、山腰下江晒盐技艺坊(山腰盐场下江工区)

  山腰盐场是我省最大的食盐(载体盐)生产基地,其盐业生产历史可追溯到唐宋,兴盛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以后。工艺主要分为纳潮、制卤、结晶、旋盐、扒收、归坨六大工序,同时制定工艺技术操作标准,促进原盐生产工序的规范化管理。

  32、小百花“咸水腔”芗剧馆(山腰街道锦祥庄园市场C栋305室)

  小百花“咸水腔”芗剧馆于1992年12月组建,2006年赴市参加“威远楼之夏”戏剧展演荣获优秀演出奖,并创办附属团——泉港新艺芗剧团。

  33、星艺“咸水腔”芗剧馆(山腰街道荷池社区286号)

  星艺“咸水腔”芗剧馆创建于2002年12月,曾荣获第三届、第四届“泉港之夏”戏剧展演演出一等奖,并赴市参加“威远楼之夏”戏剧展演,荣获演出奖。

  34、义烈庙(峰尾镇诚锋村尾山埔下)

  义烈庙又名姑妈宫,始建于明代,清嘉庆戊年重修,现存有清代石柱一对,大门两侧有人物浮雕及一对明代石鼓。奉祀与湄洲妈姐共享盛誉的海峡第二女神刘益娘。庙背靠圭峰古城墙,面看大海,有古香古色的“钟德堂”、名人题匾和戏台。

  35、永全社(峰尾镇诚峰村城东门)

  永全社始建于宋,清代重修。由石埕、山门、下厅、主殿组成。主殿抬梁结构,硬山屋顶,敬奉的“陈仙姑”塑像是明代雕塑精品。现存清代柱础两个,造型美观,雕工精细。

  36、曾炉寺(山腰街道叶厝村)

  曾炉寺毁于明代兵变,寺府碑志残存物只留青石狮一只及明代水利碑记。寺门上方砖雕“曾炉寺”是清代康熙年间重修的遗迹,还有石刻对联,该寺是与南宋冶铁遗址同存。

  37、郑氏宗祠(山腰街道荷池社区)

  郑氏宗祠始建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1990年重修。30年代系土地革命斗争时期中共惠安县委特支驻地,现该宗祠是全村郑氏民间戏剧活动中心,该村有近10个戏剧团队,被称为“戏剧村”。

  38、南派掌中木偶艺术馆(山腰街道文化服务中心)

  南派掌中木偶艺术馆组建于2000年2月,曾排演儿童课本剧在全区中小学演出,深受师生欢迎,2007年赴市参加全市南派传统掌中木偶表演邀请赛荣获一等奖。

  39、钟德堂(峰尾镇诚峰村椿地)

  钟德堂始建年代不清,清乾隆间大修,2005年依原貌修葺,为一进二落三开间硬山式建筑。有天井、两廊,中为神龛,抬梁穿斗混合木结构。右廊有清乾隆四十八年重修碑一方,嵌入墙土。厝整体完整,旧物多存。

  40、庄氏家庙(山腰街道锦山村)

  原系山腰庄氏开基祖庄留孙(俗称:“饲鸭公”)于明惠帝建文年间(1399-1402)由永春湖洋迁居山腰时的栖居地,后改建为宗祠。庄氏裔孙代代有人才,庭院原有“旗杆夹”6对。现该庙庄氏居民涵盖8个行政村居。

  41、诚峰刘氏南门祖祠(峰尾镇诚峰村东内)

  宗祠是闽南宗族文化和建筑文化重要载体。诚峰刘氏南门祖祠又名圣恩堂,建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堂主刘国宝,国子监太学生,钦赐《瑞应重熙》匾额,加封黄袍马褂“五代同堂”。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42、峰尾古城渔丰渔网具制作坊(峰尾镇诚峰村下市场)

  渔区文化是闽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峰尾是座以海兴城的古镇,现在渔业生产方式虽有变更,但是包括结网、做网、补网等编结的传统渔网具制作技艺依然在生产应用中得到传承,有厚重重社会历史价值和独特欣赏艺术价值。

  43、郭厝祥云寺(峰尾镇郭厝村岩山)

  始建于唐天佑年间(904-907),因岩石有莲花石、五色石、喷石,故名祥岩寺。明初因自然灾害夷为废墟,遗址保留至今。明永乐二年(1468)庙宇重建时,天空经常出现五色云彩,故取名祥云寺,是古惠安十八都28村佛教胜迹。

  44、圭峰觉清香鳗浮食坊(峰尾镇诚峰村旧车站旁)

  圭峰觉清香鳗浮历史悠久,是泉港十大名小吃和特产之一,味鲜质嫩,芳香醇美,口感独特,它融入峰尾渔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峰尾人对于平安团圆的期盼,香鳗浮“祥满福”是婚宴上不可或缺的菜肴,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45、陈清辉石刻园(峰尾镇奎壁村后引自然村)

  陈清辉石刻园是全国首个民间“盼祖国统一书画园”,精心镌刻的自然奇石,以"海峡和风"为主题,以300多幅盼祖国统一书画、石刻精品为内容,以百龙图、百福图为映衬的园林式文化艺术园,表达对祖国统一殷切期盼。

  46、林万珠刺绣坊(峰尾镇诚平村后山自然村)

  刺绣,又称丝绣,俗称绣花,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各种装饰图案的技艺。林万珠自幼随母亲学习传统刺绣工艺,1984年创办刺绣坊,其绣法有扣眼绣、链绣、断绣、飞绣、羽毛绣、瓣绣、回针绣、克里岛绣、十字绣等,丰富多彩。

  47、刘华棋黑推漆艺坊(峰尾镇诚平村打银自然村)

  推漆是一种推光漆器的古老技艺,刘华棋老人是泉港著名黑推漆艺师,自幼学习精制天然漆黑推漆艺调制和古装人物、刀枪武艺造型、花鸟工笔画的雕刻、填漆、染色、上光、打磨等技艺,其精湛雕刻工艺和黑推漆艺享誉八方。

  48、刘宗训曲艺坊(峰尾镇诚峰村商品房十字街口)

  刘宗训是福建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泉州市首届文化示范户,人称峰尾古城文化首席讲解员。10多个创编曲艺节目获各种奖项,编著出版《峰尾名镇与圭峰文化叙略》,珍藏峰尾古城照片1000多张、文史资料5000多册。

  49、前亭安福社(峰尾镇前亭村)

  社宫是古代祭祀土神宫殿。安福社始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坐北朝南, 中厅奉祀三宝佛,左祀社公共夫人,右奉朱乌二王爷暨列位大人,正殿拱项 “大海潮音”横匾,相传是清嘉庆泉府状元庄俊元亲笔书法。东西廊有水墨壁画。

  50、峥嵘郑氏宗祠(峰尾镇峥嵘村)

  宗祠是闽南宗族文化和建筑文化重要载体。郑氏宗祠,又名种德堂,始建于明崇祯七年 (1634),占地面积656.2平方米,硬山顶、翘脊、抬梁穿斗混合式砖木结构,祠内木雕、砖雕、石雕精美。1984年重修。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51、庄锡仲书法坊(山腰街道埭港村后楼自然村)   

  庄锡仲,泉港区书画协会名誉主席,在山腰街道望海斋学习中国书法50多年,书法注重传统理论与功力,吸取历代名家神韵,楷书端庄潇洒,行草书道劲豪放、气势磅礴,先后在惠安、泉港举办联展、个展,在新加坡举办个展。

  52、陈庄陈氏祠堂(山腰街道锦塔村陈庄自然村)

  宗祠是闽南宗族文化和建筑文化重要载体。陈氏祠堂,又名陈徐故居,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陈徐为古惠安七都陈庄人,国子(监)助教。现存部分建筑及明代石柱珠、旗杆夹石、大门肚石等构件。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53、锦塔锦山宫(山腰街道锦塔村前埕自然村)

  社宫是古代祭祀土神宫殿。锦山宫,俗称“旧宫”, 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为山腰庄氏“万人丁”社宫,1980年代重建,命名锦山宫,坐北向南,五开间,进深二落,重檐歇山式建筑,是山腰几万庄氏信徒敬祀诸神之地。

  54、山腰庄氏古民居(山腰街道埭港村石桥自然村)

  山腰庄氏古民居,又称“小三房”古民居,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6),由山腰庄氏十五世祖庄大勋、庄大东堂兄弟始建,历时三年,庄大勋为清代武举。三座大厝相连,坐北向南,工艺精美,雄伟壮观。泉州市级文化保护单位。

  55、庄顺华磨漆刻画坊(山腰街道埭港村石桥自然桥)

  磨漆刻画传统工艺历史悠久,原料昂贵,工序繁多,多用于古式家具。庄顺华推光磨漆刻画坊,推光漆用大漆配药煮炼,经打底刷涂在木件上,阴干后用刀刻画图画。填色阴干后,经多次水磨手掌推光后,明亮如境,经年不变。

  56、庄锡保家庭乐坊(山腰街道锦山村大派园250号)

  北管是流传于泉港区的一种丝竹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泉州市级北管传承人庄锡保家庭组合的北管乐坊,常年活跃在山腰街道,热心传承弘扬北管艺术。其家庭成员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北管交流演出深受好评。

  57、埭港保安宫(山腰街道埭港村三落自然村)

  保安宫又称圣王宫,是南安凤山寺光泽尊王分灵。每年农历二月廿八、八月廿二,系尊王出生和坐化的寿诞之日,山腰各房族每六年一轮值庆贺,当值房族在外地的乡亲竞相返乡参加祭祀,演戏数天,宴碗数千,热闹非凡。

  58、山腰梅兰浮粿食坊(山腰街道金山街)

  地方风味小吃富含地域文化内涵。浮果,又名炸粿,山腰浮粿有二百多年历史。梅兰浮粿用当地特产鲜海蛎,瘦肉与地瓜粉、菜、调料混合,稠稀成粿团,经模具定型,放入油锅开炸,皮薄酥脆,肉料香嫩,是泉州优秀风味小吃

  五、晋江市

  1、龙山寺(安海型厝村)

  龙山寺,俗称观音殿。相传始建于隋皇泰年间,是闽南著名的千年古刹,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之一。寺中供奉“千手千眼观音”木雕立像,香火传播海内外。在台湾的分炉有一百多个寺院,系台湾鹿港、艋岬等处五大龙山寺的祖庙。

  2、庐山国佛雕祖铺(安海松熹路80号)

  庐山国佛雕祖铺是闻名闽南的佛雕世家。清雍正元年(1723)邱教贤在佛工界声誉鹊起,其后人邱朝攀赴台湾为菩萨造像。1959年厦门工艺美术学院聘请第七代传人邱清池为辅导教师。

  3、石井书院(安海成动西路159号)

  石井书院,又称朱祠。宋绍兴初,迪功郎朱松任石井(今安海)镇监官,讲学于鳌头精舍,后其子朱熹也常至镇与父友耆士论经义。嘉定四年(1211)扩建为“如州县之制”的书院,2008年全面重修。

  4、安海星塔(安海龙山东路成动小学内)

  星塔为五层四角的实心楼阁式砖塔,第三层嵌有明崇祯十六年的重建碑记一方,第四层嵌有“星塔之塔”石刻,是郑芝龙家族在安平修建府邸仅存的建筑物。郑成功少年时曾于此读书,民间还流传着《郑成功鞭打卧牛穴》的故事。

  5、安平诗社(安海朱祠旧广播站三楼302室)

  安海历来有结社联吟传承文化之风气, 2004年成立安平诗社,推动传统诗联进校园,普及国学经典知识,弘扬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定期出版的《安平桥》诗刊,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

  6、东石白沙城古战场遗址(东石镇白沙村)

  东石寨为郑成功抗清时的指挥所,白沙村为主要屯兵基地。顺治十二年(1655),郑军与清兵在这一带激战。白沙滩头是双方争夺要地,故称“三日清、五日明”。现尚存白沙城残墙、国姓井和饮马槽,并屡有刀、戟、炮等兵器出土。

  7、深沪宝泉庵(深沪宝泉街88号)

  深沪宝泉庵始建于唐朝,1983年重建。宝泉庵祀奉从台湾学甲分灵来的吴真人(吴夲)连同各科药方324方,为名闻遐迩的神医庙宇,菲律宾、香港均有分灵。宝泉庵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点。

  8、东石蔡道宪祠(东石镇塔头村)

  蔡道宪祠又名“忠烈祠”。蔡道宪(1614-1643),字元白,号江门,晋江塔江人。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授大理推官,乾隆皇帝赐谥“忠烈”。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始建,乾隆年间(1736-1795)重建。祠由门楼、天井、祠厅组成,建筑工艺精细。

  9、陈清机宅(安海石狮巷45号)

  陈清机(1881—1940),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华侨实业家、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慈善家、福建公路交通创始人。其故居建于1931年,为闽南五开间三进深的“皇宫起”大厝,留存有许多名流大师的题刻。

  10、深沪崇真殿(深沪镇港阜社区)

  崇真殿位于烟墩山西畔圣殿山的半山间,南有弥陀山,北有石壁山。唐末罗隐,宋时朱熹等,无不对此“清虚胜景”一番赞叹,尚留存诗篇墨迹。崇真殿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点。

  11、东石檗谷黄氏大宗祠(东石镇檗谷村)

  黄氏大宗祠于宋淳熙十年(1183)始建。现存建筑为民国6年(1917)黄秀烺捐资重建。祠占地面积约924平方米,由门厅、庑廊、正厅组成。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七间,硬山顶,祠前有七星埕。

  12、东石蔡敦福宅(东石镇金泽村)

  旅菲华侨蔡敦福宅建筑面积1371平方米,为两进五开间双层,埕头间上建六角亭二座。大门前壁堵有浮雕、线雕、影雕等多种石雕装饰,嵌有弘一法师撰书的诗刻2方、楹联6对。为研究闽南华侨建筑及弘一法师书法艺术提供实物依据。

  13、东石后湖石塔(东石镇后湖村)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建,石构,四方形座。上层为四面刻有“佛、法、僧、宝”及“弘治拾贰年已未”等铭文的方石及顶盖、塔刹,相轮塔刹高1.1米,石塔通高约5米。现塔身被一株榕树严密包裹,形成“树包塔”奇观。

  14、东石龙江寺(东石镇龙下村)

  明代始建,清代重修,现存民国时期建筑。寺占地面积约3312 平方米,由前殿、钟鼓楼,拜亭、正殿、后殿、厢房组成。正殿抬梁式、穿斗式混合木构架单檐歇山顶,钟鼓楼位于正殿两侧,寺中有近代名人题写的匾额、楹联几十幅。

  15、东石天后宫(东石镇萧下村)

  东石天后宫为东石沿海妈祖庙之一,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民国13年(1924)重建,祀妈祖。宫由山门、庑廊、正殿组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硬山顶。宫内保存清道光六年(1826)、光绪二年(1876)及民国13年(1924)重修碑各1通。

  16、东石玉记商行建筑群(东石镇第四社区)

  东石玉井房蔡氏三兄弟,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开创“玉记商行”成为富户,光绪年间(1875~1908)在东石港附近扩建商行,现存大厝8座和栈房2座。玉记商行建筑群,是闽台商贸密切往来的见证。

  17、东石朱文公祠(东石镇第二社区)

  明初始建,清光绪十年(1884)重修,祀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祠占地面积约190平方米,坐北向南,由正厅、寝殿和厢房组成。正厅面阔三间,进深六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砖石外墙。

  18、东石珠泽蔡氏宗祠(东石镇第三社区)

  建于清康熙廿七年(1688年),现存为民国廿二年重修,坐北向南,建筑面积25.5平方米,三开间两落,硬山顶,燕尾脊,砖、石、木结构,门堵有石雕装饰。祠堂大厅嵌民国三年重修落成碑记两方,宗祠为晋台血缘关系之见证。

  19、东石竺世庵(东石镇东埕村)

  始建于宋代,毁于清初迁界,1985年依原基址重建。有前、中、后三殿,中殿重檐歇山顶,占地面积324平方米,殿中现存宋代梭形石柱4根,其一柱上刻“……埕美蔡乔迁舍银伍两正”等字。

  20、安海端午水上捉鸭水域(安海镇安平桥侧)

  安海端午捉鸭是民间水上竞技的古民俗。活动时在安平桥墩或船上横架一根长竹竿,末端悬挂一个内放白鸭的篾笼子,参赛者赤足踏过圆滑的竹竿,探笼取得鸭子,即挑战胜利。此赛事是备受青少年喜爱的集健身与娱乐为一体的端午民俗活动。

  21、东石镇古檗山庄石刻(东石镇檗谷村)

  古檗山庄系清末民国初年(1916~1918年)华侨黄秀烺营造的园林式家族陵园,面积1.7万平方米。营建时函请海内名流、书法家题咏。现存题咏石刻嵌在“瞻远山居”、“景庵”内墙上,体裁有诗、词、联、跋、赞、记等178方,书法有行、草、楷、篆、隶等。

  22、东石古寨(东石镇第一社区)

  清初,郑成功在此安营扎寨,整军练武,由施琅、冯云、黄梧等人分守。东石寨依山临海,现存石砌寨墙长30多米。有两个寨门,寨内有郑成功操练水师的水操台,并有一石耸立,上方横刻楷书“棣径”,中部竖刻楷书“丹心”,相传为郑成功所题。

  23、霁云殿端午“嗦啰嗹”习俗点(安海圣殿境)

  霁云殿端午“嗦啰嗹”民俗活动,为晋江一带遗风仅存的民间传统民俗表演。是日,人们抬出供奉的龙王头雕像,敲锣打鼓,走街串巷,高唱歌谣进行“采莲”,为民众驱邪纳福。

  24、深沪居士林(深沪体育馆新区116号)

  深沪居士林是一所以教育、弘法、修学为主,慈善为辅的居士共修道场。深沪佛教居士林是深沪佛教居士修持的寺院,定期由教员讲课,学习宗教政策,并引导居士参加社会公益事业活动。

  25、深沪龙泉宫(深沪镇运伙村)

  龙泉古宫是一座二进三开的寺庙,供奉着田都元帅。古庙承载着抵御外来侵略,打击倭寇的历史,庙前的一块长方形石碑,是八乡民众抗击倭寇的历史见证,每年正月十六日,“八乡会”均轮流举行迎神盛会。

  26、妈祖宫端午“嗦啰嗹”习俗点(安海鸿塔小区)

  妈祖宫端午“嗦啰嗹”民俗活动,为晋江一带遗风仅存的民间传统民俗表演。是日,人们抬出供奉的龙王头雕像,敲锣打鼓,走街串巷,高唱歌谣进行“采莲”,为民众驱邪纳福。

  27、安海民俗文化图片展厅(安海成动西路159号)

  安海民俗文化图片展厅,集中展示摄影家们深入街坊巷陌、乡村聚落采风的珍贵影像资料,让参观者能够从民间记忆的图景中领略时代的沧桑巨变,体会浓郁醇厚的风尚和习惯,品味生活中美的情韵。

  28、东石镇南天寺石佛和摩崖刻石(东石镇许西坑村南天寺)

  南天寺大殿内依崖凿造佛像3尊,宋嘉定九年(1216年)僧守净募镌。均通高6.9米,趺坐于莲花座上,形象丰腴。造像旁有一明弘治六年(1493)刻的“心”字,高1.2米、宽0.4米,其下有偈语及记事。寺附近山崖上有摩崖石刻共5处。

  29、东石三公宫(东石镇第四社区)

  东石三公宫祀“四神”,衣着分青黄黑黄四色。相传三老翁随宋少帝赵昺至此,少帝遇害,三翁触石殉之,乡人拾遗骸葬并祠祀。宫由前殿和后殿组成,保存明万历四十一年(1614)石香炉1只,座刻莲瓣,墙上嵌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修碑1通。

  30、深沪褒歌坊(深沪镇体育馆)

  深沪褒歌是渔民们对大自然、对事物褒扬所发出的赞美之歌,或是男女之间对歌时表达相互爱慕之心的情歌。每当渔船出海或归航路上,渔民们会相邀褒歌,是深沪特有的一种民间音乐活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31、深沪船模馆(深沪镇文化中心2楼)

  深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海港,船的故事就是深沪的故事,船的发展史承载的是深沪的历史。船模馆中展示了各种严格按比例制成的不同时期的船模、各种航海相关器具及照片等。船模馆见证了深沪船的历史。

  32、深沪民俗风情馆(深沪镇文化中心3楼)

  地处祖国东南沿海的半岛小镇深沪,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别有韵味的风俗民情。深沪文化中心民俗风情馆展示深沪各种富于特色的宗教习俗,岁时节令风俗及生产、生活风俗。

  33、深沪深林宫(深沪镇首峰村海底古森林遗址西侧的赤塗头)

  深林宫亦称天妃行宫、赤土头妈祖娘宫,是晋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近40亩。三进三开间,重檐歇山式造型。夜间点燃灯火,有深沪湾北斗星之称。深沪湾船舶出入港时,均能瞻仰到庙宇祥光。

  34、安海什音队(安海退管会)

  安海什音是由南北管、弦乐、打击乐等多种乐器组成的合奏,起源于笼吹音乐的“什音吹”,并在流传中吸取外来诸多曲调,逐渐成为独立的地方乐种。通俗明快,节奏热烈,是闽南民间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深受广大民众所喜爱。

  35、深沪西安禅寺(深沪镇科任村西桥南)

  西安禅寺始建于明朝,建筑面积646平方米,寺殿坐北向南,面向浩瀚大海,波涛起伏壮观,景色怡人。寺中供奉玄天上帝及观音妈,常年香火不断。来此朝拜者,即表一片虔诚之心,又可居高临下,欣赏海边胜景,让人流连忘返。

  36、下山后刣狮阵馆(安海下山后村委会)

  下山后刣狮阵发展于明、清及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应邀参加晋江地区农民体育运动观摩活动。表演者用十八般兵器打斗擒杀狮子,其招式套路属古南狮的一种武术团体演练形式。

  37、安海雅颂南音社(安海金厝围31号)

  雅颂南音社成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初名雅颂轩。民国时期,高铭网先生等人相继受聘南渡菲律宾、印尼南音社团任教。新中国成立后改名安海南音社,1977年复名雅颂南音社。曾多次赴菲律宾、印尼、新加坡等地演出、交流技艺。

  38、深沪镇海宫(深沪湾华峰村)

  镇海宫始建于元末,1990年重建,占地50多亩,供奉13尊王爷公,其信仰已传入菲、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影响深远。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代天巡狩王爷”神诞日均举行庙会,乡韵浓郁,气氛热烈,是深沪镇旅游黄金周。

  39、养正中心小学乡土文化进校园展示点(安海萃福境)

  养正中心小学把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作为办学特色,聘请民间艺人传授技艺,开展“嗦啰嗹”进校园活动,学校开发传承的《嗦啰嗹舞》多次参加省、市及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

  40、霁云民间书画斋(安海中山北路112号)

  安海民间书画之风源远流长,氛围浓厚。颜为民的霁云民间书画斋长期致力于民间艺术雕刻、书法、绘画的创作和研究,追求闽南乡土气息,画风严谨,其作品受到观众和书法界的好评。

  41、池店镇南音协会(池店镇池店村)

  南音,别称泉州弦管,是我国古老乐种之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池店镇南音协会,原名凤池南管,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由本村慈善家、号称闽南第一箫李五创办,民国期间更名为“池店南音社”,2013年改现名。

  42、磁灶镇陶艺坊(磁灶社区古山工业区)

  手工艺制品属陶瓷沙器。磁灶是闽南制陶重镇,始于西晋泰始元年(265), 宋元泉州海外交通发达时期,磁灶制陶品种繁多,釉色丰富,纹饰独特,远销海外。本制作坊延续磁灶镇传承千年的传统手工制陶技艺,弥足珍贵。

  43、官田国殇宫(磁灶镇官田村丹心庙)

  英贤崇拜是闽南民间信仰文化一大特色。官田国殇宫奉祀明代泉州知府熊尚初。熊尚初,江西南昌人,正统十四年(1449)在晋江县三都古陵坡(今磁灶镇)守土殉职,大气凛然,乡民感戴,在古陵桥西官田大道旁立祠祭祀。

  44、钱坡村书法园(磁灶镇钱坡村农民公园)

  钱坡村自明代之后以文墨之乡闻名,爱好书法之风世代延续,2000年获《福建省民间书法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特色(书法)艺术之乡》称号,村民利用科山裸露岩石进行书法创作,辟荒山为景点,顺乱石为艺术,建成书法园。

  45、苏垵“黑茶古”制陶坊(磁灶镇苏垵村俞大猷生态文化公园)

  “黑茶古”是一种陶制黑色烧水茶壶。苏垵“黑茶古”手工制陶技艺起于明代,盛于清代,以苏垵村独有“海土”(黑色粘土)原材料,制成特有黑色薄陶体、具有易热保温效果的陶器,是中国优秀传统手工技艺。

  46、钱坡护国宫(磁灶镇钱坡村西区科山公园后)

  英贤崇拜是闽南民间信仰文化一大特色。护国宫奉祀对山苏夫人姑,志载,对山常村苏六娘,明洪熙元年(1425)腊月生,自幼神异,孝顺贞烈,年十六羽化成神,正统十四年(1449)显灵护郡,成化元年(1465)敇封护国卫生夫人。

  47、一元师祖青狮阵基地(磁灶镇三吴村文体活动中心)

  青狮阵由泉州南少林一元师祖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6)创制,融南少林五祖拳和民间刣狮技艺于一体,练武健身与艺术表演相结合,约于1900年间,由第一代传人吴翼宗师父至三吴村授艺,传承至今, 弘扬南少林五祖拳文化。

  48、苏垵村俞大猷文化公园(磁灶镇苏垵村)

  公园依托俞大猷陵墓所在地将军山而建。俞大猷(1504-1580),字志辅,号虚江,泉州晋江河市和格头村(今属洛江区)人,明代东南沿海抗倭民族英雄,其陵墓倚山临崖,气派不凡,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9、草庵(世纪大道罗山段苏内社区)

  草庵寺为摩尼教遗址,元代遗存,后来重建。因古用草构屋,故名。摩尼教又称明教,波斯人摩尼(216-276)所创始,唐代传入泉州。草庵内依崖石雕一尊摩尼光佛,是目前世界上仅存摩尼教石雕佛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0、磁灶镇岭畔陶吧(磁灶镇岭畔村文体活动中心)

  淘吧是依照个人兴趣制作陶器的休闲场所,手工制陶分为陶艺制作和手拉坯两种,岭畔陶吧致力于陶瓷艺术文化推广,专门开设中小学陶艺教育等课程,提供制陶全套设备,传承制陶技艺,提供多形式玩陶场地,保护文化遗产。

  51、罗裳画马石(世纪大道罗山段罗裳社区)

  画马石,在罗裳山玉髻峰下,有一巨石,向东一面镌刻一匹简笔画成的马。明代何乔远《闽书》载:“唐末罗隐乞食山下,人侮之,隐乃画马于石,每夜出食人禾,追之则复入石。山下人乃改礼焉,隐为画椿系马,马不复出。”

  52、沙塘锡福堂(新塘街道沙塘社区)

  始建于明代,为里社讲约之所。明崇祯八年(1635)相国探花张瑞图题匾曰“锡福”,悬于大宫中门顶额,故大宫又名“锡福堂”。建筑面积288.6平方米。现存有清道光四年(1824)重修碑记、光绪二十四年(1898)乡约碑记各一方。

  53、烟墩山烽火台(深沪镇烟墩山)

  烟墩山海拔78.2米,深沪最高点。山有烽火台,俗称烟墩,故名。烽火台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为抗倭海防军事设施,有二墩台、三烟囱。抗战期间被日寇军舰击毁中座烟囱,1990年重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4、深沪御宾南音社(深沪镇南春社区)

  南音,别称泉州弦管,是我国古老乐种之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御宾南音社前身为明崇祯末年(1632)深沪弦管社,清初御宾社南音社,1950年代深沪南音社,1977年定为现名,有琵琶“裂石”和鹤顶曲柄凉伞等清代旧物。

  55、扶西黎刹广场(新塘街道上郭社区)

  扶西•黎刹 (1861-1896),菲律宾国父。当地黎刹族谱记载,其高祖父柯南1662年(清康熙元年)出生于福建刺桐上谷村(晋江上郭村),早年移居菲律宾。1999年黎刹祖籍地正式确认,2002年12月晋江黎刹广场建成。

  56、梧林华侨建筑群(新塘街道梧林社区)

  华侨建筑群是闽南侨乡文化重要载体。梧林华侨遍布东南亚各地,大部份古厝建于19世纪中下叶,有中式建筑,还有古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及中西合璧民居建筑,俗称“番仔楼”。建筑风格多元化,呈现中外文化交融特征。

  57、深沪“唆啰连”祈夏民俗点(深沪镇南春社区)

  “唆啰连”祈夏自古流传,每逢四月初一拂晓, 12-16人组成的唆啰连队伍,身着清兵服装,头载“鲁笠”,分别擎旗、击乐、扶龙公和助阵,拥簇“龙王”出宫踩路,由司鼓领唱,其他击乐手帮腔,举行祭天祭海祈夏仪式。

  58、灵源寺(灵源街道灵源山)

  寺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巍峨壮观,为泉南名刹,宗教文化旅游圣地。古代有儒生在灵源山结庐读书,历代有名士题刻诗作。唐“龙虎榜”进士欧阳詹撰联 “隋唐古刹,闽越名山” ,明代沐讲禅师创制灵源万应茶传承至今。

  59、御辇曾成宗牛肉馆(池店镇御辇村)

  小吃蕴含闽南文化内涵。牛肉牛筋牛肚,曾成宗牛肉三宝经泉州旅游协会与泉州风味小吃同业公会认定为泉州风味小吃,以名贵中药、老骨、番鸭等食材和辅料,古井水炭火慢炖,汤汁甘醇,肉质绵软,具清真牛肉文化底蕴。

  六、石狮市

  1、阿潭水煎包制作坊(永宁镇永梅路28号)

  阿潭水煎包店开设于1935年,制作的水煎包底色金黄,一面焦脆,三面软嫩,脆而不硬,香而不腻,面皮松而柔软,且具弹性;内馅分“咸”和“半甜咸”两种,馅中有一些汤汁,两种不同的味道,非常爽口。

  2、安澜宫(永宁镇梅林村)

  安澜宫,又称梅林妈祖宫,始建于明代,民国年间扩建,系石狮沿海妈祖信仰文化的重要传播地之一。

  3、鳌城谜社(永宁镇文化站)

  永宁的灯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鳌城谜社成立以来,创作大量富有闽南地方特色的灯谜,承办过四届石狮市侨乡谜会,社员多次在全国、全省灯谜比赛中获奖。

  4、慈航庙(永宁镇观音亭街4号)

  慈航庙,俗称顶亭观音宫,始建于隋代,清代重建,供奉男相观音,殊为罕见,庙内存有道光十一年重修碑记及金石学家陈棨仁手书的楹联、匾额等。

  5、大夫第(永宁镇永宁社区永宁街70号)

  大夫第,建于清嘉庆年间。日茂林家是清代闽台对渡通商时期的代表,后裔传衍台湾鹿港、台南等地。尚保留着“奉天诰命”圣旨盒及2卷用汉满文书写的诰封圣旨。系闽台亲缘的历史见证。

  6、董云阁故居(永宁镇永宁镇永宁社区后山15号)

  董云阁(1908-1931年),1926年任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故居始建于1930年,砖石水泥结构,三层楼房,硬山式屋顶,水泥梁柱,天井呈“回”字形结构,房内木作、彩绘,门面水泥雕花装饰等较为精美,其结婚使用过的古式木床保留完好。

  7、风炉厝(蚶江镇锦江村)

  风炉厝,建于清道光初年,万吉行郊创立者纪隆草填海修建18座皇宫式大厝群中的一座,是18座古厝群唯一坐南朝北,面对泉州湾的特色建筑,系闽台对渡通商贸易的历史见证。

  8、仿古船模制作坊(蚶江镇石湖村渡尾)

  卢河泉制作的仿古船模大多是罕见的纯手工传统渔船模型。其制造工序繁琐,要经过打龙骨、定肋骨、铺底板、隔舱室和装风帆等工序将船体打造成型,经过涂抹油漆,再将这些部件组装到船体上。。

  9、糕人制作坊(永宁镇永宁社区三合境)

  “妆糕人”也叫“米粿雕”,以传统大米粉、糯米粉、调色素、蜡油等为原料,配制成五颜六色的具有良好塑造力的糯米团,以搓、捏、团、挑、揉、压、按、擦、拨等多种捏塑手法,再借助小刀、剪刀等工具,塑成各类栩栩如生的人物。

  10、姑嫂塔(永宁镇与宝盖镇交界处宝盖山上)

  姑嫂塔,又名关锁塔,建于宋绍兴年间,五层八角楼阁式建筑,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遗迹,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蚶江灯谜馆(蚶江镇蚶江文化公园内)

  蚶江的灯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清光绪八年成立谈虎楼谜社,1978年成立蚶江灯谜组,1989年改为蚶江侨乡谜社,2000年文化部命名蚶江镇为中国民间艺术(灯谜)之乡。蚶江灯谜馆建于2001年,分为谜史、谜书、谜事、谜人等四个展区。

  12、蚶江古街(蚶江镇蚶江村)

  蚶江古街,形成于宋代,清初迁界废,康熙二十二年重新形成,北起纪厝,向南延伸至东头山,南北走向,有店面105间,分为顶街头、中街、三姓街三段,古街道还有几条小街,从中街转东称盐墟街,店面22间,转北为卖鱼街,以及水沟下、小街仔等。

  13、蚶江南音社(蚶江镇蚶江文化公园内)

  南音在蚶江一带十分盛行,清咸丰年间,蚶江成立金兰社,南音名师苏代和林子修曾赴台湾教习。民国26年成立蚶江慕贤国乐研究社,1970年,慕贤社旧弦友和乡中南音爱好者又重整管弦,吸收新进,编制曲谱,并于1983年正式成立“蚶江南音社”。

  14、蚶江欧阳氏家庙(蚶江镇蚶江村第七片131号)

  欧阳氏家庙,建于清代,坐北朝南,三落三开间。乾隆年间,蚶江欧阳氏族人迁居金门欧厝村,后移居台湾。该家庙系闽台亲缘关系的历史见证。

  15、虎岫寺(永宁镇塔石村西北虎岫山坡)

  虎岫寺,始建于唐代,宋绍兴年间扩建。保存清代、民国碑刻及摩崖石刻多处。是泉州多元宗教文化交融的见证。

  16、忠仁庙(蚶江镇蚶江村锦潮小区71号)

  忠仁庙始建于宋,原名“厚安古地”,主殿奉祀关帝,配祀张巡、许远,东偏殿主祀观音,西偏殿主祀厚宫夫人妈。庙边立有一方乾隆四十四年碑记,庙内墙上嵌有乾隆五十一年“重修忠仁庙记”。庙东有一宋代石经幢。

  17、金埭华侨民居(永宁镇金埭村)

  金埭华侨民居由刘维塔民居、蔡仕泉民居、刘贤灿民居、黄念忆民居、黄念打民居、刘甚哥民居、李明达民居、黄当鉴民居、黄当蓝民居等九座民居组成。时间涵盖清代、民国及解放初期,是闽系红砖古厝的代表性建筑群。

  18、金凯圣醒狮团(蚶江镇溪前村)

  金凯圣醒狮团,前身是溪前舞狮队,创办于1980年,以蔡奕品为教练,自行创新舞狮传统套路十一种,融舞蹈、武术、杂技、体育艺术为一体,编排新颖,造型美观,神态逼真,动作惊险,配以闽南特有“什音”为韵脚,带有戏曲节奏。

  19、锦江纪氏宗祠(蚶江镇锦江村路北20号)

  锦江纪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历有修缮,1986年大整修,二落五开间,门厅两侧墙石、木雕刻较精美。纪氏家族清代传衍台湾、南洋等地,宗祠系闽台亲缘关系的历史见证。

  20、李子芳烈士纪念馆(永宁镇子英村子芳区)

  李子芳(1910-1942年),菲律宾归侨,参加长征,抗战期间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1941年皖南事变中被捕,次年牺牲。纪念馆以实物和图片资料,展现了李子芳成长的人生历程。

  21、莲塘南音社(蚶江镇莲塘村老人会三楼)

  莲塘南音社长期致力于南音艺术收集整理和学校南音艺术传承,为石狮培养了大批南音人才,在各级南音比赛中获奖。举办过“庆中秋海内外南音大会唱”,承办了泉州市第十三届“华丰杯”中小学南音演唱比赛。

  22、联晖楼(蚶江镇莲西村龙津寺东侧)

  联晖楼,菲律宾华侨林圣喝建于1952年,中西合壁式建筑。石刻、砖雕具有一定艺术特色,是泉州华侨建筑与闽系红砖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

  23、林銮渡(蚶江镇石湖村古码头)

  林銮渡,始建于唐代开元八年,为航海家林銮所建,渡口呈南北走向,延伸至海中天然岩石上,末端向东,条石顺横交错铺砌而成,渡头有明石湖古寨城遗址及修城残碑、再借亭、“通济桥”残碑等文物。

  24、六胜塔(蚶江镇石湖村金钗山上)

  六胜塔,始建于宋政和三年,元至元二十二年凌恢甫重建,五层八角楼阁式仿木构石塔,并浮雕金刚、菩萨立像,保存完好,结构稳定,工艺高超,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航海标志,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龙津寺(蚶江镇莲西村)

  龙津寺,始建于元代,历代有修缮。寺前有《重修七星桥碑》,清光绪七年立,镌刻着100余家泉台两地郊商、郊行字号,系清代后期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的重要历史见证。

  26、龙显宫(蚶江镇蚶江村前垵)

  龙显宫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五年、民国十年重修。大殿前立有三方花岗石重修龙显宫碑记,记载重修龙显宫的诸多包括鹿港等地的郊商商号参与维修经过等内容,是闽台亲缘关系的历史见证。

  27、宁东楼(永宁镇永宁社区观音亭顶10号)

  宁东楼,系菲律宾华侨陈植鱼所建,是泉州典型的中西合璧华侨建筑,是永宁“七一六”惨案的历史见证,也是永宁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28、真武庙(永宁镇北门街头)

  真武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历代有修缮、改建,近年重修建,二落三开间带单护厝,正中祀奉真武大帝,庙内有道光元年重修碑记

  29、沙美狮阵武术馆(永宁镇沙美村)

  沙美狮阵武术馆保留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刣狮表演,经常与锦尚镇卢厝村狮阵武术馆进行交流、学习,参加泉州市传统武术锦标赛暨国际南少林武术邀请赛荣获佳绩,承办海峡两岸狮阵文化节等活动。

  30、石湖乙甲郭氏宗祠(蚶江镇石湖)

  石湖乙甲郭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光绪年间重修,具有汉、回文化交融建筑特色。乙甲郭氏清代传衍台湾彰化、台南、台北等地。石湖“鸳鸯墓”被闽台乙甲郭氏后裔奉为始祖墓。

  31、永宁城隍庙(永宁镇永宁镇永宁社区)

  永宁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清道光年间扩建,光绪年间大修,庙中除供奉“忠佑侯”城隍,清代分灵台湾及闽南各地。现为福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石狮市闽台对渡文化交流协会(蚶江镇裕园路名流大厦)

  该协会开展闽台对渡文化交流活动和保护工作,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2011年5月被评为中国最具地方特色民俗节庆,同月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3、五王府(蚶江镇蚶江村后垵海边)

  五王府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道光十八年修建,奉祀纪、杨、温、答、李五位王爷,庙内有一艘“金再兴”王船(木制)。民间流传“蚶江答王爷驾驶金再兴号宝船搭救鹿港海商”的故事。保存王爷船巡海信俗。

  34、霞源古厝(永宁镇观音亭慈航庙左前方)

  霞源古厝,建于清道光年间,凹寿浮雕、粉垛、砖雕具有一定艺术价值。霞源陈家系清代永宁著名对台贸易商户,该古厝是闽台商缘的重要见证。

  35、蚶江海防官署碑记(蚶江镇蚶江村前垵)

  俗称对渡碑,清嘉庆十一年立。记载清乾隆四十九年正式开放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的历史,系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6、杨家大楼(永宁镇永宁镇后杆柄进取区30号)

  杨家大楼,俗称“九十九间”,由四栋传统民居、四栋洋楼构成,主体洋楼系菲律宾华侨杨邦梭建于1933年,称为“六也亭”,是民国时期闽南华侨建筑的典范。

  37、永宁王氏宗祠(永宁镇三合境1号东边)

  永宁王氏宗祠始建于明代,1940年7月被日寇烧毁。重建后宗祠坐东朝西,硬山式屋顶,二落三开间,带南护厝格式。围墙前保留有一方明代明威将军德政碑。

  38、永宁老街(永宁镇永宁镇永宁街)

  永宁老街,系明洪武年间修建永宁卫城时所留,历代有修缮或改建,呈东西走向,西起永宁西门,东至慈航庙,分为顶街、中街、下街三段,街面由六块条石顺铺而成,两边有排水沟,保留较多的古商铺、老字号、民国期间的建筑、民居及隘门遗址、双侧有小巷道。

  39、贻庆楼(永宁镇外高村英济庙后)

  贻庆楼,菲律宾华侨高祖希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围墙石砌,南、东侧开有大门,主、护埕之间有台阶,主楼可分为前后落,中有天井;过道相连,水泥圆柱、水泥雕花、装饰较为精美。1940年时遭日军轰炸,是日军侵华行为的历史见证。

  40、郑成功水操台(蚶江镇蚶江村后垵古码头西北)

  郑成功水操台,面朝大海,系为海边一天然岩石,高12米,宽6米,较为平坦,郑成功曾在此操练水军。附近建有三夫人庙,配祀延平王,现又称为延平王祠。庙西北处有一座四方形的烟楼塔。

  41、石狮彩球舞艺坊(石狮玉湖荷坑巷24号)

  彩球舞,又名踢球舞,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军事体育游戏“蹴鞠”的舞蹈形式,唐宋期间随中原仕民南迁传入,在泉州地区广为流传。石狮彩球舞传承古老“蹴鞠”的形态风韵,具重要历史文化价值。

  42、石狮城隍庙(石狮市城隍街)

  石狮城隍信俗始于明初,城隍庙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城隍信俗影响遍及闽南、台港澳及东南亚地区,主要表现形式有:城隍庙会、城隍出巡、谒祖进香、城隍灵签,并分灵台湾,为维系两岸民族情感的一种特殊精神纽带。

  43、石狮传统手工线面作坊(蚶江镇青莲村)

  面线泉州本地叫“面干”,是闽南特色面食,寓意富贵吉祥、长命百岁,是待客祝福、逢年过节、馈赠亲友佳品。青莲村传统手工面线制作工艺始于宋代,以独有韧度强,久煮不烂,有韧性、咸香、口感好且营养价值高而闻名。

  44、石狮群芳乐府(石狮市和平路东村大厦)

  南音,别称泉州弦管,是我国古老乐种之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狮群芳乐府,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石狮市南音研究社,1997年定称现名,致力于以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促进海内外文化艺术交流,培养优秀南音人才。

  45、石狮市东埔南音社(鸿山镇东埔东群路)

  南音,别称泉州弦管,是我国古老乐种之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音演唱演奏是泉州民间喜闻乐见的音乐艺术。东埔南音社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已盛于社群。1954年创立东明落霞轩,1983年正式成立东埔南音社,代代相传。

  46、石狮斗美宫(祥芝镇祥渔村斗美路口)

  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嗣后迭有重修,保留有道光、咸丰、光绪年间重修的石柱、香炉等构件。宫殿坐南朝北,采用泉州庙宇传统建筑规制,主祀池朱李王和玉皇大帝,并分炉于台湾各地,是一处对台交流的重要文物点。

  47、石狮凤里庵(凤里街道仁里社区城隍街)

  相传此处有凤穴,故名凤里。凤里庵始建于隋代,奉祀观音,又称观音亭,后建有石亭,旁立一对石狮,又名石狮亭。商旅往来,以石狮为标记,遂成惯称,庵门前侧立隋唐风格蹲坐石狮像一只,是研究石狮地方史的重要资料。

  48、石狮公背婆艺坊(蚶江镇四片区137号)

  公背婆是由一男性或女性演员扮演互相背着的两个角色的独脚戏,表演上坡、下坡、涉水、过桥、捋花、照镜、打伞等动作。脚步以戏曲未、老丑科步为主,手势腰身以戏曲青衣、旦角动作为主。诙谐幽默,为群众喜闻乐见。

  49、石狮市洪厝新潮什音社(鸿山镇洪厝村)

  什音是由泉州闽南笼吹“十音吹”在流传过程中戏曲中原等地音乐而形成的地方乐种,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洪厝什音社创建于清光绪年间,2005年定名为石狮市洪厝新潮什音社,现存有见证洪厝什音百年历史的手抄曲谱。

  50、徽国文公祠(永宁镇永宁第一社区)

  俗称文祠,明卫学旧址,明嘉靖年间倭乱城陷被焚毁,清乾隆年间重建。殿宇中奉徽国文公朱熹,东祀关圣帝君,通称文武两圣。东侧有清钦差大臣沈葆桢奏请赐恤在台湾殉职的云骑尉、永宁人陈维礼所题岩刻“尽瘁捐躯”四字。

  51、石狮龙穴景胜别墅(宝盖镇龙穴村三区9号)

  龙穴景胜别墅是泉州十大古民居之一,旅菲华侨高祖景建于1945年,保存较好,占地1565m²,造型美观、工艺精湛、其砖石外墙、水泥梁板、房内木隔扇等木作、廊内泥塑、门窗石雕纹饰等工艺精致,是中西合璧式华侨建筑代表作 。

  52、石狮笼吹乐坊(石狮糖房街北何38号巷)

  笼吹是流行于闽南泉州民间的一种吹鼓乐,相传原为古代宫廷官衙仪仗大乐,以箱笼和乐器架随队演奏为鲜明标志。从清咸丰年间始,以“何氏三槌”为代表,逐步形成以石狮为主的闽南笼吹体系。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53、石狮市曲艺社(石狮新湖老年协会三楼)

  什音是由泉州闽南笼吹“十音吹”在流传过程中戏曲中原等地音乐而形成的地方乐种,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道光年间传入石狮民间。石狮市什音研究社成立于1992年,后更名为曲艺社,是石狮市成立的第一个什音社团。

  54、石狮市沙美什音社(永宁镇沙美村)

  什音是由泉州闽南笼吹“十音吹”在流传过程中戏曲中原等地音乐而形成的地方乐种,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沙美什音社成立于清光绪年间,已有100多年历史,传承至今,演奏技艺日趋精湛,并拓展十音新领域。

  55、石狮市声和南乐社(石狮湖滨仙迹侨磬大厦101#)

  南音,别称泉州弦管,是我国古老乐种之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声和南乐社成立于1980年,定期对南音指谱等传统曲目进行研究,在人才培养、艺术创作等方面有着显著贡献,国家级传承人吴彦造是蜚声海内外南音名师。

  56、祥芝谜社(石狮市祥芝文体活动中心)

  石狮市素有“灯谜之乡”美誉。祥芝灯谜,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石狮市灯谜协会祥芝谜社成立于2002年,多次举办过各种灯谜活动,开展灯谜培训,承办石狮市侨乡谜会,组织社员参加国内外灯谜赛,培养谜坛新人。

  57、石狮市青少年灯谜培训中心(石狮文化馆四楼)

  石狮市素有“灯谜之乡”美誉。石狮市青少年灯谜培训中心创建于2005年,开展学生灯谜培训课程,成立石狮市雏鹰谜社,每年举办校园灯谜艺术节,寒暑假组织青少年灯谜集训队,组队参加国内外灯谜赛,培养谜坛新人。

  58、石狮市狮城南音研究社(石狮市八七路大仑市场二幢)

  南音,别称泉州弦管,是我国古老乐种之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58年成立石狮市南音研究社,1997年定名为“石狮市南音协会狮城南音研究社”。狮城南音研究社致力于以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促进海内外文化艺术交流。

  59、石狮通草画坊(石狮市狮城巷10号)

  通草画俗称草雕,取台湾产的通草片为原材料。通草片质地洁白、轻盈、直梗、有丝绒质感,石狮通草画借鉴泉州地区民间羽毛雕刻、草扎工艺,在通草片上绘制水彩画,富于艺术性和感染力,在国内外享有知名度和美誉度。

  60、永宁苏氏纸扎工艺作坊(永宁镇永宁第四社区)

  纸扎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祀祭活动,是将扎制、贴糊、剪纸、泥塑、彩绘等技艺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苏清锡从九岁起师从父亲做起祖传纸扎工艺,后来在传统手艺加入时尚元素,其代表作“夫人塔”设置灯光,工艺精湛。

  61、陈记绣铺(石狮市城隍街许厝埔)

  金苍绣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中华民族传统技艺刺绣的一种特殊技艺。因绣线包金箔其状如葱,称金葱绣,泉州方言文读雅化为金苍绣。石狮宽仁“陈记”绣铺,开设于清道光年间,传承至今,蜚声东南亚。

  62、石狮市祥芝南音社(祥芝文体活动中心三楼)

  南音,别称泉州弦管,是我国古老乐种之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祥芝南音社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已盛于社群。1937年创立祥芝“赓南轩”,1986年成立祥芝南音社。历经南音大师竭诚薪传,学员众多,人才涌现,新秀辈出。

  63、永宁古卫城文化驿站(永宁镇行实路46号)

  古卫城文化驿站艺术再现海隅小镇自然风光,展示独具特色的红砖古厝、青石老街、梵音庙宇、宗室祠堂、岩崖碑刻、渔船古港等人文景观,以及神话传说、名人轶事、抗倭英雄和革命先烈事迹,凸显永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64、石狮义兴甜粿坊(石狮市塘头工业区)

  石狮“义兴甜粿”是泉州百年老字号,闽南传统特产,用糯米、白砂糖、蜜冬瓜条、金桔、香料等原料制作而成,气味芳香,清甜可口,清代咸丰年间曾经作为贡品,自光绪年间开始即享誉南洋,是享誉海内外的知名特色食品。

  65、永宁鳌南天妃宫(永宁镇永宁第四社区南门)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后、天上圣母等,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海神,妈祖信仰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宁鳌南天妃宫位于永宁卫城内南门境,始建于宋代,祀妈祖,至今庙中尚存一方头戴乌巾的宋代妈祖浮雕石像。

  66、永宁南音社(永宁镇永宁中街十字街口)

  南音,别称泉州弦管,是我国古老乐种之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宁南音社建于清未民初。1939年更名“陶名轩”,1956年成立新馆,后新旧馆合并。1982年迁现址,致力于南音传承和保护,促进海内外交流,培养南音人才。

  67、石狮掷铙钹艺坊(石狮东村东新路88号)

  掷铙钹也称戏铙钹,是闽南宗教民俗法事活动中一种带有杂耍性质的表演形式,艺人以铙钹为主要道具,配合七寸棒、软刹等器具,将铙钹玩转出百般技艺。石狮何作镛传承掷铙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表演项目,极具观赏性。

  68、玉湖灯谜活动基地(石狮市玉湖社区湖东公园内)

  石狮市素有“灯谜之乡”美誉。石狮市玉湖灯谜活动基地始建于2008年,多次举办过各种灯谜活动,开展灯谜培训等,建成以来,每年举办一届石狮市元宵学生灯谜精英赛,承办过石狮市侨乡谜会和石狮市校园灯谜艺术节。

  69、永宁西门土地宫签诗牌(永宁镇永宁第三社区)

  签诗牌是书写签诗文的牌板。永宁西门土地宫签诗牌写于清嘉庆四年(1799),为“福德爷灵感杯诗”27首,落款为“弟子林日茂敬刊”。林日茂为台湾著名郊商林振嵩的商号,在家乡及台湾广做公益。签诗牌佐证两岸五缘亲情。

  70、永宁“海天一色”崖刻(永宁镇永宁第二社区西厝)

  西厝村后西山岩,登之可俯观平畴,远眺沧海,气象非凡。岩上刻有篆书大字“海天一色”,字幅2.2×1米,单字径60×50厘米,笔法圆润,颇有古意。上款“云山许允宗立”。下款“灵武王用文”,出自元末书法家王翰手笔。

  七、南安市

  1、丰州书院(丰州镇中心小学内)

  丰州书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75)。现保存有乾隆二十一年(1756)知县邹召南撰《新建丰州书院碑记》、二十二年(1756)知县伍炜撰《丰州书院膏火碑记》两方,为后人研究清代书院规制及奖学助学情况提供了宝贵资料。

  2、南邑城隍庙(丰州镇南门街)

  南邑城隍庙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8)。庙中殿东、西两厢壁上嵌有明嘉靖间邑人会元、吏部郎中傅夏器、隆庆间晋江人进士、河南参政王慎中与天启间所立重修碑记三方,有较高的文史研究价值。

  3、九日山摩崖石刻(丰州镇九日山)

  九日山摩崖石刻分布于九日山东、西两峰,现存宋、元、明、清石刻76方。其中13方记载宋代海外交通贸易史实的祈风石刻,是我国绝无仅有之海交史迹珍贵遗存,是九日山摩崖石刻之瑰宝。

  4、延福寺(丰州镇九日山)

  延福寺始建于西晋太康九年(288),是泉南第一开山古刹,全盛时有五十四院落、五十余支院。宋绍兴年间资政殿大学士李邴称“其刹之胜,为闽第一”。延福寺在闽南地区佛教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5、泉郡昭惠庙(丰州镇九日山)

  泉郡昭惠庙始建于唐咸通八年(867),主祀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保护神九日山海神通远王(福祐帝君)。泉郡昭惠庙是宋代泉州郡守偕市舶司提举及僚属每年在此举办“冬遣舶、夏回舶”祈风祈福法会之所在,九日山碑刻云“舶司岁两祈风于通远王庙”。

  6、莲花峰石亭寺(丰州镇桃源村)

  石亭寺始建于晋代,明正德元年(1506)改寺为亭,取戴忱诗“一莲花不老”的“不老”以名寺,亭内石壁立有明太常少卿黄河清所撰“不老亭碑记”一方。莲花峰有宋代大儒朱熹留名石刻及其它石刻多方。

  7、石室岩(官桥镇岭兜村观音山)

  石室岩因巨石叠成天然石室,故名。石室岩寺始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群峰耸崎,古树参天,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游览、消暑胜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石室岩寺曾是我地下党革命根据地,其中的“红军洞”是革命圣迹之一。

  8、陀罗尼经幢(丰州镇桃源村桃源宫)

  陀罗尼经幢始建于北宋天圣三年(1025)。经幢为石构,八角七层,通高7米,第四层刻有“尊胜陀罗尼经咒”。经幢构筑完整,造形完美,对研究古代佛教建筑有着重要意义。

  9、武荣傅氏大宗祠(丰州镇桃源村周井堡)

  丰州桃源村为闽地傅姓发祥地,武荣傅氏大宗祠(傅实尚书第)于唐光启元年(885)营建,历经多次重修,保存较好。祠内有朱熹题赞,正堂两壁有文天祥所书“忠、孝、节、廉”四个大字,笔力遒劲,气势雄浑。

  10、燕山黄氏家庙(丰州镇燕黄村)

  燕山黄氏家庙是泉州元宵灯会习俗起源地。燕山黄氏家庙初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泉州元宵灯会习俗始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每年灯会自正月十三日起至正月十五日。灯会内容有供筵祭祖、钻灯脚、讨花枝、乞龛前灯等。

  11、“西天佛国”漆线雕艺坊(丰州镇地质大院)

  西天佛国从业漆线雕制作技艺。泉州漆线雕传统工艺历史悠久。约于1400多年前,泉州漆线雕便被应用于佛像装饰,俗称“装佛”。“西天佛国”这个老招牌从清朝乾隆年间延续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陈玉坤为其传承人,其漆线雕做工精巧细腻,神态逼真。

  12、南邑关帝宫(丰州镇旭山村社坛)

  南邑关帝宫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为南迁中原百姓敬奉关公之圣地,历朝均有修缮。关帝宫为石砖木结构,中开三通门,由内院、拜亭、两厢、厅堂及两侧护廊组成。

  13、火鼎公火鼎婆艺坊(霞美镇锦堂村)

  火鼎公火鼎婆源于泉州民间迎神赛会中的“火鼎踩路”,有“烧去千灾,迎来百福”之意。该表演形式后来逐渐从民间信仰迎神赛会中的“火鼎踩路”等习俗独立出来,成为民间舞蹈“火鼎公火鼎婆”的民俗表演阵头。

  14、金山农家学堂(霞美镇金山村旧小学)

  金山农家学堂始创建于2005年,先后创建农家博物室(农耕及生活器具300多件)、器乐室(十音等)、农家书屋(藏书2万多册)、文化长廊、村史馆等,是村民、中小学生接受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15、霞美陈氏民居(霞美镇霞美村)

  霞美陈氏民居为旅菲华侨陈迥辽、陈迥月兄弟所建。建筑风格与金门、台湾有许多相互类似,是闽台古建筑的代表作,也是中西合璧建筑的代表作。新中国成立后,陈氏兄弟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6、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官桥镇漳里村)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是集闽南建筑技艺之大成的典型代表作,体现“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闽南建筑追求吉祥、和谐、堂皇的区域特征。其装饰技艺吸收了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装饰艺术,堪称“世界建筑重要遗迹”。

  17、官桥提线木偶戏一团(官桥镇成竹下寮村)

  泉州提线木偶戏源于汉代,风靡世界。官桥镇提线木偶戏一团忠实于原生态,保留着传统的演出形式,世代传承。该团还珍藏着明、清年代的提线木偶文字脚本,俗称“嘉礼簿”,十分珍贵。

  18、官桥牛墟(官桥镇)

  官桥牛墟习俗始于清乾隆年间,每月逢农历墟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牲畜商贩云集于此,交易牛、马等牲畜。官桥牛墟以耕牛交易量最大、品种多、经营时间长而闻名,在福建乃至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19、五塔岩寺(官桥镇竹口村龙水山)

  五塔岩寺始建于北宋年间(506—1127),其殿中有石佛一尊,附于壁上,甚为珍贵。寺前有宋代石塔五座,崖边有宋、元石刻多方。寺西的“潮汐井”有“郑公泉”石刻,相传为郑成功到此地饮用此泉水而镌刻的。

  20、梅岭张氏宗祠(官桥镇岭兜村)

  梅岭张氏宗祠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张氏源于中原, 800年前,张氏家族聚居到官桥梅岭地区13个自然村。梅岭张氏宗亲文化世代传承,以为“百忍”家族训诫。

  21、官桥十音社(官桥镇立新街道)

  官桥十音社在闽南民间乐社中独具一格。十音于唐末五代由中原传入,具有音乐嘹亮、气氛热烈、豪情奔放的特点。千百年来,十音不受闽南的南音、锦歌及其他音乐门类影响,至今仍顽强地保持自己的特色和韵味。

  22、义和寨遗址(官桥镇岭兜寨脚村)

  义和寨始建于北宋中叶(1121),寨堡内建有关帝庙。明万历年间倭寇进犯,乡人张维新率族人奋起杀敌,于崎山寨固筑城堡,抗击倭寇。乡人为纪念张维新筑堡固寨护民功德,将“崎山寨”改名为“义和寨”。

  23、一片寺(官桥镇五峰山)

  一片寺始建于唐武德元年(618),层峦叠翠,五峰挺秀,有“神奇”、“至妙”、“天工”、“振衣”等具有景意深远的石刻大字,现存的“菠萝门塔”及“杨府君栖隐处”为宋代所建。一片寺不仅是一个游览胜地,也是一个革命圣地。

  24、席里刣狮馆(官桥镇席里村)

  席里刣狮馆组建于民国初年,发扬传承了南少林武功。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泉州南少林寺被焚毁,武僧星散,为不使少林武功失传,隐匿于民间的武僧组建“刣狮馆”,以“刣狮队”为名招收学徒,传授少林武功。

  25、郑成功陵园(水头镇康店村)

  郑成功陵园于1962年重新修葺,总占地面积160亩,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光辉业绩一直受到海峡两岸同胞的深切怀念与敬仰,凡来泉州者,几乎都要来陵园凭吊英灵,默祝忠魂与山河共存,永垂不朽。

  26、五里桥(水头镇)

  五里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又称“安平桥”,横跨南安水头与晋江安海之间的海湾,全长五华里,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称誉。安平桥是当时泉州海外交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的实物标志。

  27、双灵寺(水头镇埕边村)

  双灵寺始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祀清嘉庆年间以肉身成佛的姐妹菩萨榜娘、瓜娘。姐妹俩生前治病救人,造福乡里,埕边乡亲感姐妹菩萨恩泽立双灵寺,四时祭祀。与之相关的“双灵菩萨传说”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8、朱熹祠(水头镇中心小学)

  朱熹曾随父朱松至安海任所,青少年时代在泉州度过。后朱熹任同安主簿时,经常于安海、水头一带讲学授徒,对水头的教育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宋庆元六年(1200)朱熹逝世后,水头民众建朱熹祠,以弘扬朱学。

  29、水头南音协会(水头镇水头社区)

  南音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泉州为南音发祥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水头南音协会由朴里、大盈、下店、埕美、新营、邦吟等南音社和镇老年大学南音班组建,为全市首个镇级南音协会。

  30、天心洞(水头镇的琼花山麓)

  天心洞始建于隋代,祀奉八仙。民间中流传着许多与天心洞有关的传说,如八仙惩恶龙、观音与八仙交换寺观、八仙龙津配药驱瘟疫等。天心洞许多景点和地名如龙潭、水阁、潭底八巨石、困龙山都与传说故事相关相连。

  31、朴里武术馆(水头镇朴一村)

  朴里武术馆保留有朴里刣狮阵。朴里刣狮始于清朝初。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泉州南少林寺被焚毁,武僧受追剿,了凡禅师隐匿于朴里传授“青狮白眉”、“青龙化蝴蝶阵”等刣狮技击武功与传授南少林俞家棍长棍法,流传至今。

  32、李孟卿书房(石井院前东安下村)

  李孟卿书房位于石井院前东安下村。李孟卿学识渊博,启蒙有方,于村西书房坐馆收徒。明崇祯三年(1630)郑芝龙重金聘其到安海郑府坐馆为郑成功启蒙授业,是郑成功忠贞爱国思想的引导老师。当年的“东里书房”因培养过不少的举子名士而驰名于海都一带。

  33、南安郑成功纪念馆(石井镇西侧)

  郑成功纪念馆以大量珍贵文物、图片资料、文献史籍介绍郑成功一生的丰功伟绩,为海内外爱国人士景仰英雄、台湾郑氏宗亲寻根访祖之胜地,是中宣部命名的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34、海上视师石刻(石井镇)

  “海上视师”为朱熹手书。相传当年郑成功率军起义,屯兵石井、白沙一带, 曾在“海上视师”石台上亲督水师演练。“海上视师”巨石后的“石井宫”奉祀的境主公便是首任石井镇监朱松。碑刻“石井”两字由吕大奎手书。

  35、南星高甲戏剧团(石井镇岑兜村)

  石井镇吟兜为高甲戏发祥地,洪埔师为戏祖公。自清道光年间高甲戏诞生以来,吟兜家家户户代代有人学戏,由石井戏班艺人在各地组建的高甲戏班不下200多个。至今“南星”、“成功”两个高甲戏剧团仍活跃在晋、惠、南、同一带。

  36、淗江高甲戏剧团(石井镇淗江村)

  淗江高甲戏剧团自成立以来,积极弘扬和传承民间优秀剧种高甲戏,参加各级各类戏剧展演及比赛,均获佳绩。高甲戏代表性传承人李龙抛亲临指导,传授独特的表演艺术。

  37、中宪第(石井镇延平东路)

  中宪第由郑运锦往台经商贸易致富后于清雍正五年(1727)兴建,是闽南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因其子郑汝成由贡监生授州司马加五级并诰封中宪大夫,荫及三代,故称“中宪第”。

  38、延平郡王祠(石井镇)

  延平郡王祠敬奉民族英雄郑成功。郑成功于永历十五年(1661)率军东征复台,经过八个月的浴血奋战,终于驱逐了霸占台湾长达38年的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宝岛台湾,为统一祖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谓“一代武功,千秋咸颂”。

  39、铳城遗址(石井镇渔村)

  石井铳城于明洪武年间为防御日本海盗侵扰而建,现尚存有残墙一段、靖海门(东北门)、铳城门楼(东门)各一座。明末清初,郑成功于石井操练水师时,曾将铳城楼作为检阅台,因此铳城楼又称“成功楼”。

  40、杨子山读书处(石井镇杨子山大慈林寺)

  杨子山读书处是宋代南安著名的业儒书院。书院遗址尚有“唐杨肃宋吕大奎洎有明清诸先辈俱伟书于此”石刻。宋理学家朱熹曾多次到此讲学,山上尚留有朱子祠等多处遗址与历史名人题字、题诗石刻多方。

  41、黄养蒙读书处(丰州镇社坛东台庙管理委员会)

  明户部侍郎黄养蒙读书处系唐代谪相姜公辅隐居时筑室旧处,黄养蒙未仕前曾于是处读书。黄养蒙为官清正,一尘不染,嘉靖年间赞襄县令聚民众集资投工,修建城墙、兴修水利,为丰州百姓所称许。

  42、黄汉忠故居(丰州镇旭山村委会)

  黄汉忠生于1888年,对当时丧权辱国的清政府十分痛恨。辛亥革命前夕,已是名医的黄汉忠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他热心公益,兴学育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深得民众信赖与赞誉。

  43、武荣殷比干纪念馆(官桥镇内厝村甘露山麓)

  武荣殷比干纪念馆位于内厝村甘露山麓,纪念商朝爱国护民的林姓始祖殷比干。纪念馆保存有殷比干古画像及正印,海内外林姓后裔均自发前来拜谒殷比干,寻根问祖,表明他们对殷比干的崇敬之诚。

  44、武荣慈济宫(丰州镇武荣慈济宫管委会)

  武荣慈济宫始建于南宋,祀保生大帝。庙中殿两厢壁上分别嵌有明万历三十九年(1602)及清顺治十三年(1656)碑记各一方,大殿石柱有清代状元庄俊元手书楹联数对,文史研究价值较高。

  45、飞阳庙(丰州镇旭山村委会)

  飞阳庙主祀飞阳昭德显应王。原庙位于金溪南金鸡山麓,传唐大中年间由金鸡神驮庙越溪至飞阳山。宋代泉州太守蔡襄、王十朋、真德秀相继亲临飞阳庙祷雨并题诗撰文,是泉州最早的祷风祷雨圣迹。

  46、中共南同边区工委驻地(石井镇院前李氏宗祠)

  院前村地处南(安)同(安)交界, 1937年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小组,先后成为中共南同边区工委、中共火把区工委驻地,在长期的地下斗争中,院前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献青春,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

  47、溪东村李氏宗祠(石井镇溪东村)

  李氏宗祠内奉祀有南明永历元年(1647)溪东人李启轩及“溪东十八猛”牌位,他们曾投奔郑成功,立功无数,受族人敬仰。“十八猛”还是台湾“双溪”、“溪东”等村李氏子孙的“开台先祖”,常有台湾李氏子孙返乡祭祖。

  48、东头土楼(官桥镇东头村委会)

  东头土楼始建于清道光元年(1820)。土楼由红土、壳灰拌碎米浆舂筑而成,坚如固石。底层面积1500平方米,楼高为15 米,广、深各为10米,设计精密,安全防御性能极高,是官桥地区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土楼古建筑。

  49、曾岭何廷斌故居(水头镇曾岭村枫林自然村)

  何廷斌,又名何斌,南安水头人。生卒年未详。幼年读书,明天启四年(1624年)应郑芝龙招募,赴台湾从事农垦、经商,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三月下旬,郑成功率大军收复台湾,何廷斌有重大贡献,其故居建于清初,涉台文物。

  50、曾庄白莲寺遗址(水头镇曾庄村西北处)

  白莲寺始建于五代(907—060),现存清代建筑。南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福建巡按使沈全期,明亡时隐居于此,于南明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在此招募数千乡民起义,在桃花山与郑成功军会合,进攻金厦,收复台湾。

  51、大盈灵安寺(水头镇大盈村)

  大盈灵安寺,又称大盈佛祖庙、观音寺,相传为观音化身地。寺始建于宋,历经四次大迁徙。新建三落寺院,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内有观音石雕佛一尊,化身前的原貌、化身后的三头六臂之相一尊,为远近闻名宗教场所。

  52、成竹小身洞摩崖造像(官桥镇成竹村芸溪自然村)

  小身洞,又称小心洞,洞口仅宽两米,入内别有洞天。洞内依势分成三层,由石台阶相连。上层供一尊阿弥陀佛像,二层岩石平坦,底层是宽敞平地,立为正殿,宽阔大方。洞穴上方另有一座瑞迹寺,为小身洞的一部分,

  53、丰州王霞兰宅(丰州镇丰州村富祥自然村)

  王霞兰(1801一1838),字品渊,号义斋,清侍赠国学生,南安丰州人,民国四年《南安县志》有传,一生乐善好施、急公尚义。王霞兰宅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一l820),是当地重要历史文化建筑。

  54、官桥娲皇寺(官桥成竹村)

  娲皇即女娲娘娘,传说上古氏族首领,人类始祖和婚姻之神。官桥娲皇寺,亦名菩提院,始建于唐永微二年(651),代有修葺,清顺治年间(1644—1661)梵毁,存一石墩,刻有“佛法僧宝”。2012年重建竣工。

  55、高甲戏发祥地岑兜(石井镇岑兜村)

  高甲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末,闽南地区盛行宋江戏,江西人四平戏师傅洪埔定居岑兜村,融合本土宋江戏特色,创办第一个戏馆“中窟份”,俗称“旧戏馆”,兴起高甲戏。后人尊洪埔为高甲戏“戏公祖”。

  56、官桥南音研究社(官桥镇福官中路28号)

  南音,别称泉州弦管,是我国古老乐种之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官桥南音研究社成立于2011年在官桥镇政府及华侨支持帮助下成立。其宗旨是:弘扬南音文化艺术,培养年青一代南音人才,热心社会公共事业。

  57、郭前邦伯坊(石井镇郭前慈济宫前)

  邦伯,即州牧。郑普,南安石井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户部郎中、云南知府。嘉靖四十四年(1565),泉郡知府万庆,南安知县甘宫重葺郑普登科所立“恩荣”牌坊,巡抚福建监察御史王瑛为立“邦伯”“地卿”两匾。

  58、李君怀文史馆(水头镇仁福村)    

  李君怀(1141-1207),唐皇室闽越江王李元祥第廿七代裔孙。宋淳熙元年(1174)任濠州节度使,敕封“五州节度使”,卒后封赠南靖王。其五子派于福建雄山、南山、兑山、巳山和金山,后人奉为“五山祖”、“闽南金台李氏始祖”。

  59、郭前清水岩(石井镇郭前村扬子山)

  清水岩,原称水泊庵,唐代名刹。因寺背依巨岩,面临深壑,旁有清流泉水,故称清水岩,又称半山岩、大坑岩。奉观音、普庵、韦驮等佛像。遗存清道光六年(1826)刻明嘉靖年间户部郎中转云南知府郑普撰《会清水岩记》碑。

  60、黑峰关帝庙(霞美镇邱店黑峰山)   

  黑峰关帝庙,又称关圣夫子庙,旧址在官坑,明代由丰州古城分炉而来,为南安最古老的关帝庙之一。1950年代建官坑水库,移址黑峰山。庙占地1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三开间抬梁式格局,二进,殿宇正面为戏台,右侧为金炉。

  61、官桥蓝桥土楼(官桥镇东头村)

  蓝桥土楼“德兴楼” ,距今有300多年历史,是当时本村官绅陈芳管所建。整座土楼的正面下部用细雕的花岗岩砌成墙面,有一个圆拱形,经石匠细雕的大门,大门宽1.7米,高2.4米,大门顶嵌入青石门匾,雕“德星楼”三个大字。

  62、南安侨中南洋建筑群(丰州镇旭山村)

  南安华侨中学创办于1956年,现有六栋1950、1960年代华侨建筑,各栋建筑形式稍有差别,但风格相似,均以石块平砌,水泥天花板、栏杆、方形砖柱砌成尖圆拱形门洞的骑楼式建筑,密榱特色的硬山式屋顶。具有南洋建筑风格 。

  63、内寮石楼(水头镇劳光村内寮自然村溪底)

  内寮石楼属涉台文物,系黄树广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黄树广(1739—?),乳名生淑,字泽资,号树广,南安水头人,内寮溪底黄氏始祖。内寮黄氏族人部分迁居台湾,至今仍有往来。

  64、朴三太乙真人庙(水头镇朴三村高尾自然村)

  杨肃,原为樵夫,故又名杨樵,唐末南安县水头人,精岐黄之术,隐居于南安石井西北隅崎髻山中岩下读书,后为道士。闽王王审知封为“太乙真人”。 后人就其故居改为祠堂,复为庙祀。现存为清代建筑,民国及1993年重修。

  65、朴一吕承来宅(水头镇朴一村三中129号)

  吕承来宅系旅菲华侨吕承来1901年所建。该民居坐南朝北,为二落五开间合院式格局,砖石木混合结构。房内木作精雕细作,彩绘描金,为工艺精湛的闽南传统民居。

  66、石井郑成功庙(石井镇鳌峰山郑成功纪念馆东侧)

  石井镇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故乡。石井郑成功庙由本地宗亲和台湾台北延平宫及100多座分庙、海内外信众共同捐建,占地6000多平米,建筑面积约1000多平米,为传统闽南建筑风格,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所题写“郑成功庙”匾额。

  67、石井郑氏宗祠(石井镇石井居委会)

  民族英雄郑成功是石井郑氏第十二世孙,石井郑氏宗祠建于明洪武初年,明季火于寇,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钦赐御书“忠臣”、“孝子”两匾,宗祠复建。1962年辟为“郑成功纪念馆”(旧馆),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68、杨民兴剪纸坊(水头镇埕边)

  杨民兴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会员,南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安盘花”代表性传承人。1958年开始随母亲陈留娟学习剪纸,先后创作1000多幅剪纸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奖项。

  69、梧坑村满族文化馆(霞美镇梧坑村)

  梧坑村是南安市五个少数民族村之一,福建省少数民族文化村。梧坑粘氏满族村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十大少数民族领袖之一完颜阿骨打的长侄、金国大将军完颜粘宗翰(1079—1136)后裔。2012年建成“满族文化馆”。

  70、仙景洪氏宗祠(石井镇仙景村)

  宗祠是闽南宗族文化和建筑文化重要载体。仙景洪氏宗祠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占地面积360余平方米,三进宫廷式木结构,硬山顶。坐南朝北。 1994年8月重建,1996年12月 落成,厥业告成,祠宇聿新,金碧辉煌,祖庙重光。

  71、溪东南洋风格民居(石井镇溪东村)

  该民居建于1953年,占地面积1亩多,以红砖、松木、石头为主,正面屋顶门楼中间饰硕大牡丹花,底下书“远峰挺秀”四个大字。正屋两层楼20间房,楼前一排9间“回向”。庭院左侧有“狮头”图案门楼,别具印尼建筑风格,

  72、溪口西柱山摩崖石刻(丰州镇素雅村浦头自然村晋江东岸西柱山下)

  摩崖石刻“纳凉处”位于西柱山下晋江水边,系丰州双溪人、清雍正元年(1723)武进士、曾任江南瓜州游击的傅奏启所书。相传傅奏启一年回乡省亲,在此消暑,乘兴书写“纳凉处”三个大字,后来镌刻在石壁上,成一道风景。

  73、仙河剪纸坊(霞美镇仙河村)

  仙河村因三面环水,一面依山,景色优美,宛如仙境,由此得名。仙河剪纸作者王培元8岁学艺,剪纸技艺为透色剪纸手法,擅长于人物、动物、花草飞鸟等,作品有“百福”、“百禄”、“百寿”、“百禧”图等。(加“石刻被杂草遮挡”图注)

  74、新圩杨成续宅(官桥镇新圩村东150米)

  杨成续(1858—1905),南安官桥新圩人,旅菲侨商.清诰授奉政大夫。新圩杨成续宅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及宣统元年(1909)建,“十间张”格局,整座建筑石雕、术雕、砖雕、泥塑装饰精美,是典型的闽南民居建筑。

  75、新营飞瓦岩(水头镇新营村熊山)

  寺始建于元代(1271-1368),清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大雄宝殿700平米,供奉三世尊,附祀观音菩萨。寺门壁间40幅辉绿岩石雕刻,寺中所有石柱全部镌刻楹联。熊山一峰独秀,古寺前可远眺金门诸岛、五里桥、同安群山。

  76、星辉石壁水库(水头镇星辉村大盈溪石壁头)

  石壁水库是福建省一座重要的重型水库,始建于1956年,1958年竣工。上游发源于诸山之间,汇聚而成九溪,古代在溪中节节筑坝,节制山洪、激流,有“九溪十八坝”之称。水库大坝建于“石壁头”,故名“石壁水库”。

  77、燕山黄氏十房三世宗祠(南安古城内(丰州)顶街)

  宗祠是闽南宗族文化和建筑文化重要载体。燕山黄氏始祖、元至元十七年(1280)进士、忠勇公答剌真,自燕山(今北京)入泉。燕山黄氏十房三世宗祠正大门嵌入一旌节坊,系明嘉靖三十四年 (1555) 二甲进士黄大节为其祖母所立。

  八、惠安县

  1、潮显宫(净峰镇上厅村)

  潮显宫始建于明代,三面临海,一面负陆,景色独特,由山门、两廊、天井和主殿组成,尚存始建时的石柱础,石鼓,工艺精致。宫内祀奉妈祖,对研究惠安县妈祖民间信仰具有一定作用。

  2、“林广记”古民居(城西门内潮乐村后壁)

  “林广记”古民居建于清代嘉庆年间。该民居源于林氏“广记”商号,经营苏杭丝绸,是当时崇武城里最有名的工商企业。志载:林氏明末清初属书香门第,共有武职官11名,贡士2名,国学生及太子生11名,生员10名。

  3、后塘武庙(山霞镇下坑村)

  后塘武庙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奉关圣帝君。因庙后有一口形如关刀的后塘潭,故名后塘武庙。庙由山门、两厢、卷棚式拜亭、前殿和后殿组成。庙前有方形大石埕和围墙,围墙内外各有六角形放生池一口,庙两侧有斋堂各一座。

  4、武功大夫第(崇武古城内海门村)

  武功大夫第又称张府。清代赐封“一品武功大夫”张勇将军建造。由生祠、中厝和祖厝三幢并各带单护厝一列组成,均三进五开间,系清代中期典型的闽南民居建筑群。历经200多年历史,府第内尚存的辉绿岩“圣旨”牌和“魁星踢斗”浮雕,系清代雕工精致工艺。

  5、“惠安暴动”红军二团军事会议旧址—飞凤寺(山霞镇后洋村)

  飞凤寺始建于明末,由山门、两厢、主殿组成。该寺系当时的军事要地。1930年9月14日,福建红军独立一师二团在后洋村集结,并在飞凤寺召开紧急军事会议,部署“惠东暴动”作战方案。对研究惠安县近现代革命史具有一定的价值。

  6、崇武关帝庙(崇武镇崇武古城南门内)

  崇武关帝庙又称南门关夫子庙、南门关圣庙,建于明嘉靖四十六年(1576),所千户徐鸾倡建。主祀三国蜀将关羽。庙里存明代名宦书法家张瑞图手书题额两方。庙前南城门左侧有1938年5月17日,日寇军舰炮击城墙留下的弹痕“炮击处”,

  7、崇武天后宫(崇武镇西华村南侧港关澳附近)

  天后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奉祀海神妈祖娘娘。传说康熙十九年(1680),万正色奏闻皇帝下旨敕封妈祖“天上圣母”爵号。1999年公布的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8、十二爷宫(崇武镇西华村码头陆岸北侧)

  相传,崇武遭受倭患,12位青年渔民结拜为兄弟,进山拜师练就“铜身铁骨”杀敌本领,在激战中,壮烈献身。万民崇敬,立庙祀之。“十二爷宫”敬祀习俗,反映了民间的英烈崇拜。

  9、李文会府宅、古井(小岞镇后内村)

  李文会(1097-1158),小岞后内人,建炎二年举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加政事,有政绩。其宅为一进三开间建筑,抬梁式木构架,甚为可观。宅东南侧现有一六角形石砌古井,圆形井坛由整块花岗岩雕成,水质清纯甘美,久旱而不枯。

  10、三山宫(小岞镇南赛村)

  三山宫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宫内祀奉保生大帝,香火不断。宫由山门、拜亭、两廊和主殿组成。宫中壁堵、窗棂等石雕饰件,皆清代旧物,雕艺精美,是研究惠安县石文化的可贵实物资料。

  11、灵安尊王宫(崇武镇莲西村莲花峰北侧)

  灵安尊王宫始建于明代初期,主祀五代惠安青山王张悃。现宫中存有古时渔船上祭祀灵安尊王所用的小螺壳垒成的香炉,该香炉随郑成功军队东渡收复台湾后,献给该宫。宫内石雕、木刻,工艺精湛。

  12、青山宫(山霞镇青山村)

  青山宫始建于宋,为奉祀青山王张悃之祖宫。宫中轴线为山门、两廊、前殿、后殿;东侧有文昌祠,西侧有英烈祠。青山王(灵安尊王)信仰在民间已逾千年,广泛传播至台湾、东南亚一带,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13、苏维埃政府旧址—陈氏大宗祠(山霞镇宣美村)

  陈氏大宗祠始建于唐末,由门厅,两廊、天井和祀厅组成。福建红军独立一师二团于1930年9月16日凌晨在大宗祠集结,突击队直捣山柄村,随后宣告成立五陈乡苏维埃政府,建立起泉属地区第一个乡级红色政府。

  14、小岞惠安女服饰展示馆(小岞镇前群村)

  小岞文化站内设有小岞惠安女服饰展示馆暨惠安女艺术风情照展示馆,收集并展出传统惠安女服饰(小岞净峰派系)二十多套、惠安女艺术风情照近百幅。并有始于清康熙年间的小岞南音,小岞南音的声腔和流派与厦门较为相似,笙管演奏独成一家。

  15、“何双益”(何琼玖)故居(崇武镇古城南门内海门村)

  故居系清道光年间太学生何琼玖建。何琼玖无心仕途,创办“双益”号竹篾作坊,顾员工400多人,并置大船航运经商。该大厝配文武馆、池塘、水井,房间“九十九”间。故居内尚存的清代石雕、木刻,工艺精致。

  16、“詹泉源(詹百万)”大厝(崇武古城内潮乐村詹厝巷)

  大厝于清乾隆年间建,由五座二进三开间(主座为五开间)大厝组成。主人刘氏东娘,其夫逝后,恪守妇道,族人称其“节孝妈”。刘氏创办“詹泉源”号商行,被崇武人称为“詹百万”。

  17、“魏隆吉”大厝(崇武古城内西门街中段南侧潮乐村)

  该大厝系清乾隆年间生员魏维藩所建,因魏氏经商行号“隆吉”而得名。该建筑主体为悬山式两面坡五脊二落水厅堂制。三进五间,两侧“护棱”,有“天井”隔开,回廊相连;外围三面建走马间及梳妆楼,埕围“石栅”。整体层次有序,是典型的“皇宫式”建筑。

  18、“泉春”大厝(崇武镇西华村北侧)

  清末民国初期建造。该大厝属闽南“皇宫式”特色建筑。集中体现了惠安石雕、木雕、砖雕、泥雕等建筑技艺。

  19、云峰庵(崇武古城内靖江村庵山顶)

  云峰庵系明嘉靖年间著名布衣诗人黄克晦与其友张复彬重建。黄克晦,号吾野,号称“诗书画三绝”。曾隐居庵中数年,著《海山渔樵歌》。现存有赵朴初题额“云峰庵”,古楹联“云端皓月观心镜,峰顶梵声醒世音。”

  20、戴卓峰思德祠(崇武古城内中亭街靖江村)

  戴卓峰,明嘉靖三十三年(1553)进士,曾任南京刑部主事、员外郎,广东按察司副使,中宪大夫。38岁辞官归里后,为渔民“岁蠲数百全”,“得免捐馆十载”,禁止土豪恶棍攫夺商船。百姓感其恩德,为其建祠,立“思德碑”。

  21、崇武古城(崇武镇靖江村、莲西村、潮乐村、海门村)

  崇武古城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始建。是我国现存完好的古代防御工程。它依自然地形用花岗岩条石横纵交错成丁字形砌筑城墙,其防御设施、功能齐全。1987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中华石雕博览园(崇武古城外南侧)

  中华石雕博览园由崇武古城,岩礁、沙滩、大海、岩雕群、石雕群、游客服务中心及娱乐、购物等组成。园内并设有惠安女民俗服饰展馆暨惠安女民俗风情照片展馆,展出各种典型款式的惠安女服饰数十件、惠安女民俗风情艺术照片数十幅。

  23、解放军烈士庙(崇武西沙湾畔)

  1949年9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兵团28军84师251团官兵集结于崇武西沙湾,准备参加解放金厦战役。遭台湾敌机轰炸,我军牺牲27位战士。后来,当地民众自发在此建庙纪念。

  24、崇武文化广场(崇武海滨路)

  广场占地面积31亩。广场设有“华夏文明”石柱10根。“五千年文化”雕刻石柱25根,舞台背景是长78米,高22米的以当地“八大民俗”为内容的大型浮雕,是一处集建筑、雕刻、园林等艺术于一体,兼具旅游、休闲、集会、购物等功能的大众广场。

  25、“水关汇”展厅(崇武古城水关门外对面)

  该展厅以其所在地理位置命名,汇集惠安县雕刻家的作品,包括

  石雕、木雕、砖雕等,展室常年开放,至今已有三年,是惠安县对外交流展示文化艺术的窗口。

  26、崇武潮乐村文体活动中心(崇武镇崇福路西侧)

  该活动中心按闽南园林建筑风格设计,内设有棋牌室、乒乓球室、

  图书室、舞蹈厅、书画摄影展示厅等。常年设书法、古典诗词、楹联、灯谜、花卉等知识传授培训。节庆或渔民在休渔时并举行民俗传统体育-顶肚脐比赛。

  27、崇武瑞芳鱼卷作坊(崇武镇潮乐村)

  崇武鱼卷以当地盛产的上等鱼肉为主要原料,经加工,配入作料,蒸熟而成,制作十分讲究。目前崇武鱼卷较有名气的制作坊不下数十家,其中以“瑞芳”为品牌的制作坊有较高知名度。

  28、净峰寺(净峰镇山透村)

  净峰寺始建于唐咸通二年(861年)由观音殿、李仙祠、文昌祠、三宝殿一字排列而成冠山寺景,旁侧辅有海月楼、禅房、醒园等建筑,山中有清代及民国摩崖石刻4处。寺中有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的近代高僧、著名文艺家弘一法师旧居及纪念室。

  29、泉州大唐石刻有限公司(崇武镇五峰村)

  泉州大唐石刻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寺庙古建、造像艺术、欧式建筑、城市雕塑及园林景观艺术等石刻品制作。公司秉承盛唐遗风,促使传统艺术重放异彩,广纳能工巧匠,诚信经营。

  30、惠安县精美艺术雕塑厂(崇武镇溪底村)

  惠安县精美艺术雕塑厂具有各种石材石雕加工设备数十台,并且拥有一支具备专业资格及丰富经验的工艺师团队。多年来为海内外客户塑造了许多精美的石雕艺术品。并与北京钱邵武文化艺术研究所、西安、湖北、厦门等美院、系合作创立了雕塑实践基地。

  31、灯塔(崇武古城东南角城墙上)

  崇武处于东海之滨,古有海上航道,船只南来北往。崇武灯塔为我国沿海八大国际航标灯塔之一。

  32、东岳庙(崇武镇靖江村古城东门内)

  东岳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是与崇武古城同时兴建的著名庙宇。该庙是明代坐地官员贺圣寿及春冬两季祭祀天庭的活动场所,主祀泰山神东岳大帝。其主要建筑特色为中庭的藻井木结构亭盖。

  33、三官宫(崇武镇西华街)

  三官宫又名三元玄宫,乃正宗的道教宫观。明弘治十三年间(1500)鼎建。主祀尧舜禹三官大帝。宫中存有大石狮一对,石碑两方:“崇武所武德将军钱公”、“烈女林氏碑记”。

  34、晴霞寺(崇武镇霞西村厝西片港边湖北畔)

  晴霞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并拓展。民国二十四年(1935)高僧弘一法师曾在此讲经传道,并留下亲笔题联:“归皈依佛法僧勤修戒定意,弘扬大乘理利益诸众生”。

  35、观音宫(崇武镇崇武古城内中间)

  观音宫又称中亭宫,明弘治年间(1488-1505)建。宫前丁字路分别通往南城门、西城门和北城门,均为明代保留至今。宫中现存《兵宪万育吾公克复崇武城记》(残碑),是抗倭御寇史迹。

  36、无祀宫(崇武镇崇兴路南海门村)

  无祀宫为明代始建,原乃一四柱石亭,竖“崇疆厉坛”石碑,旌表嘉靖三十九年(1560)四月初二日随解绂千户钱储及百户王铁抗击陷城倭寇,保护民众西撤而牺牲的兵士而设。今重建,缅怀先烈英灵。

  37、崇山宫(崇武镇西华街)

  崇山宫又名侯爷宫,俗称辛宫,始建于宋代,崇武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志载:“神姓辛,伪闽时张悃部将。宋封悃为王,并封辛将为英烈侯。后因倭寇起掠小兜,显有阴护功绩,土人立庙祀之。”现存宫宇系清嘉庆二十年(1815)重建,留有碑记。

  38、下竂街(崇武镇古城北门内东侧)

  明代形成。原名卢厝街,倭寇陷崇武城,大肆杀人,卢厝街被杀人最多,鲜血沿街道往下流,人们便称其“下流街”。后来,此街上有户卢氏人家,经营鱼竂,故又改称“下竂街”。

  39、靖江村(崇武镇古城内东北区域)

  崇武城千户钱储,明嘉靖三十五年(1560)年四月初二抗击倭寇全家人牺牲,后被封为“靖江侯”。靖江行政村因此而得名。

  40、风动石(崇武镇五峰后山海拔高48米处)

  在五峰后山海拔48米临海高巅处,有一3米高的巨石,基座是圆滑向海倾斜的大石头,伎孤立的巨石显得摇摇欲坠,轻轻一推则晃晃而动,而用万钧之力,却难撼之。石上刻“险石”二字。

  41、西沙湾(崇武镇西华村)

  西沙湾,古称“西沙银蛇”,俗称“西沙堵”。沙滩长2000米,退朝后,海滩面积开阔,坡度小,是一处理想海滨浴场。沙滩纯洁、柔和,适合于足疗和沙滩浴等健身休闲活动。

  42、“鱼龙窟”大地艺术(崇武古城南门外前四浦)

  1992年,艺术大师洪世清依海岸岩礁天然形状,加上少量人工凿刻创作而成。有鱼、龙、虾、龟等水族动物岩雕150多件,摩崖石刻、名人墨迹 29方,具有秦汉金石风味。并以天然浑成“天下第一龟”为绝。

  43、岞山八景(崇武古城北的东岞山和西岞山)

  东岞山和西岞山及周边岛屿,有“渔翁撒网”、“犀牛望月”、“石钟石鼓”、“龙喉吼烟”、“军马洞天”、“白鹤升天”、“孤屿冬青”、“狮石晚照”,称为岞山八景。

  44、崇武镇民间艺术中心(崇武镇西华村)

  设有南音室、图书阅览厅,电脑室、综合活动室、乒乓球室,常年免费服务群众。属下文体社团近20个,包括南音、灯谜、游泳、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

  45、半月沉湾(崇武镇海门村)

  俗称东澳,有金色沙滩3000多米、宽70多米,呈半月形的自然滨海景观。崇武半岛的海岸线上,有大小沙湾十几处,总长16.76公里。这些沙湾,个个可称“半月沉湾”。

  46、惠安女民俗展馆(崇武镇靖江村)

  该展馆由“惠安女服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詹国平创办,展出各个时期、各个年龄段、各种典型款式的惠安女服饰数十件、惠安女民俗风情艺术照数十幅,是研究惠安女服饰文化内涵的珍贵材料。

  47、霞霖宫(小岞镇前峰村)

  霞霖宫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坐北朝南,由山门、两廊、天井和主殿组成。整座仿古建筑雄伟壮观,具有一定的艺术、历史价值。宫中祀奉着海上保护神妈祖,称妈祖为“老姑”,每年妈祖生日,纪念活动十分隆重。

  48、正顺王宫(小岞镇后内村)

  正顺王宫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纪念南宋抗元名将、爱国诗人谢枋得的坚贞气节而建。宫外竖有立于明嘉靖二十八年的“小岞后里山城”碑记一方,对研究惠安县明清建筑、木雕、石刻、制瓦技术和风水等具有一定的文物保护价值。

  49、大岞农贸市场(崇武镇大岞村内)

  大岞农贸市场是惠安女生活、工作集聚区域之一。市场内多数身着传统惠安女服饰的女子,许是在做小生意,许是在采购,不同年龄段的服饰、惠安女的声容笑貌,值得探究。

  50、潮乐侯伯(后壁)林祖厝(崇武镇潮乐村)

  祖厝是闽南宗族文化和建筑文化重要载体。潮乐侯伯(后壁)林祖厝建于明代,两进三开间,抬梁穿斗式混合结构,硬山式屋顶,由围墙、石埕、门厅、天井、祀厅组成,建筑面积192平方米。围墙砌石如鱼状,传为“鲤鱼穴”。

  51、大岞天后宫(崇武镇大岞村)

  大岞妈祖宫始建于明代,1988年重建。坐西北向东南,两进三开间,硬山式,祀海神妈祖。宫内现存明弘治十七年(1504)石香炉一座、明正德十五年(1520)《宁爷神断恩遍张族德政碑》一方,均为研究地方历史重要文物。

  52、丰山宫(崇武镇五峰村)

  祖先崇拜民间信仰是泉州闽南宗教文化重要内涵。宫丰山宫始建于明末清初,坐西北向东南,三进,由南向北依次为石埕、山门、拜亭、前殿、拜亭、后殿,占地面积516平米。宫内供奉青山王、青山妈、土地公、李府星君。

  53、前垵雷山宫(崇武镇前垵村)

  英烈崇拜民间信仰是泉州闽南宗教文化重要内涵。张悃是五代时期闽将,屯兵于山霞乡青山防御海寇。前垵雷山宫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41—1565),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70平方米,宫内主祀灵安尊王张悃和庆安妃,为青山宫分灵。

  54、西埔刘氏祖厝(崇武镇西埔村)

  祖厝是闽南家族文化的集体记忆和情感纽带。西埔刘氏祖厝始建于明,坐西朝东,整体建筑呈“同”字形,由石埕、大门、内埕、祖厝、门厅、天井、祀厅、护厝组成。建筑面积770平方米,硬山式屋顶,燕尾脊。

  55、霞田张氏祖祠(崇武镇靖江村)

  宗祠是闽南宗族文化和建筑文化重要载体。霞田张氏祖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1—1566),代有修葺,2004年重修落成。现建筑面积300平米,坐北朝南偏东,三进三开间,硬山式屋顶,抬梁式混合构架,存旗杆石夹板2对。

  56、龙山书院(净峰镇西头村)

  龙山书院,又名张氏草堂,元朝昭信校尉张性祐所建家学,明清两朝共出进士十人,举人二十人,贡生几十人。院内中厅悬挂“桐庐流荫”、“宫经”、“伦元”、“明经”、“少尹”等匾额,彰显历史辉煌。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57、张岳家庙(净峰镇西头村)

  家庙是家族为祭祀祖先而修建的祠堂。张岳家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靖二十五年(1545),时任两广巡抚张岳扩建,故称。现存匾额六方,石狮一对,花鸟浮雕壁堵两幅,古井一口,为惠安县富有明代建筑特色的家庙。

  58、崇武艺苑石材雕刻展厅(崇武镇龙西村商住区)

  惠安石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司创办于1996年,集石雕研究、创作设计、加工生产、现场测量安装为一体,主营传统古建,寺庙雕刻、山门亭子,景观雕塑,欧式建材,以及影雕、浮雕、圆雕、线雕等,具闽南风格。

  59、华林寺(螺城镇梅山村)

  显密为佛教显教和密教两教派。华林寺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会昌年间(841-846)废,明天顺三年(1459)复建,2001年重建为显密佛教道场。寺旁有约六米见方状如莲台巨石及石柱等旧物。古驿道由此经过,遗迹隐隐可寻。

  60、留山天后宫(螺城镇东关社区)

  祀奉保护神是闽南民俗信仰文化一大特色。留山天后宫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80平方米,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硬山式屋顶,供奉两位扶危济难神祇:天上圣母、海上保护神妈祖和临水夫人、妇幼保护神陈靖姑。

  61、锦东灵山寺(螺阳镇锦东村东北)

  灵山寺,原名鲎壳寺,寺后巨石有明末惠安知县赵玉成题刻“孝泣幽明”四字。灵山环境优雅,多奇山异石和名人题刻,有“醉观音”、“通天路”、“风动石”、“天马驭仙”、“神龟听经”等传说,是闽南佛教文化名山。

  62、盘龙护龙宫(螺阳镇盘龙村盘龙自然村)

  盘龙村是千年古村,因七山连绵,一带青石贯穿山群,自西向东,犹如青龙出海而得名。护龙宫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坐西朝东,抬梁结构,硬山式屋顶,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存明代龙虎浮雕二幅,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63、山霞陈氏祠堂(山霞镇山霞村)

  宗祠是闽南宗族文化和建筑文化重要载体。山霞陈氏祠堂始建南宋,坐西朝东,由正殿、后殿、天井、两厢、山门等组成。建筑面积185平方米。祠中供奉舜帝,是惠安舜裔十姓群众朝圣的地方,为闽台两地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

  64、张文裕故居(涂寨镇新亭村)

  张文裕(1910—1992),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宇宙线研究和高能实验物理开创人之一,μ介原子发现者,奇特原子物理深入研究开创者。故居建于民国时期,为两进三开间建筑,现辟为张文裕纪念馆。

  65、宝林寺(辋川镇许厝村)

  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坐东朝西,两进三开间大九架,由山门、两廊和大殿组成,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占地500平方米,奉祀三宝诸佛和观音菩萨塑像。现存有清光绪年间(1875—1908)“宝林古寺”四字隶书石匾额。

  66、陈玉辉故居(辋川镇后坑村)

  陈玉辉,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官至南京监察御史,为官清正刚廉,时称“铁面御史”。陈玉辉故居忠孝积庆宗祠,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坐北朝南,为两进三开间硬山式建筑,抬梁木构架。建筑面积145平方米。

  67、后任越王宫(辋川镇后任村)

  福建属古越地,勾践是春秋越国君主。越王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坐西朝东,建筑面积180平方米,主祀“镇闽越王”,宫北侧有辋川古城墙遗址,是古闽越勾践信仰和越王宫镇海护城历史见证,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68、鲤鱼岛灵惠庙(辋川镇社坑村)

  祀奉保护神是闽南民俗信仰文化一大特色。张悃为五代闽将,屯兵惠安山霞乡青山防御海寇,其后惠安民间形成青山王信仰,南宋封灵安王。明嘉靖年间(1522—1566)辋川倭患频仍,青山王信仰有加。鲤鱼岛灵惠庙供奉灵安尊王

  69、惠安女小岞采风基地(小岞镇小岞七里湖开发区)

  “惠安女”以独特人文风情和服饰习俗独树一帜,其传承和发展体现闽南原生态文化深邃和灿烂。基地涵盖民俗风情、摄影写生、滨海采风、特色表演等范畴,创建惠女摄影展览厅、惠女服饰展览厅,争奇斗艳,蔚为大观。

  70、辋川泗洲佛(辋川镇辋川村)

  泗洲佛,原为唐代来中土传经西域僧人释僧伽,圆寂后被奉为佛。福建自古尚巫,明嘉靖年间(1522—1566)辋川建城时,四个城门壁上各嵌一尊泗洲文佛石头像,后人建庙供奉,泗洲公宫为古城废后遗存,坐北朝南,占地20平方米。

  71、辋川仙公寺(辋川镇辋川村)

  儒道释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主体。静观寺,俗称仙公寺,三教合祀,始建于明代,为两院合一建筑,坐西南向东北。西半部为文祠,主殿奉孔子、朱熹、文昌牌位。东半部前落仙公厅,奉祀何氏九仙;后落三宝殿,奉三宝诸佛。

  72、李文会文化展览馆(小岞镇后内村)

  李文会(1100-1165),字端友,宋建炎二年(1128年)举进士,惠籍宰相第一人。现府宅有收藏有宋元、明清、民国和建国后各时期老、中、青、少、幼的惠东女服饰,以及婚嫁喜庆器具,真实地再现古朴而又原生态的惠女生活场景。

  73、惠安女民俗采风基地(崇武镇大岞村)

  崇武半岛大岞村三面环海,背靠青山,是著名“惠安女民俗村”,惠安女原始发源地和聚居地。拥有新石器时期贝丘遗址,岞山八景、渔港归航等滨海风光,惠女服饰、节庆庙会等古朴民俗,是游览胜地和艺术家采风创作热土。

  74、小岞女服饰展示馆(小岞镇前群村小岞文化站内)

  小岞地处惠东沿海,是惠女服饰起源地,包括服饰、发型、首饰、佩饰和其他穿戴等,历经封建社会、近现代社会熏陶,各个时期演变,保持着最古老惠女装饰,以花俏鲜艳为主要风格,婚庆多见粉红、大红等色彩,别具一格。

  九、安溪县

  1、安溪茶校茶文化旅游基地(虎邱镇湖丘街130号)

  安溪茶校建有“观音神韵”、“茶韵天香”、茶诗长廊、茶文化展厅景观,拥有品种园、生态茶园、茶叶加工、审评、茶艺表演设施,为安溪茶文化传播与旅游基地,素有“茶师摇篮”美称。

  2、安溪县茶叶科学研究所生态茶园(参内乡圆潭村县茶叶公园)

  安溪县茶叶科学研究所系市级生态茶园示范点,占地500亩,自然生态景观优美,畦畦茶树在绿树掩映下整齐有序。茶树资源圃中,野生、半野生、栽培型的茶树品种,错落有致,异彩纷呈,是省茶树优异种质保护区之一。

  3、大坪褒歌乐坊(大坪乡大坪村北头洋1号对面)

  大坪褒歌即大坪山歌,流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口传心授延续至今,表现形式为:男女独唱、对唱或男女团体对唱,覆盖区域为大坪乡及周边的自然村。大坪褒歌已列入安溪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4、大自然大坪乡立体生态茶园(大坪乡萍州村)         

  生态茶园位于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有500亩示范基地、3500亩绿色食品茶生产基地及34800亩无公害茶园基地。茶园基础设施齐全、环境优良、交通便捷、水源丰富,被省科技厅授予“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综合示范基地称号。

  5、文益笔庄(安溪县新跃街46号)

  安溪蓝田张氏毛笔制作始于1573年(明嘉靖五十二年),延续至今。选料考究,以其“圆、尖、健、齐”的优良品质,获得同行赞誉,是闽南优秀的手工制作精品。其祖传毛笔制作技艺独特,历史悠久。

  6、感德保生大帝信俗殿(感德镇石门村)

  吴真人(公元979——公元1036)名本,字华基,号云冲,又称帝君公,北宋名医,誉为医神,祖籍石门。宋景佑三年辞世,石门先人建玉湖殿奉其遗容,内有“真人古地”匾额一块,宋代石础四粒,大炉香一炉,真人像三尊。

  7、安溪感德茶叶制作技术研究会(感德镇槐东村)

  研究会依靠科学发展技术,积极开展铁观音制作技艺研发、创新、推广,开展科技培训,结合产茶,采茶,制茶等环节,从理论到实践,以技术推广为主体,成为新农村的技术示范指导服务基地。

  8、感德镇岭西龙馨生态茶场(感德镇岭西村)

  感德镇岭西龙馨生态茶场土壤肥沃、四季风和日丽,雨量充沛。其采摘的铁观音品质独特,其味如兰。在种植、初制、精制、审评拼配等多个环节开展重点技术研究,技艺独特。

  9、三和茶文化示范区(安溪城东工业园七号地)

  三和茶文化示范区主体由“茶史长廊、百茶园、区茶文化十二大柜、茶文化衍生部分十小柜、千壶馆”五个展区构成,以文三景、物三景、艺三景为主线,集茶之源、道、器、哲、养、承于一身。

  10、华虹铁观音生态茶园(虎邱镇林东村)

  生态茶园采用独特的联作制管理模式,推行国际通行的GAP(良好农业操作规范)体系,五星级的标准庄园立体化屏障种植模式,营造适宜的天然小气候满足茶芽生长所需。华虹“泰山峰”曾获安溪首个海外金奖茶王称号。

  11、虎邱金榜布袋戏( 虎邱镇美亭村)             

  清仁宗元年(1796年),举子林天生应试途中得仙梦,谓:“状元手内出、功名在掌中。”悟出玄机,返回故里创建戏班。以生旦、丑、北为主角,说、唱、念、打为基本功,语言简练、造型突出,富于传神,世代相传至今。

  12、安溪善坛妈祖庙(善坛畲族村天后路)

  安溪善坛妈祖信俗始于1421年,代代传承,信俗仪式包括祝诞、卜炉主、请妈、妈醮、谒祖进香、绕境巡安、背妈祖迎春等。妈祖信俗具有道德教育、历史文化、民族团结等重要价值。

  13、蓝田进德牌楼灯艺坊(蓝田乡进德村)   

  蓝田乡进德“牌楼灯”源于宋,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湿润细腻、晶莹剔透、精致典雅、巧夺手匠”的艺术风格。曾参加市、县重大节庆活动,深受海内外游客的青睐、赞誉。

  14、祺祥茶业凤城会所(凤城镇中山路阳光城2号楼1—5楼)

  祺祥茶业于2009年荣获福建省著名商标。所设会所高贵典雅,集茶艺表演、茶叶鉴赏、茶叶精品和多元茶文化展示为一体,独具闽南文化特色。“浓香型祥好韵”、“清香型祥出茗”系该茶企的铁观音名品。

  15、清水岩(蓬莱镇清水岩)

  清水祖师信俗形成于宋元,发展于明清,延续至今,主要分为祭祀和卜签两大类,是影响广泛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祖师信俗在闽台有巨大影响,是海峡两岸同宗、同字、同地、同缘、同信仰的非物质文化情缘见证。

  16、安溪龙门南音艺术团(龙门镇山美村一组)

  艺术团前身为龙门镇南音社。该团注重南音艺术的教研及新生人才的培养,宏扬、传承南音艺术。该团阵容实力雄厚,多次代表安溪南音出访,并获奖项。

  17、安溪县年年香茶业总部(凤城镇过溪工业园A4)

  茶业总部大楼系仿清代皇宫式建筑,集茶叶初、精制工艺、茶艺表演、名家茶诗词、楹联、书法、美术、音乐和木雕石刻工艺为一体,注重高品位茶文化建设,是安溪县接待中央、省、市领导和国外宾客以及游客的定点茶叶企业。

  18、安溪琦泰铁观音庄园(感德镇西北部)

  琦泰铁观音庄园以“浓缩安溪茶史,展示安溪茶文化”为主题,集茶叶生产科研、生态保护和观光旅游为一体。拥有海拔800米、占地1000亩、及1000平方米初、精制茶叶制作技艺茶园展示点。

  19、安溪铁观音集团“凤山”茶文化馆(官桥镇五里埔)

  安溪铁观音集团专业从事乌龙茶精加工业务及茶文化传播。“凤山”茶文化创意会馆,以茶为核心主题,收集、展示具有珍藏价值的茶文化藏品、名家书画精品等珍贵物品,展示品牌企业的文化形象。

  20、安溪儒家生态茶场(福田乡双垵村割草格工区)

  儒家茶业生态茶场光足壤沃,矿质营养元素丰富,拥有适合铁观音茶树生长的天然地理条件,出产的茶品香高幽长、浓郁甘鲜、品质超凡。在种植、初制、精制、审评拼配等多个环节注重科学研究,多次获奖。

  21、中国铁观音茶发源地(王说)(西坪镇尧山村)

  清乾隆元年(1736),尧阳仕人王仕让,在书轩旁发现一奇特茶树,遂移植并精心培育,采制成品后赠礼部侍郎方苞,方转献内廷。乾隆皇帝饮之大悦,以其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遂赐名为“铁观音”。

  22、举源茶叶专业合作社(龙涓乡举源村)

  龙涓乡举源茶叶专业合作社拥有茶园面积5900亩,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合作社以“统一管理、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生产、统一品牌”为模式起示范作用,获得“全国农技推广茶叶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23、中国铁观音茶发源地(魏说)(西坪镇松岩村)

  雍正3年(1725)。松岩村茶农魏荫,常年供茶于观音菩萨前,终感动菩萨。观音托梦让他在观音仑打石坑,发现一破石而出葱郁的茶树,魏将其移植于家中铁鼎,并命名为铁观音。切技培植,广为蔓延,蔚为大族。

  24、湖头水车阁(湖头镇美溪村、后溪村)

  湖头水车阁始于清光绪年间,沿袭至今。是利用水流加工粮食的“车米店”的水车得到启发仿制成的。它的产生和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热闹雅观,艺术性、可赏性强。

  25、中闽魏氏茶庄园(龙涓乡长新村长新峰)

  中闽魏氏作为制茶世家的传人,以其独有的传统制茶工艺,弘扬中华国饮,传播铁观音技术文化。中闽魏氏茶庄园全力打造“看得见的健康好茶”,最终实现铁观音茶庄园生产科研、文化传播、休闲度假的目的。

  26、安溪鸿韵天香茶业(安溪茶博汇)

  鸿韵天香茶业秉承传统,融入现代科技,打造安溪铁观音“鸿韵天香”品牌,并成立安溪县松岩茶叶专业合作社,以“统一管理、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生产、统一品牌”为模式,具有示范作用。

  27、安溪县仙恩茶业裕安茶厂(长坑乡云集村)

  安溪县仙恩裕安茶厂把铁观音传统制作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制作方法相结合,打造安溪铁观音“仙恩”品牌,有一定规模的生态茶园,被福建省著名商标认定委员会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

  28、安溪祥华祥地茗龙生态茶园(祥华乡祥地村)

  茶园地处祥华乡的“东大门”,拥有境内近万亩茶园,生态保护完好,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质肥沃,土壤湿润,尤适铁观音茶树生长。本茶园是祥华乡铁观音制作的示范点,弘扬安溪茶文化,曾多次获得茶王金奖。

  29、安溪英发藤器工坊(城厢同美开发区)

  安溪县英发家具装饰有限公司创办于1999年,是安溪县藤铁工艺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以传统竹藤编织技艺为基点,不断创新,主要生产竹藤、铁木工艺品、户外园艺产品、及原木家具,深受海内外客商青睐。

  30、祥华珍山鹤顶峰生态茶园(祥华乡珍山村)          

  祥华珍山鹤顶峰生态茶园面积300多亩,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珍山生态铁观音形成独特的色、香、味、韵和良好保健功能奠定了基础。珍山茶业实现茶叶生产从茶园到茶杯全程可追溯查询,使珍山茶的质量得到有力保证。

  31、安溪五峰山生态茶园(城厢镇五峰山)

  茶园严格按照无公害生态茶园标准进行管理,常年泉水滋养、云雾缭绕。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造了“香高、味纯、型美”的、品质独特的“铂茶”,被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福建省农业厅授予茶园绿色防控示范基地称号。

  32、安溪创世纪感德霞村生态茶园(感德镇霞村)

  本茶园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以红壤、黄壤为主,是得天独厚的铁观音种植地。所产茶叶“世纪茶道”牌铁观音,荣获感德镇秋季铁观音初制大赛优质奖、“亚洲举重锦标赛”唯一指定用茶等殊荣。

  33、安溪冠和茶业高村生态茶园(祥华乡高村)

  本茶园群山环抱,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降雨丰富,土壤以红壤、黄壤为主,是得天独厚的铁观音种植地。所产茶叶“冠和”牌铁观音先后荣获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指定用茶、茶王赛金奖、福建省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

  34、安溪华福鹤厅生态茶园(蓬莱鹤厅村)

  茶园海拔350-850米,云雾多、日光漫射、紫外线多,茶叶芳香、肥厚柔软、持嫩性强。所产红芽芯铁观音红茶甘醇、绿茶鲜爽和花茶芳香,为茶中珍品。“华福名茶”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安溪县八大茶叶推荐品牌等30多项荣誉。

  35、安溪茶都绿如蓝茶业感德高山村生态茶园(感德镇高山村)

  茶园位于感德高山村,海拔1000米,云雾缭绕,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水充沛, 以红、黄土为主的土壤等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茶园建设了一个生态系统工程,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36、安溪山国饮艺生态茶园(安溪县芦田茶场)

  本茶园前身为芦田茶场,较好保留原生态环境及老茶场风貌,海拔800多米,常年云雾缭绕,气温、土壤适宜,水源丰富,采用自动化喷灌,是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区。“山国饮艺”是北京大学茶文化研究所的科研基地,具有雄厚的科技实力。

  37、安溪县祥华茗山生态茶园(祥华乡下洋)

  茗山生态茶园植被覆盖率70%,日照时间充足。引进以色列微滴灌,山泉水灌溉,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等方法科学种茶。曾被评为“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福建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

  38、长和茶业茶博汇“茶文化”主题会所(参内乡参洋中国茶博汇)

  长和茶业前身为“长和茶庄”,首创于公元1683年,集茶叶种植、制作、产品研发、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安溪茶业典范企业。所创设的会所,以茶为核心,展示品牌企业的文化形象,推进中国茶文化与国际茶文化的融洽。

  39、华祥苑有机生态茶庄园(龙涓乡珠塔村)

  庄园海拔约1000米,沐日月之精,收山峦之气,得至高纯正的独特韵味。田间建设与生物种植相结合,茶园与农业休闲庄园一体化有效结合,更显生态功能。华祥苑茶业先后获得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十佳最美生态茶园等荣誉。

  40、安溪农兴“开香”生态茶园(龙涓乡举溪村厚格仔工区)

  茶园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以红、黄土加小石头为主,施用经高温炉科学发酵后的农家天然肥料,引进台湾先进技术,传统制作方法与现代科学制作方法相结合,打造了“香高、味纯、型美”的“开香”牌铁观音珠茶,是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区。

  41、安溪石壁木偶剧团(官桥镇碧一村)

  泉州木偶戏分为提线木偶和掌中木偶(俗称布袋戏)两种,一般木偶剧团通常专工于其中一种,石壁木偶剧团则两者兼而有之,表演提线木偶戏(上弄下)和掌中木偶戏(下弄上),头像、服饰具浓郁乡土气息,使用南派乐器。

  42、安溪县金恒峰茶叶专业合作社(龙涓乡宝都村)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恒峰茶叶专业合作社从事指导、制作绿色生态茶产品,以茶商—茶农联合体模式,推动本土绿色有机茶业可持续发展,生态茶园300亩,坚持运用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为主要特色。                                                                          

  43、安溪县龙涓紫云坡茶叶专业合作社(龙涓乡内灶村)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紫云坡茶叶专业合作社有生态茶园200多亩,产品符合无公害标准,坚持 “技为首,质为本,诚为上,客为尊” 理念经营,以开发新产品 为重点,为村民传授传统制作技艺。

  44、安溪县茶文化艺术团(凤城镇解放路西门一巷1号)

  前身为1994年组建的安溪县茶艺表演队,2005年9月正式建制,是我国第一家拥有正式编制、财政全额拨款的茶文化艺术事业单位,集茶文化研究、茶文化艺术表演活动、茶文化宣传于一身,茶艺表演和茶歌茶舞表演饮誉海内外。

  45、安溪县南音研究会(凤城旧城隍庙)

  南音,别称泉州弦管,是我国古老乐种之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溪南音历史悠久,五代时期有“千家罗绮管弦鸣“记述。清代安溪弦管师李仪为获康熙帝荣赐“御前清客,五少芳贤”之一。县南音研究会于1986年组建。

  46、安溪县正香茶业公司铁观音基地(凤城旧城隍庙)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香茶业基地面积2500亩,生态茶园700亩,执行国家有机茶种植标准,确保天然、健康铁观音原料,实现农工贸一体化,为周边村民传授传统制作技艺,产品正香独特。

  47、安溪县龙涓后田后棋茶叶专业合作社(龙涓乡后田村)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田后棋茶叶专业合作社是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现有茶园120多亩,全部按照生态茶园标准建设,按照安溪铁观音传统技艺制作,生产优质茶叶。

  48、安溪县凤城弦管学会(凤城镇凤山居委会)

  南音,别称泉州弦管,是我国古老乐种之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凤城镇自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置县始,为安溪县治。凤城弦管学会成立于2010年,逢星期三、星期日组织南音乐器弹奏、清唱和交流活动,培养新人。

  49、安溪茶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溪县城二环南路城区工业园)

  茶叶中富含有益人体健康的有效成分。该公司是茶叶生物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坚持技术创新,主导产品γ-氨基丁酸是纯天然生物产品,2009年10月被卫生部批准为国家新资源食品。

  50、安溪衡阳儒香茶叶专业合作社(长坑乡衡阳村)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儒香茶叶专业合作社地处海拔850米高山云雾中,以种植安溪铁观音.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为主营模式,自有生态茶园100多亩,签约农户200多户,循传统技艺,制独特之韵。

  51、安溪怡芳茶业公司(感德镇槐植村)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怡芳茶业是集栽培、生产、销售以及茶文化传播为一体的专业型企业,基地位于海拔896米的曲尺岭,面积133公顷,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香韵超凡、绿色健康的铁观音。

  52、安溪高建发闽南文化馆(安溪中国茶博汇9栋47号)

  以铁观音为代表的闽南茶文化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以茶待客,品茶,赏茶,说茶,是闽南人家一大特色。高建发茶业是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现代化大型茶企,建立高建发闽南文化馆,旨在以茶叶为主题,宣传及传习闽南文化。

  53、安溪县老年大学南音会所(安溪县离退休老干部活动中心三楼)

  安溪县老年大学南音活动会所于1991年创办后设立了南音班,该会所创作的展现茶乡概况的《茶乡清曲》既作为南音新教材,又在安溪茶乡及闽南、台湾等地传唱,获得好评。20多年来与各地弦友联欢交流,切磋技艺,参加泉州市老年南音会唱、比赛获得佳奖。

  54、安溪惠山茶叶家庭农场(龙涓乡下洋村52号)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惠山茶叶家庭家农场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生态茶园200亩,长期坚持应用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工艺,有标准的传统制作场所,铁观音质量有保证。

  55、安溪县高岩茶叶专业合作社(长坑乡长南格工业区)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岩茶叶专业合作社是 “公司+农户+合作社”经济组织,集茶叶基地、保健茶叶、生产、销售为一体。“高岩”牌铁观音特征鲜明,有奇特观音韵,香气馥郁,回甘持久。

  56、安溪县蓝田后清牌楼灯制作坊(蓝田乡后清村)

  蓝田元宵灯彩大体分为龙旗灯、凉伞灯、牌楼灯三大类,其中以牌楼灯为最。蓝田牌楼灯始于宋代,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后清牌楼灯制作坊游有水,其牌楼灯制作技艺源自家族传承,对牌楼灯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57、安溪县龙涓福黎文斌茶叶家庭农场(龙涓乡福黎村)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涓乡是安溪铁观音茶叶新乡,平均海拔750米以上,常年云雾缭绕。肖文斌工程师是制茶能手,茶园面积30多亩,按照生态茶园标准建设,按照传统技艺制作,帮助群众就业。

  58、福建省九州韵茶叶公司(感德镇霞中村)

  茶起源于中国,茶韵是品饮茶汤的特殊感受;“九州韵”寓意“韵传九洲,品位天下”。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国加盟连锁企业,并形成种植、加工生产、品牌营运相关联的综合产业链。

  59、安溪仙踏石茶叶专业合作社(祥华乡新寨村)

  安溪仙踏石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确立企农联营、生产联作、质量联控、社务联商、分成联利的“五联”合作模式,以“高标准、高效益”为目标,茶园实行无公害、生态化管理,茶叶制作坚持走传统路线,香气足、韵味长,为促进茶业科学良性发展作出了贡献。

  60、安溪县龙涓仙景云虎茶叶家庭农场(龙涓乡美岭村)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涓乡是安溪铁观音茶叶新乡,平均海拔750米以上,常年云雾缭绕。云虎茶叶家庭农场茶园面积200多亩。按照生态茶园标准建设,按照传统技艺制作,帮助群众就业。

  61、福建庆芸茶业公司(感德镇槐川村)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庆芸茶业创建于1996年,历史源于明正统年间陈氏“庆隆茶肆”, 是集生产、加工、销售、茶文化传播为一体的铁观音原产地品牌企业,建有2000多亩现代山水茶庄园。

  62、安溪县新康茶叶公司(虎邱镇竹园村)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康品牌源起1987年,制茶技艺有六代传承历史,是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文化为一体的专业茶企,旗下新康茶叶有机生态茶园种植基地面积逾3000亩,建立循环生态链系统。

  63、安溪县颖昌茶厂(大坪乡萍州村)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颖昌茶厂创建于1992年,传承与发展传统乌龙茶初制、精制工艺,生产的乌龙茶较好保留安溪乌龙茶香、韵、甘、醇,其代表产品有“韵之味”铁观音、甘醇的“颖昌”肉桂。

  64、福建省北辰茶业公司(白濑乡白濑村)

  北辰茶业,是一家以互联网技术和传统茶业销售模式相结合的茶叶原料供应商。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营销模式,以销售铁观音茶、推广铁观音文化为企业核心业务,该企业的生产基地是中国铁观音茶的主要生态产区之一,业务遍布国内市场。

  65、安溪县慧芳生态茶业公司(安溪县特产城5号楼240—242号)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慧芳公司前身为安溪永芳茶厂,2007年更为现名。创办人王志宏出生于茶叶世家,在铁观音发源地西坪镇上尧村海拔950米处拥有400多亩以正宗红芯歪尾铁观音为主的生产基地。

  66、安溪县南崎茶业茶叶基地(龙涓乡南崎角落7号)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涓乡是安溪铁观音茶叶新乡,后田村南崎角落是其中典型,基地创建于1989年,生态茶园约70亩,坚持传统工艺制作,为安溪县南线茶叶一面旗帜,带动周边多户茶农发展。

  67、安溪县龙涓福昌坚福茶叶家庭农场(龙涓乡福昌村)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涓乡是安溪铁观音茶叶新乡,平均海拔750米以上,常年云雾缭绕。王坚福是制茶能手,茶园面积40多亩,按照生态茶园标准建设,按照传统技艺制作,帮助群众就业。

  68、安溪高鼎实业公司(龙涓乡新村高鼎山脉)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鼎实业公司是机茶叶生产和生态旅游企业,茶庄园位于海拔800米以上高鼎山脉,山地10000亩,有机茶园2000多亩,庄园境内原始森林覆盖率80%以上,是铁观音茶最佳生长地。

  十、永春县

  1、神州纸织画院(桃城镇城东街186—188号)

  永春纸织画为中国四大家织之一,创始于隋末唐初。2011年5月,永春纸织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院成立于1982年,其纸织技艺精益求精,既继承家传,又有突破创新,日臻完美。

  2、真武工艺美术厂(五里街镇华岩社区)

  永春纸织画为中国四大家织之一,创始于隋末唐初。2011年5月,永春纸织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厂进行纸织画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

  3、永芳纸织画社(金龙城8号楼)

  永春纸织画为中国四大家织之一,创始于隋末唐初。该社创办于1990年,其纸织画结合传统织画技艺,在制作材料、表现方式上推陈出新。

  4、桃源纸织画院(桃城镇桃溪路313号)

  永春纸织画为中国四大家织之一,创始于隋末唐初。该院创办于2005年,既继承传统纸织画技艺,又独创纸织绣技艺。

  5、顺德堂永春老醋坊(石鼓工业区)

  永春老醋为中国四大名醋之一。顺德堂永春老醋创始于959年。2009年6月,顺德堂永春老醋酿制技艺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6、余光中旧居(桃城镇洋上村)

  世界文学大师、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系桃城镇洋上村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到台湾,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新坂堂系余氏祖居。2009年被列为福建省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永春县永春老醋公司(桃城镇环城路84号)

  永春老醋为中国四大名醋之一。1955年,侨领尤扬祖先生投资创办永春酿造厂,开批量生产永春老醋的先河。2001年桃溪牌永春老醋获“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

  8、福泉春食品公司(县工业区)

  永春老醋为中国四大名醋之一,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福泉春牌永春老醋汲取民间传统工艺精华,经多年发酵,陈酿,采用现代科学方法精制而成。

  9、万品春茶业公司(桃城镇桃溪路189号)

  永春佛手茶大面积栽培历史已有300多年,在国内外各种重大赛事中屡摘桂冠。2011年,永春佛手茶作为福建乌龙茶制作技艺的重要代表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0、永露茶业公司(永春县美湖大厦一楼)

  永露茶业有限公司的永露永春佛手茶历经多次繁复烘焙而成,兼具红茶与岩茶之韵。茶色柔和、味甘醇厚,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春佛手茶制作技艺的杰出代表。

  11、真武宫(桃城镇桃东社区东门)

  真武宫又名桃源殿,始建于宋代,明嘉靖年间重建,现有建筑为清代重修,由山门、两廊、正殿组成。正殿抬梁穿斗混合构架,悬山顶,内有精美木雕辇轿2辆。1939年弘一法师在此说法。

  12、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五里街镇五梅山)

  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建于2007年,于2009年完成布馆,占地面积10亩,是海内外永春白鹤拳传人和武术爱好者来永寻根谒祖、交流研究武术的有效平台。

  13、永春白鹤拳众翔研究会(永春县妇联办公楼内)

  永春白鹤拳始创于明末清初,以其源流有序、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内容丰富而盛行于世。该会成立于2010年6月,多次参加大型活动,省市媒体争先报道。

  14、永春白鹤拳孝德研究会(桃城镇金龙城)

  永春白鹤拳创建于清初,其拳法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一枝奇葩,五祖拳之一。研究会常务举办培训班,组织一支既能从事拳理研究,又能传授技击功法的五祖拳专业人才队伍,推动五祖拳传承。

  15、永春白鹤拳国宏研究会(五里街镇西安村)

  永春白鹤拳始创于明末清初,以其源流有序、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内容丰富而盛行于世。该会成立于2011年9月。会长林国清习武已有40余年,培养了众多的武术爱好者。

  16、永春县云鹤武术协会(五里街镇旧政府大院内)

  永春白鹤拳始创于明末清初,是福建七大拳种之一,似刚非刚,似柔非柔。该会创建于2010年9月,积极开展武术锻炼和交流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17、永春一都红粬酒业公司(一都镇仙阳街)

  “岱仙红”一都红酒源远流长,已有千年历史。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是当地妇女“坐月子”必不可少的“补气”之物,也是人们炒菜、熬汤的最佳调味品。俗话说:一都红酒,终身朋友。

  18、鼓队舞坊(县文化中心)

  鼓队舞是我县一种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传说由隋时陈后主的儿子陈镜台带到永春的宫廷音乐舞蹈发展而来。2007年被列入泉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9、闹厅乐坊(县南音社)

  闹厅是永春最具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乡土特色的一种民间音乐,是研究南音和闽台民间弹弦音乐及其艺术活动不可多得的活化石。2007年,永春闹厅被列入泉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江天饭店(石鼓镇)

  《本草纲目》载:白鸭肉最良,药食最佳,有补虚祛寒之功效。石鼓白鸭汤以汤浓味美、营养丰富在闽南一带享有盛誉,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江天饭店的石鼓白鸭汤汲取了这一民间传统工艺的精华。

  21、天源饭店(石鼓镇)

  石鼓白鸭汤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具有强身健体、养颜美容之功效,在闽南一带享有盛誉。天源饭店的石鼓白鸭汤以滋阴补肾、香滑细嫩、汤浓味美名闻遐迩。

  22、五里街吉祥咯摊(五里街镇)

  咯摊在五里街已有二三百年的悠久历史,声名远扬。由于清朝时五里街作为闽南商贸重镇,大量商人在这里出没,久而久之,就形成咯摊这种独特的就食方式。

  23、永春榜舍龟陈华煜作坊(岵山镇磻溪村十三组)

  永春榜舍龟是一种用糯米、绿豆、白糖等精心制作、形状似龟的传统名牌食品,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在闽南一带及东南亚华侨中一向享有盛誉。

  24、留安塔(桃城镇留安社区双鱼山上)

  留安塔建筑年代不详。1574年知县许兼善拆之以增高城墙。1782年知州姚任道、周瑛重建,更名文峰塔。1984年,颜彬声、梁披云和陈爱惜捐资重建,为永春标志性建筑。

  25、达埔彬达制香厂(达埔镇中国篾香城内)

  永春篾香是一种选用上等芳香植物和中药材配制后供人点燃的名贵香料。由阿拉伯人蒲氏家族后裔于明末清初引进、发展起来,驰名闽南和东南亚各地,是永春县外贸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

  26、东关桥(东关镇东美村)

  东关桥又称"通仙桥",始建于公元1145年,是闽南绝无仅有的长廊屋盖梁式桥,全长85米,宽5米,桥基采用"睡木沉基",船形桥墩以上部分全为木材构造,1991年被列为福建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魁星岩西方三圣造像(石鼓镇桃场村)

  西方三圣造像始建于宋元,类型为石窟寺及石刻,雕琢于崖壁上,三圣分立于三个莲花座上,体态丰满,线条简洁流畅。魁星岩寺及摩崖石刻为附属文物。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8、巽来庄(五里街镇仰贤社区)

  巽来庄建造于1777年,内圆外方,布局合理,兼具闽西土楼与闽南大厝风格,是我们研究古代民间建筑艺术的实物资料和古建筑断代的重要佐证。2005年被列为福建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9、永春文庙(桃城镇桃城路40号)

  永春文庙亦称孔庙、学宫,是学子讲读及应考的地方。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是永春境内古建筑中工程较大、规模雄伟的群体。2005年被列为福建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李俊承故居(五里街镇仰贤社区)

  李俊承(1888-1966),字元贤,永春人。1905年南渡马来西亚经商,1907年移居新加坡,历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新加坡华侨银行董事长,长期关心支持家乡的公益事业。

  31、侯龙书院(吾峰镇侯龙村西北向50米)

  侯龙书院系清康熙年间贡生陈素厚建,嘉庆年间陈孝武续建,在培育人才、弘扬优秀民族传统等方面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永春县仅存的历史悠久的古代书院。

  32、福兴堂(塘溪村155号)

  福兴堂由民国时期著名商贾李武庸、李武宗兄弟出资兴建。整座建筑由各地能工巧匠建筑而成,其内外的石雕、木雕、砖雕及泥塑均为手工雕刻,手磨而成,做工精细,为闽中闽南地区所罕见。

  33、李开藻故居(东平镇太山村46号)

  李开藻,明万历十一年进士,历任山西、四川、山东、江西提学,五秉文衡,唯贤是举。父亲病逝,三年服满后,朝廷任命官职,他皆不赴任,倾全力在家乡建造学宫、乡祠、桥梁、道路。

  34、生本堂(五里街镇埔头村430号)

  生本堂为清代道光年间官员林春庆修建,因其三子与长孙分别在1874年与1880年中进士,故此该宅又被称为“进士第”。该厝内部木雕与石雕精美且保存完好,极具文物保护价值。

  35、铺下陈氏宗祠(岵山镇铺下村)

  陈氏宗祠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宗祠,供奉有南山陈氏先祖的牌位神龛。建筑规模较大,始建年代较久,对研究永春传统宗祠建筑有一定意义。

  36、玉津堂(桃城镇榜头街5号)

  玉津堂建于1943年,是一座五开间两落双边护厝传统民居,坐西向东,整体为砖石木混合建结构,内部木雕、石雕及石刻书法精美,对于研究民国时期永春地区传统民居有着一定的意义。

  37、赞修堂(桃城镇济川村)

  赞修堂建于1957年,是一座五开间两落双边护厝合院式悬山顶传统民居,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内部石雕、木雕精美,对于研究建国初期永春地区传统民居有着重要的意义。

  38、山紫美玉堂(东平镇冷水村)

  山紫美玉堂建于1957年,占地4亩。整体以红砖白石构筑,石雕、木雕、砖雕、瓷雕、漆雕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为闽南传统民居之杰作。

  39、存耕堂(桃城镇桃溪社区)

  桃溪存耕堂是一座建于清代的五开间三落双边护厝合院式悬山顶的传统民居建筑,该建筑规模较大,保存较好,被称为“老爹厝”,对研究永春地区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有很大意义。

  40、金峰永春白鹤拳文化研究中心(桃城镇环翠小区59号)

  永春白鹤拳创建于清初,其拳法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一枝奇葩,该中心成立于2011年,是专业研究永春白鹤拳文化产业的民办非企业单位。

  41、百丈岩(蓬壶镇观山村)

  百丈岩,因其一峰独耸,寺前有五彩巨石,酷似向天烛火而得名,寺始建于宋代,供奉肉身佛马氏仙姑。有百丈梯田、千年古柏、慈峰毓秀、向天烛、掏蜜洞、公主殿、中殿、前殿、揽胜亭台及蜡像馆等景点。国家AAA级旅游区。

  42、丛桂庵(东平镇东山村贵格岭顶)

  俗称岭头庵,始建于北宋元佑年间(1086 -1094),历代重修,明状元庄际昌(1577—1629)少年读书处。万历四十七年(1619)庄际昌举进士,会试、殿试皆第一。天启元年(1621)来庵拜谒,题写“丛桂庵”匾额,县级保护文物单位。

  43、达理岩(达埔镇达理村大吕山南麓)

  岩宇始建于宋代,现为清代形制,建筑占地约480平米,坐南朝北,由正门、两厢、大殿组成。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单檐悬山顶,抬梁穿斗式混合构架。宋理学家朱熹曾来游,题有“大理名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4、大白岩(桂洋镇岐山村北向5000米)

  原名集仙岩,始建于宋嘉定年间(1208-1224),现为清代形制。寺占地约600平方米,相传南宋理学家朱熹曾来游,并留有诗刻。寺后岩石上有“百僧福田碑”一通,山门外石阶上有元至正壬午(1342)年石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5、岱山岩摩崖石刻(一都镇仙友村铁峰山)

  岱山俗名大山岩,因有南宋理学家朱熹遗踪而闻名,岩前有刻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崇祯三年(1630)、清雍正十一年(1733)和乾隆十二年(1747)等二处五段崖刻。均楷书阴刻,记述舍民田以供香资之事。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6、鼎仙岩(湖洋镇溪西村西北向400米)

  岩宇始建于宋代,历代有修缮,现存建筑系明末郑三秋所建。寺占地约32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山门、厢房、正殿组成。寺内有朱熹题 “溪山第一”木匾,寺后有朱熹所题“仙苑”等摩崖石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7、龟龙桥(五里街镇高垄村西向100米)

  宋绍兴年间僧法师募建,明、清先后四次重修,清乾隆二年(1937)尤元愈、锡观锡兰父子重建。四墩五孔石梁桥,南北走向。长52米,宽5.2米,舟形墩,石构桥栏,桥西立明清重修碑记3通。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8、华严室(五里街镇西安社区民生路)

  俗称释子,始建于宋代,明正德年间(1506-1521)迁今址,清及民国重建。寺占地约220平米,坐东朝西,由山门、围墙、大殿南北护屋组成。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蟠龙石柱2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9、金丰香坊(达埔镇中国篾香城)

  永春篾香,是用上等芳香植物和中药材配制供人点燃的名贵香料,由唐宋移居泉州的阿拉伯人蒲氏家族后裔,于明末清初引进到永春达埔并发展起来。金丰香坊成立于2011年,以祖传卫生香制造为主业,生产各种神香、佛具用品。

  50、永春县聚缘艺品公司(达埔镇达德819号)

  永春篾香,是用上等芳香植物和中药材配制供人点燃的名贵香料,由唐宋移居泉州的阿拉伯人蒲氏家族后裔,于明末清初引进到永春达埔并发展起来。永春县聚缘艺品公司成立于2008年,蒲氏制香技艺传人加盟,生产各种佛香。

  51、惠明寺(桃城镇桃溪社区南向100米)

  又名开元寺,始建于唐大中年间(847--860),占地约600平米,坐南朝北,由正门、两廊、斋堂、大殿组成。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混凝土构架,重檐歇山顶。存有宋嘉祐年间石槽1口及明清碑刻各一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52、昆仑寨(东平镇冷水村西向1000米)

  俗称港头寨,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为抵御伪寇而建。寨依山而筑,占地约2250平方米,平面圆形,东南西北各设拱门。寨墙部分已塌,残高2.4米,厚0.8米。寨内有始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昆仑古庙”,祀关羽。

  53、联发香坊(达埔镇中国篾香城)

  永春篾香,是用上等芳香植物和中药材配制供人点燃的名贵香料,由唐宋移居泉州的阿拉伯人蒲氏家族后裔,于明末清初引进到永春达埔并发展起来。联发香业始创于1980年代,2001年成立联发香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卫生香。

  54、美山真宝殿(蓬壶镇美山村陈岩山)

  原名显应庙,始建于唐代,祀神农大帝。明代重建并改今名。1987年重修屋顶。殿占地约28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山门、大殿、两厢组成。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重檐歇山顶。附近有明嘉靖年间《篷壶胜概诗》、“心”、“大方广佛华严经”等摩崖石刻。

  55、蒲庆兰香室(永春县五里街西安路37号)

  永春篾香,是用上等芳香植物和中药材配制供人点燃的名贵香料,由唐宋移居泉州的阿拉伯人蒲氏家族后裔,于明末清初引入永春。1930年开设蒲庆兰香室,祖方秘制,蒲良宫、蒲海星、蒲星宇是永春篾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56、普济寺(蓬壶镇美山村西北向4000米处)

  又名普济禅院,朱熹、陈知柔、李九我、叶向高、詹仰庇等名士都曾来游。1939年弘一法师曾挂锡于此。寺始建于五代(907年—960),明代、民初及近年重建。占地约2000多平方米,由山门、天井、大雄宝殿、斋堂、放生池组成。

  57、万春寨(五里街镇仰贤社区)

  又名公孙寨,明嘉靖末年为抵御倭寇而建。占地约2500平米,平面呈圆形,周长约400米。寨墙多已坍塌。存东、西两拱门。寨内有关帝庙,共三进,其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穿斗式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58、兴隆香坊(达埔镇白沙口工业区)

  永春篾香,是用上等芳香植物和中药材配制供人点燃的名贵香料,由唐宋移居泉州的阿拉伯人蒲氏家族后裔,于明末清初引进到永春达埔并发展起来。永春县达埔兴隆制香厂始创于1993年,字号缘于1939年弘一法师与香坊的传说。

  59、永春白鹤拳德艺研究会(桃城镇德丰村)

  永春白鹤拳德艺研究会成立于2015年6月,现有训练场地100平方米,办公室、接待室、储藏室及其它用地40多平方米,训练器材配套,有会员55人,坚持开展以弘扬永春白鹤拳武术文化,推动全民健身运动为办会宗旨。

  60、永春白鹤拳鹏翔研究会(永春县桃城镇)

  永春白鹤拳鹏翔研究会于2012年5月成立,有训练场地200平方米,办公室、接待室、储藏室及其它用地60多平方米,有会员68人,训练器材配套,并积极组织本会拳师参加公益性武术表演,培训青少年白鹤拳学员近千人。

  61、乌髻岩(锦斗镇洪内村)

  又名灵应岩,始建于唐开元年间(68年--762),现为清代形制。建筑占地约3150平米,坐南朝北,砖石木混合结构。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悬山顶,燕尾脊。主祀乌髻观音,佛号显化大士,蜚声海内外。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62、永春雅聚香道馆(永春县湖滨路91-95号)

  中国传统香文化渊源久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永春雅聚香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从事永春篾香技艺及香文化传播,以原创、精湛的香道表演、香艺培训、深厚的香学底蕴,弘扬香道文化。

  63、云峰岩(东平镇太平村南向4000米)

  又名大山庵,始建于唐乾元年间(758-760),历代重修,现为清代风格,五开间两落双护厝,占地约500平米,坐东朝西,主体建筑包括山门、两厢、大殿、护厝,内有明太常寺卿李开藻题匾及清代重修碑刻一通。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64、云居寺(石鼓镇凤美村西北3000米)

  始建于唐大中年间(847-860),历代重修,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十六年(1837)重建,五开间两落建筑。内有道光十六年《重建云居寺记录》壁碑一通,清乾隆,同治的“万德祥云”、“法通宏远”木匾二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65、庄夏故居(湖洋镇玉柱村北向1000米)

  家庙是家族为祭祀祖先而修建的祠堂。庄氏家庙始建于宋代,闽南庄氏开基始祖庄森故居及宋少师庄夏府第,现建筑为清代形制,五开间两落。庄氏自五代至清登进士第96人,其中文武状元4人、榜眼2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德化县

  1、德化阿凡提陶瓷艺术研究所(德化小溪工业区)

  该研究所是专业从事陶瓷雕塑造型设计及新瓷种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机构,精深于中国白瓷雕的专业创作与生产,有窑变青花瓷、礼品瓷、佛像等,并以限量收藏的高规格追求,使品牌力量不断增强,作品销往国内外。

  2、德化县诚毅陶瓷艺术研究所(德化宝美工业区)

  该研究所是集生产、科研、销售为一体的文化创意研究所,以古典人物、佛教、花卉为主要设计内容,产品远销国内外。创作的作品《贵妃醉酒》、《八仙过海》被英国皇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辽宁省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院收藏。

  3、德化县瓷言坊陶瓷工艺公司(德化德新街凤翅7号)

  “瓷言坊”是以自主设计、生产为一体的专业手工白瓷制作工坊。作品设计理念源于中国文化及传统工艺元素,用现代设计技巧再行整合,生产过程以中国白瓷泥为主,经窑炉高温多次烧成。

  4、戴云艺瓷公司(德化鹏都17号)

  戴云艺瓷有限责任公司现有釉料工艺研究室,造型设计室,雕塑创作室,烧成工艺研究室和陶瓷文化研究室,他们对陶瓷工艺不断探索,为公司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5、南埕镇山歌队(南埕镇南镇村)

  南埕镇山歌队成立于1995年4月,经常性地组织当地山歌爱好者参加演唱培训,组织当地老百姓自编迎客山歌、漂流山歌和宣传建设平安乡镇、和谐社会的山歌等歌曲,山区农村山歌处处传唱。

  6、大卿宫(龙浔镇丁乾村)

  大卿宫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主奉保生大帝吴夲,是德化道教文化活动中心。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信众以“摆大龟”供奉仪式纪念保生大帝诞辰。大卿宫“摆大龟”已成为德化影响最广泛、最深远的传统文化之一。

  7、德化县老年大学南音学会(德化南门社区金秋园内)

  德化县老年大学于2010年1月成立南音学会,并成立有南音乐团,经常性开展宏扬、传承南音活动,组织参加县、市、省及澳门等南音演出和市、县举办的各项民俗活动,参加海峡两岸老弦友演唱会,开展南音艺术交流活动。

  8、德化县南音艺术家协会(浔中镇驾云亭龙浔书院内)

  德化县南音协会(其前身为南音研究会)于1983年成立,下属30支南音社团组织。自1981年至2011年间,先后组织参加泉州举办的历届国际南音大会唱,并与印尼、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台北等地南音社团进行艺术交流活动。

  9、德化鼎玉瓷艺术珍品公司(德化瓷都大道)

  该公司的“鼎瓷”尤其是高温红釉瓷--鼎玉红,配以民间漆线雕工艺,荟萃中国三大传统工艺的特色,代表着中国红釉瓷的最高水准。其高温建白系列、瓷花系列、日用系列等均属全手工捏塑,含有较高烧制技艺水平。

  10、德化飞天陶瓷艺术研究所(德化陶瓷科技园区内)

  飞天陶瓷是德化第一家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的艺术陶瓷企业,产品以瓷质细腻、色泽洁白、明亮清澈、敲声如磬而闻名海内外。主要产品有观音、弥勒佛、释迦摩尼、地藏王、香炉、花瓶、薄胎瓷巾侍女等传统瓷雕精品。

  11、鼎晟艺瓷瓷庄(浔中镇东头工业园区)

  “鼎晟艺瓷”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作品有瓷雕、瓷花、日用瓷等几大系列;种类齐全、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具有独特的艺术神韵。

  12、锦阳艺术陶瓷研究所(德化陶瓷科技园区内)

  该企业设计创作兼容诸多科学要求与原理,综合考虑其成型及器型,把多种美学融入其中,确立了独特造型与装饰的样式和风格。采用多种陶瓷艺术,借鉴多种技法精华,将瓷与画、刻与雕完美融会贯通。

  13、德化县宏友日用陶瓷厂(浔中镇西门翰林陶瓷城)

  福建省德化县宏友日用陶瓷厂以弘扬德化陶瓷传统工艺为宗旨,拥有“传统人物瓷雕”、“艺术陶瓷”、“日用陶瓷”等三个系列,有“陶言坊”“陈明智”两个陶瓷品牌,作品造型优美、精致,继承了德化陶瓷千年来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制瓷技法,独具特色。

  14、明龙陶瓷工艺厂(龙浔镇隆中小区党校内)

  该企业继承德化白瓷传统工艺,采用世界流行具有收藏价值的纯手工艺制作方法,其玉脂磁缘于瓷质效果整体似脂如玉,成为驰名中外的德化名瓷新品种,堪称形神兼备,美妙绝伦,工艺上乘的名瓷极品。

  15、德化县明玉陶瓷研究所(德化陶瓷科技园区瓷艺堂)

  德化县明玉陶瓷研究所收藏德化窑古瓷二千余件,以研究、指导、传承与弘扬、生产、销售为一体,其作品多次在评比中荣膺大奖,许多作品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及艺术界爱好者珍藏。

  16、福建省铭思艺文化公司(德化陶瓷街77-91号)

  该企业是瓷都德化一家融陶瓷设计、生产、展示、营销于一体的专业机构。建立旗舰店和形象店,打造的铭思艺陶瓷,种类繁多,选料考究,设计精巧,美观大方。以中国红(神州红)和中国白为特色。

  17、德化墨苑舞狮队(龙浔镇丁乾村墨苑)  

  据《德化县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以后,诗墩村的产宅等角落均设有学习舞狮的场所,清末,诗墩舞狮颇盛。墨苑舞狮队传承于诗墩舞狮,武艺高超,颇具特色。

  18、德化艺鹏陶瓷公司(德化城后工业区)

  该公司拥有先进的窑炉生产设备、独立的釉水开发中心,自主进出口权。产品远销美国、欧洲及韩国、日本。应国内高端市场需求,并开发以日用瓷、艺术瓷为核心的香道、茶道产品。形成了以上古名瓷为核心的研发、生产、销售团队。

  19、德化儒苑礼品公司(浔中镇诗墩开发区)

  德化儒苑礼品有限公司创立于2003年,是一家以陶瓷文化旅游为载体,融陶瓷文化旅游、陶瓷研发、陶瓷制造、陶瓷销售为一体的文化公司。

  20、三德陶瓷公司(德化城关瓷都大道)

  该公司是一家集展示千年瓷都陶瓷文化、陶瓷制作工艺和瓷雕艺术大师作品,以及三德陶瓷创新发展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是德化目前最大的陶瓷艺术展示中心。三德陶瓷进一步弘扬“中国白”艺术文明,为千年的“中国白”增添光彩。

  21、泉州顺美集团公司(德化东环路顺德工业园 )

  顺美集团是“中国出口名牌”企业,生产的陶瓷、树脂、石蜡等工艺品销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欧美知名的工艺品生产商和销售商。

  22、德化县万盛陶瓷公司(龙浔镇丁墘大洋开发区)

  该公司是一家集生产、科研、销售为一体的文化创意研究公司。主要传承古人名窑精华,结合德化传统烧制技艺,开创现代的名窑产品系列。

  23、泉州工艺美术学院大学生创业中心(德化县翰林府邸陶瓷城)

  泉州工艺美术学院大学生创业中心是一个面向市场的大型体验式展厅,全部由泉州工艺美术学院在校大学生参与运作与管理。主要业务有:手工陶艺体验(手拉坯体验、陶瓷素胚彩绘体验及手工泥塑体验)以及师生作品展示与销售。

  24、浔中中心小学南音队(浔中中心小学)

  浔中中心小学成立南音队,编印《南音》校本教材,鼓励南音教学进课堂,连续15次被授予泉州市“中小学南音教学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曾组队参加印尼、澳门等地的南音庆典活动。

  25、德化县艳阳陶瓷公司(盖德乡盖德工业区)

  德化县艳阳陶瓷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传统瓷雕、釉下五彩、陶瓷工艺等研究、生产和展示活动。产品力求最精湛的刻花工艺,展示白瓷特有的魅力,近年来所设计的多层镂雕技艺填补了德化多层镂雕的空白

  26、德化县三班瓷厂(三班镇后房街)

  三班瓷厂创建于1995年,专注于工艺陶瓷和日用陶瓷的自主研究、开发及生产,是一家极富创新型的企业。目前,致力于研发生产经营中高档陶瓷喷泉流水器,在多年的生产经验基础上不断创新,产品热销国内外。

  27、德化上古陶瓷公司(浔中镇诗墩工业区)

  上古陶瓷以德化白瓷特有的风格为基本立足点,学习兼收各类陶瓷生产工艺的优点,进一步发挥德化瓷器自身雅致、细腻、内敛的特点,以中华民族“清、正、和、雅”的审美文化为设计基调,以茶空间美学为产品主线,出品了一系列深受消费者好评的产品。

  28、德化县鑫明陶瓷公司(浔中镇城东开发区)

  福建省德化县鑫明陶瓷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产、科研、销售为一体的陶瓷文化创意研究公司。主要追承古人名窑精华,结合德化传统烧成技艺,开发特色产品,改进烧制技艺,创作出一批有代表性的工艺礼品瓷,产品远销国内外。

  29、德化县艺韵陶瓷公司(浔中镇凤凰山工业区)

  该企业由几位对陶瓷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有深入研究的爱好者共同创立,致力于研究陶瓷文化与中国古文化特点的完美结合,创造陶瓷艺术之美。让今人透过现代陶瓷,去诠释中国文化的精髓。

  30、德化友滨陶瓷研究所( 德化丁乾村委会 )

  该企业是一家以传统陶瓷雕塑为主的研究所。其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工艺美术作品评比金,银,铜奖,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产品远销东南亚、香港和国内外各大城市。

  31、月记窑陶瓷文化园(三班镇蔡径村)

  月记窑已经有近四百年历史,是德化古龙窑的活化石。月记窑借助底蕴深厚的德化陶瓷文化和原生态的自然人文景观,吸引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家及相关产业人士聚集古瓷都,进行陶艺创作和陶瓷文化交流活动。

  32、德化蕴窑陶瓷公司(德化鹏祥开发区)

  蕴窑陶瓷主要生产特色陶器,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在制作技术和艺术创造上进一步提高。蕴窑陶器独具匠心纯手工制作,充分展现了陶土的韧性以及古朴、自然、大气的特质。

  33、德化县一壶瓷业公司(德化县浔中镇西门翰林陶瓷城)

  福建省德化县一壶瓷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白瓷产品精选上乘高岭瓷土,做工精细,经高温烧成后瓷质细腻、如脂如玉;红瓷产品釉色鲜红,艳而不媚,胎体纯洁,红似太阳足显尊贵,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

  34、德化县中国白陶瓷公司(德化瓷都大道中国白艺术宫)

  德化县中国白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培训交流、观赏交易、特色旅游、文化传播为一体的陶瓷企业,拥有颇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的“中国白”、“中国红”艺术瓷。被誉为工艺界“精品产业化的领军品牌”。

  35、德化县祖龙宫(德化东环路)

  祖龙宫是全国100处国家重点大遗址保护专项单位。千百年来,每当瓷窑要点火烧成之时,窑工都要先奉祀窑坊公。窑坊公俗名林炳,他创造的大瓷窑提高了烧成温度,在陶瓷史上是划时代的伟大创举。后人感念于他的功德将其塑像并建祖龙宫奉祀。

  36、德化县卓越陶瓷公司(德化宝美工业区卓越园)

  卓越企业坚持走高品质高要求路线,多次受到省、市、县政府的表彰,多次赞助国家体育和各种公益事业。公司博物馆式、旅游性的大展厅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增强企业的实力。

  37、飞越工贸发展公司(龙浔镇宝美开发区)

  飞越公司研发的多弧离子镀钛工艺高档茶具应用各种图案点辍其中,给产品显得格外典雅、高贵、华丽,提高了原品的几倍附加值,使用该产品是身份的提升,尊贵的体现。

  38、逸然轩陶瓷艺术研究所(德化县科技园)

  福建省德化逸然轩陶瓷艺术研究所是一家集陶瓷文化研究、陶瓷艺术造型研发和创作为一体的陶瓷艺术研究所,作品以传统文化为创作题材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和审美,《天籁之音》被韩国江原大学永久性收藏。

  39、德化县吉星陶瓷公司(浔中镇西门翰林陶瓷城)

  福建省德化县吉星陶瓷有限公司研究所结合了传统与现代陶瓷技艺,从事纯手工制作,力求最精湛的镂雕及刻花工艺,展示象牙白瓷特有的魅力,近年来所设计的多层镂雕技艺填补了德化多层镂雕的空白。

  40、德化县成艺陶瓷公司(龙浔镇鹏祥工业区)

  公司产品采用优质瓷土,经精雕细琢、高温煅烧而成。脱胎于传统艺术,又超越传统精神,与现代生活合拍,其产品在简单中不乏时尚与高贵,在质朴里映现精致与和谐。同时注重新产品开发与研究,注重与市场紧密相连,深受国内外客户的青睐。

  41、德化县宝源陶瓷研究所(龙浔镇宝美开发区)

  德化瓷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宝源陶瓷研究所为清末德化“宝源”瓷庄许氏雕塑第六代传人许成全、郑燕婷于1990年创办,从事创作、生产、销售德化捏塑瓷花、传统人物观音、弥勒、古代仕女瓷雕等艺术陶瓷。

  42、德化大卿南音社(龙浔镇丁乾村丁乾宫内)

  南音,别称泉州弦管,是我国古老乐种之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南音植根民间,南音社团活跃。大卿南音社成立于1999年,有活动场所145平米,每逢周六晚上举办南音演唱、演奏活动,促进南音艺术普及提高。

  43、德化上涌龙虎旗队(上涌镇云路村)

  龙虎旗是上涌独特文化习俗,源于北宋,逢正月、元宵、十月初一,每户一面户旗,旧时有功名者按文武职位分持龙虎图案彩旗打头阵,其后跟着多种民间文艺表演队伍,在乡间行进。现在以新标准确定龙虎旗数,激励成才。

  44、德化县龙浔德馨南音社(龙浔镇德新社区老人活动中心)

  南音,别称泉州弦管,是我国古老乐种之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南音植根民间,南音社团活跃。德馨南音社成立于2005年,活动场所140平米,每周三、周日晚举办南音演唱、演奏活动,促进南音艺术普及提高。

  45、德化木窑名瓷研究所(浔中镇西门陶瓷城)

  木窑名瓷研究所是集生产、科研、销售为一体的文化创意研究所,是专业从事陶瓷雕塑造型设计及新瓷种开发的综合机构,主要以古典人物、佛教、花卉为设计内容,产品有礼品瓷、工艺瓷、收藏瓷等,其作品销往国内外,深受海内外收藏家的青睐。

  46、德化供电公司光明南音社(城关变电所)

  南音,别称泉州弦管,是我国古老乐种之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南音植根民间,南音社团活跃。光明南音社成立于2005年,有场地160平米, 每周二、四、六晚举办南音演唱、演奏活动,促进南音艺术普及提高。

  47、德化古德陶瓷公司(龙浔镇宝美工业区内)

  德化瓷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司创建于2002年,专业生产手绘青花色釉等款式茶罐和茶文化陶瓷配套产品,吸收中国绘画表现方法, 用墨线起稿填色和洗染、烧成等工艺步骤,制品精细秀美、俊雅持重。

  48、德化县金芳华南音社(龙浔镇宝美村)

  南音,别称泉州弦管,是我国古老乐种之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南音植根民间,南音社团活跃。金芳华南音社成立于1997年,有场地160平米,每周二和周日晚举办南音演唱、演奏活动,促进南音艺术普及提高。

  49、德化县宏益陶瓷艺术研究所(德化县科技园)

  福建省德化宏益陶瓷雕塑研究所,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柯宏荣、陈桂玉创办于1993年,瓷雕作品在继承传统八字技法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抽象表现手法,创作题材广泛,作品构思新颖,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精雕细刻,形神兼备,不乏上乘之作。

  50、德化县金燕陶瓷公司(德化民营科技园内)

  德化瓷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司创建于2006年,设计理念源于中国文化及传统工艺元素,生产过程以中国白瓷泥为主,经窑炉高温多次烧成,其“瓷奔马”系列和“十二生肖”融艺术与实用于一体,独具特色。

  51、德化县金珠白瓷陶瓷公司(龙浔镇南环路)

  德化瓷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司前身为成立于1992年的金珠陶瓷研究所,1998年注册为有限公司,以中国白优质瓷泥为材质,研发生产“珠白”系列日用陶瓷、工艺陶瓷,尽显德化白瓷白洁细腻、温润如玉品质。

  52、德化御瓷村(德化民营科技园内)

  德化瓷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司创建于2005年,前身是龙泉青瓷德化御青瓷研究所,高新技术企业,生产汝窑、哥窑、弟窑、色釉茶具,及各种茶叶罐、传统工艺和精品高档礼品瓷等,茶具独特风雅,幽韵沉古。

  53、德化龙溪郎君社(龙浔镇德新社区)

  南音,别称泉州弦管,是我国古老乐种之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南音植根民间,南音社团活跃。龙溪郎君社成立于1994年,有场地130平米, 每周三和周日晚举办南音演唱、演奏活动,促进南音艺术普及提高。

  54、德化县泥中宝陶瓷公司(龙浔宝美开发区内)

  德化瓷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司创建于2005年,手工捏塑瓷花,是中国瓷坛一绝。极具特色的瓷花,花插,花篮,有“薄如纸,透如镜,声如磐,白如玉”美誉,形象生动,色彩真实, 雍容华贵、舒展自如。

  55、德化云溪纸狮队(杨梅乡上云村和云溪村)

  德化杨梅纸狮是集剪、折、糊、穿、接、绑等为一体的纸物结合造型艺术。杨梅乡上云村和云溪村舞纸狮活动,源于唐睿宗景云年间,兴于明末清初,传承至今,是一项独具韵律特色民俗活动,以示庆丰收,保平安,驱邪正气。

  56、德化县鹏都南音社(龙浔镇龙鹏社区鹏都老人活动中心)

  南音,别称泉州弦管,是我国古老乐种之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南音植根民间,南音社团活跃。鹏都南音社成立于2010年,有场地145平米, 每周一和周五晚举办南音演唱、演奏活动,促进南音艺术普及提高。

  57、德化县世科南音社(浔中镇世科村郭成卿楼)

  南音,别称泉州弦管,是我国古老乐种之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南音植根民间,南音社团活跃。世科南音社成立于1998年,场地150平米, 每周三晚上周五下午举办南音演唱、演奏活动,促进南音艺术普及提高。

  58、德化塔雁社区艺苑(龙浔镇塔雁社区)

  社区广场文化是城市文化底蕴的直接体现。塔雁社区艺苑建于2013年,是德化县老年大学所属广场演出场所,广场两侧搭建两个舞台,专门提供给南音爱好者演出,是展示千年古乐南音的平台,也是市民休闲去处,山城一道风景。

  59、德化艺菀南音社(南门社区老人活动中心)

  南音,别称泉州弦管,是我国古老乐种之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南音植根民间,南音社团活跃。艺菀南音社成立于1999年,场地130平米, 每周二晚上周五上午举办南音演唱、演奏活动,促进南音艺术普及提高。

  60、德化县三羊陶瓷艺术研究所(德化县科技园内)

  福建省德化县三羊陶瓷研究所系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杨剑民父子创办的民营科技企业,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致力于高级成套瓷及精品艺术陈设瓷的设计、创作、研制,具有相当的生产能力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在陶瓷界中赢得业内人士的广泛赞誉。

  61、德化忠义南音社(龙浔兴南社区统军庙内)

  南音,别称泉州弦管,是我国古老乐种之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南音植根民间,南音社团活跃。忠义南音社成立于2002年,场地120平米, 每周一、周三晚上举办南音演唱、演奏活动,促进南音艺术普及提高。

  62、德化晟艺陶瓷研究所(德化民营科技园内)

  德化瓷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研究所建于2003年,是中国白艺术瓷雕、中国红艺术瓷雕、漆线雕等产品专业生产加工企业,致力于发扬德化传统瓷雕技艺,融入现代造型艺术元素,追求传统与现代完美统一。

  63、德化郑家瓷坊(龙浔宝美开发区内)

  德化瓷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郑家瓷坊——三峰陶瓷有限公司始创于1992年,集研发、生产、贸易于一体。另创建全资关联企业恒峰陶瓷有限公司和东华陶瓷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经营高中档茶具、餐具、工艺陶瓷。

  64、德化县高甲戏剧团(县文化馆)

  高甲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县高甲戏剧团成立于1956年,近年来,剧团整理、创作、改编、移植《狸猫换太子》、《李适复国》、《四郎探母》、《婆媳情》、《舍子执法》等30多个保留剧目,每年演出200场以上。

  65、德化水口淳湖元宵节习俗村(水口淳湖村)

  山村位于泉州、三明、福州交界处,有“鸡鸣三市”之说。元宵活动始于明嘉靖年间,独具民俗特色。其中“坐钉轿”项目,轿上布满锋利钉子,一人端坐轿上舞剑、翘腿,无畏一路颠簸,领群众队伍环村绕行,令人叹为神奇。

  66、德化县南音乐团(县影剧院二楼)

  南音,别称泉州弦管,是我国古老乐种之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南音人才辈出,县南音乐团成立于2011年,演职人员50多名,长期开展公益性活动,每周三、周五晚上举办南音演唱、演奏活动,传承和弘扬南音艺术。

  67、德化自然艺瓷坊(龙浔镇陶瓷街)   

  德化瓷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然艺瓷”品牌创立于2006年,自然艺瓷坊成立于2009年,将瓷花和雕塑相结合,作品材质好,造型美,意境高,风格自然、清新、雅致,神韵灵动,尤其擅长瓷花捏塑创作。

  68、德化县坤恒工艺品公司(浔中镇凤凰山)

  坤恒工艺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色釉日用工艺陶瓷的生产,采用先进的烧成窑炉等设备,引进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发生产美观高雅的花釉、色釉系列产品。产品质量持续稳定提高,是德化节能减排示范企业,产品销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69、福建省德化陶瓷博物馆(浔中镇唐寨山森林公园)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是福建省第一家资料齐全的陶瓷专业馆,是德化县弘扬陶瓷文化、展现精湛的陶瓷工艺和悠久的陶瓷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展馆有古今瓷器2867件,自建成对外开放以来,接待了大批国内外专家学者、各界人士,与30多个国家的博物馆保持联系。

  70、德化悟瓷坊艺术研究所(龙浔镇宝美村后井)

  德化瓷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研究所于2010年成立,从事结晶釉开发生产销售,独家研制多彩结晶釉陶瓷珍品,有一品红晶、帝黄至尊、黑钻经典、翡翠御晶等系列,悟瓷坊结晶釉,釉艺华丽多彩,物稀而高贵。

  十二、泉州台商投资区

  1、洛阳桥(洛阳镇万安村与洛江区交界)

  洛阳桥建于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3-1059年),是我国最早的海港石桥,其“筏型基础”、“悬机浮运”、“养蛎固基”三大造桥技术享誉中外,桥中摩崖石刻碑文、亭塔建筑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丰富的民间故事传遍海内外。

  2、洛阳吴氏宗祠(洛阳中街)

  吴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由山厅、两廊和祀厅组成,祠前有埕,加筑围墙照墙,祀厅面阔进深各三间,基本保持明代风貌。祀厅内尚存明、清、民国年间木质牌匾七方,有研究谱碟文化价值。

  3、洛阳义波祠(洛阳下街尼庵巷内)

  义波祠建于北宋嘉佑4年(1059),祠建桥时主持膳厨,用跛足代薪的义波和尚之真身,故又称“真身庵”,祠旁有文昌祠、姑妈宫,祠内小院有石砌六角形古井,照墙上有楷书横刻“真身庵”石匾,祠内石柱均有藏头对联。

  4、留公陂(洛阳镇陈坝村与洛江区双阳街道坝南村之间)

  留公陂系古水利工程,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右史留元刚倡筑,明嘉靖十二年(1533)泉州太守屠悼重修,现堤长150米,高3米,闸门15孔,流水灌溉田地3000多亩,既恩泽百姓,又是泉州重要的人文景观。

  5、洛阳玉岭古寺(洛阳镇梅岭村秀峰岩山下)

  洛阳玉岭古寺始建于唐朝初期,原名玉岭莲花庵。据传宋丞相韩琦母子团聚于此庵,韩公题字并于1021年扩庵为寺赐名玉岭古寺。历代名人雅士朱熹、张瑞图、林则徐等均有题词,秀峰岩山有摩崖石刻16方。

  6、洛阳云盖寺(洛阳镇堂头村安峰山)

  洛阳云盖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41年),南宋丞相梁克家曾避难并题联于此寺。寺几经倒塌重修,现占地30多亩,规格宏大,景色秀丽。大悲殿中的玉卧佛为省内最大的一尊玉石卧佛;圆通殿中的千手千眼观音铜塑,为闽南第一。

  7、洛阳庄应祯祠(洛阳镇下曾村)

  庄应祯祠建祠于明嘉靖后期(约公元1580年)。庄应祯官至广东右布政,为官清廉,执法尤严,著作有《芝园摘稿》等,祠堂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颇具闽南风格,祀厅挂有“一门四进士,三世两潘台”等对联。

  8、洛阳古井禅寺(洛阳顶街)

  洛阳古井禅寺始建于北宋嘉佑4年(公元1059),系建桥民工在观音菩萨化身施药茶处建立之庙宇。重修后该寺为两层骑楼式建筑,别具闽南风格,西墙上有竖刻正书“南无大方广佛”为宋朝所雕,寺门石柱均有石刻藏头“古井”的对联。

  9、洛阳留斋寺(洛阳镇万安村北洋坑山下)

  洛阳留斋寺据传唐朝时一尼姑在此结茅静修普渡众生而成正果,为纪念尼师之大德,故取名“留斋”,前清进士庄俊元曾为该寺题匾“佛室”二字。现重修后占地约一亩,寺院建筑颇具闽南之特色。

  10、洛阳昭惠庙(洛阳镇万安村桥头)

  洛阳昭惠庙始建于唐朝,北宋皇佑五年(1053)蔡襄郡守主持建桥,迎九日山海神祀于此,南宋时神封“福佑帝君”,庙赐额“昭惠”,庙匾为清光绪状元吴鲁所题,庙内外有石刻碑文9方,并有较多民间传说,对“海丝”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11、吴文季故居(洛阳下街和合巷17号)

  吴文季(1918-1966),著名歌唱家和作曲家,中国第一情歌《康定情歌》的采集和改编者。其故居约20多平方米,土石墙木架屋顶,吴文季生前使用的挎包、水壶、皮箱、木屐、床铺以及劳动工具均按原样陈列。

  12、洛阳张氏大夫第(洛阳下街江边)

  洛阳张氏大夫第系清中宪大夫张斐斋(字步璋)于道光二年(1822)所建,面积约400平方米,由门厅、两厢和大门组成,前有石埕,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抬梁结构,硬山屋顶,石雕柱础,工艺细致,典型的闽南古民居,大厅悬挂“文魁”等牌匾。

  13、洛阳坝江何氏宗祠(洛阳镇陈坝村)

  坝江何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现重修后宽40米,深120米,分上下两层平房,三开张,内有明代砖、木精雕,祠堂内有多副楹联,文句甚佳,该祠列为泉州名祠。

  14、洛阳汪氏大宗祠(洛阳镇象浦村)

  汪氏大宗祠该祠始建于明,清朝、民国以及20世纪八十年代均有重修。现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上下厅,悬山式小开架,三开间,混合结构,红砖红瓦,尊奉立信公始祖。祠内有石雕“忠孝廉节”、“精忠尽节”等碑刻,该祠为惠邑四大明祠之一。

  15、洛阳明贞寺(洛阳镇上田村头南面)

  洛阳明贞寺前身是十九都上田铺水尾宫,清光绪年代静观姑发动信众扩建为寺。1942年静观姑安祥圆寂,肉身不腐被塑造金身,如坐莲观音,“文革”遭毁。1992年重修,庄严梵刹,俨然矗立,晨钟暮鼓,有情众生。

  16、洛阳玄武宫(洛阳镇白沙二村)

  洛阳玄武宫据传明朝已有小宫,民国28年(1939)扩建,2002年按照闽南古建筑风格重修,现建筑面积约180平方米,供奉玄天上帝,两扇大门有红木浮雕的门神,工艺精致。门前埕120平方米,埕边有颗百年的大榕树。

  17、洛阳观音禅寺(洛阳街北观音山)

  洛阳观音禅寺始建于唐朝贞观15年,现重修后占地20多亩,整体建筑宏伟壮观,景色秀丽,佛像巍峨,雕刻精细,巧夺天工,正门额“圆通宝殿”为新加坡佛教总会会长妙灯大师所题。该寺是旅游朝圣的亮丽景点。

  18、接官亭(百崎回族乡白奇村阿浓酒店边)

  接官亭原名桥尾亭,是一座纯花岗岩结构的古老四角凉亭。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由16根方形石柱架成,顶为石构四角攒尖式,当初为接待郑和所建,现内存有清乾隆36年、光绪20年重修碑记各一方。

  19、郭氏家庙(百崎回族乡白奇村)

  郭氏家庙始建于明宣德年间,后多次重修,现存为清代建筑,系“九乡郭”回族祖祠。由庙门、两廊和祀厅组成,正厅上方挂有“宣慰府”的匾额,祀厅硬山屋顶,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

  20、龙溪庙(东园镇东园村)

  龙溪庙始建于明代成化二年(公元一四六六年)。庙内尚存明代莲花柱礎一对,动物浮雕两幅。供祀关圣夫子和朱、邢、李三位王爷。香火鼎盛,久远不衰。

  21、民国厦门(泉州)海关秀涂分关(卡)旧址(秀涂村三落埕西侧)

  旧址属清末民初建筑物,建筑面积151.2平方米。一二层建筑物为石木结构,三层为砖石混合结构,现为民居。它具有260多年的海关史,有助于深入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和泉州海关史。

  22、坑内外石塔(东园镇长新村坑内外村口)

  坑内外石塔两座相距约300米。塔为两层实心阁楼式,通高5.76米,塔顶四角置蕉叶形插角,塔刹望柱式。周边现存有“哭师石”、“六人井”、“ 瓠靴潭”、“和尚田”以及古槐花二株和大片古榕树木等遗迹。

  23、南侨南音协会(东园镇东园村)

  南侨南音协会成立于1990年,以培养南音接班人为宗旨,以中、小学校为阵地开展培训活动,曾与菲律宾、香港及鲤城、晋江、安海等海内外南音社团有南音艺术交流。

  24、洛阳瑶台(洛阳镇上浦村吉贝自然村北小山坡上)

  洛阳瑶台为石构八角形,周长27米,通高7米,塔分二层,有八角塔檐,葫芦塔刹,系南宋咸淳至德佑年间(1205-1275)高僧、造桥慈善家释道询建灵应寺的附属建筑,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25、望远楼(东园镇秀涂村门兜自然村)

  望远楼为方形六层混凝土石结构,建筑面积111.7平方米。建于清末民初,系瞭望泉州湾小坠岛海域船只进出港口动态的高楼,对研究和考证泉州海外交通史有历史和现实价值。

  26、陈金城故居(洛阳镇梅岭村)

  陈金城故居占地1600多平方米,三大落五开间,前有砖埕,边有“勉斋学馆”。故居内有陈金城中举之牌匾及残存碑柱石刻,有陈伯达一生著作目录及部分照片、墨迹。

  27、秀津小学碑刻(东园镇秀涂村原惠秀公路北侧)

  秀津小学系原上海市侨联会主席庄仪生1947年独资创建,1950年更名为秀江小学。尚保留1948年林森题“秀津学校”木刻匾额,孙科题“石利纪念堂”、“优良办公室”、“勤母图书馆”石刻匾额三方,1921年秀涂水警署员汪立楷“去思碑”碑刻一块。

  28、英驻秀涂港商务领事馆旧址(东园镇秀涂村后墩西侧)

  英驻秀涂港商务领事馆设于1912-1949年,为清末民初中西合璧风格四层砖石木混合结构,占地113平方米,总高14米,屋顶观景亭高5米。该馆旧址对泉州海外交通史有着研究价值。

  29、秀江报关行遗址(东园镇秀涂村三落埕南侧)

  秀江报关行旧址建筑为石木砖大厝房与两层楼房结合体,报关行于三十年代解放初期,保存大量秀涂港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建筑于1996年8月遭台风摧毁,出土铁炮6门。

  30、台商区雕艺展览馆(张坂镇上塘雕艺街)

  台商区雕艺展览馆面积3348平方米,分为三层。一层为大师馆,展出了2位国家级、6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力作。二层为精品馆,展出了台商区雕艺产业参加历届展会的获奖作品。第三层为综合馆,展出的是台商区规模以上雕艺企业的主要佳作与产品。

  31、三辉木雕木偶艺坊(张坂镇苏坑村)

  泉州木偶头雕刻是泉州木偶艺术的角色头部造型,是演出道具,更是雕刻艺术、刺绣艺术、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三辉木雕木偶工艺厂系泉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其创作的三头六臂、四头八臂的偶头,具有很高文化艺术价值。

  32、黄氏家庙(张坂镇后边村)

  家庙是家族为祭祀祖先而修建的祠堂。后边黄氏家庙始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现建筑为第三度重建。黄氏家族唐初由泉州分居于斯,五代闽王王审知王妃黄厥出身此地。家族人物鼎盛,“唐朝赐爵联三世;宋代登科五百人”。

  33、张坂缘艺轩漆线工艺品店(张坂镇上塘村)

  泉州漆线雕是闽南地区传统工艺,中国漆艺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做工精细雅致,风格古朴庄重,堪称中国一绝。缘艺轩专业从事漆线雕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以其独特风格步入大雅之壁,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34、泉福艺术馆(洛阳镇杏田村324国道边)

  泉州木雕是我国四大木雕之一,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福艺术馆为九龙工艺美术有限公司拓展项目,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泉州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黄泉福创办,为全国雕艺行业龙头企业。钓鱼台国宾馆特设泉福艺苑。

  35、洛阳凤山寺(洛阳镇洛安村凤窝山腰)

  寺依山而建,大雄宝殿300多平米,供奉“三保佛”祖像,殿前巨石雕刻“凤山寺”三个大字,西侧巨石林立,呈屏风状,有一观音石像,东侧偏房200多平米,右前面有占地近500平米功德堂和一座6米高舍利子塔,建筑样式奇巧。

  36、刘碧兰影雕工作室(洛阳镇万安路787号)

  刘碧兰影雕技艺源于清康熙、乾隆年间李周独创的“针黑白”工艺,凸显南派石雕婉约精细艺术特征,为“中华一绝”。刘碧兰获中国首届石雕艺术家,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全国技术能手等殊荣,被誉为“中国第一女影雕师”。

  37、洛阳屿头南音社(洛阳镇屿头村文体活动中心)

  南音,别称泉州弦管,是我国古老乐种之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清咸丰年间(1850—1861),杨桂子开馆授徒,哲嗣杨妈法继办南馆,1950年代初组建南音社,郑雪珠任社长,现社长杨锦义之女杨翠娥是国家级南音非遗传承人。

  38、洛阳庆达工艺展示中心(洛阳镇三角牌万安路890号)

  惠安石雕为南派石雕的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庆达石雕工艺公司成立于1989年,创办人杨庆聪是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师。展示中心面积220多平米,陈列600多件石雕、玉雕、木雕精品,琳琅满目 。

  39、洛阳新概念艺术雕刻公司奕群艺术馆(洛阳镇北工业区堂头村口)

  惠安石雕为南派石雕的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概念艺术雕刻公司成立于2000年,创办人陈奕群是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大师、惠安石雕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产品陈列馆七层楼,面积达4500多平方米。

  40、洛阳镇综合文化站(洛阳镇洛阳街中段)

  文化站始建于1952年,现面积1430平米,设一厅十室。文化站围绕名桥古镇这一主题开展南音演唱、诗词吟诵、书法摄影、闽南童谣,歌诀舞蹈等培训和表演活动,是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洛阳桥传说故事》保护单位。

  41、洛阳许氏宗祠(洛阳镇洛阳街中段北侧)

  宗祠是闽南宗族文化和建筑文化重要载体。洛阳许氏宗祠始建于明代,面阔8.35米,进深39.15米,占地326.9平米,分前落先祖牌位纪念堂,后落祖公神佛殿及殿后小花园。祠内西墙壁嵌有一块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皇封石碑。

  42、洛阳王氏宗祠(洛阳镇洛阳街153号)

  宗祠是闽南宗族文化和建筑文化重要载体。王氏宗祠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77),坐南朝北,谓“聚本水看回龙”穴,面积近200平米,奉祀开闽王三公塑像及建祠完工禄惠公神位,后代子孙神牌均不入祠,为闽南宗祠之独有特色。

  43、孙文勇艺术馆(张坂镇玉塘村380号)

  泉州木雕是我国四大木雕之一,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孙文勇出生于雕刻世家,父孙顶奎为著名木雕艺人,后师从卢思立大师,其木雕作品屡屡获奖,系中国木雕艺术家、省工艺美术大师、泉州市级惠安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44、獭窟浮山寺(张坂镇浮山村)

  又名后堂,唐光启三年(887)杭州灵隐寺高僧慧远禅师创建。据称先有浮山寺尔后有今之浮山村,村依寺名,寺由山门,两廊和主殿组成,东有文昌祠,因历史悠久、儒释同尊而享誉泉南。存有始建时花岗岩浮雕,工艺精湛。

  45、獭窟妈祖宫(张坂镇浮山村)

  又名西宫,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历有增建重修。1645年郑成功部署总兵官佐都督薛进思捐资重修。清末民初台湾彰化鹿港天后宫往泉州天后宫谒祖,曾停宿獭窟妈祖宫,有“鹿港妈祖过獭窟”佳话。1990年代以来数度重修。

  46、博贤阁漆线雕艺坊(张坂镇前福村)

  泉州漆线雕是闽南地区传统工艺,中国漆艺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做工精细雅致,风格古朴庄重,堪称中国一绝.博贤阁漆线雕以精细的漆线经特殊制作方法创作而成大量作品,完整地保留了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特色 。

  47、西峰后宫(张坂镇浮山村)

  历史上民间信仰王爷崇拜在闽台两地盛行。西峰后宫始建明代,祀陈、韦、温、金、骆、苏六位王爷,横匾横书“獭水英灵”四字。曾分炉惠安多处,在台湾有10多处。1990年代以来,台湾信众曾多次前来祖庙参拜。

  48、孙经世故居(张坂镇玉田村)

  孙经世(1783-1822),字济侯,号惕斋,清代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和音韵学家,道光十二年(1832)优贡第一名,入国子监。其传略入编《清史稿》,著作收入《续修四库全书》。故居悬挂“优元”、“文魁”、“贰尹”匾额,彰显本人及其子、其孙科第职衔。

  49、灵源寺(张坂镇玉园村)

  寺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20平米。由山门、天井、两廊和主殿组成。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仿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存古代摩崖石刻2处,近代立碑刻25方,由海内外名士、高僧赐墨镌刻。

  50、孙氏家庙(张坂镇玉塘村)

  家庙是家族为祭祀祖先而修建的祠堂。玉塘孙氏家庙始建于明正统六年(1441),坐北朝南,建筑面积300平米,保留明代规制,供奉宋进士、礼部左侍郎、埔塘开基始祖孙嘉安等先贤牌位,祠外存旗杆20副,昭示宗族人文昌盛。

  51、庄氏家庙(张坂镇群贤村)

  家庙是家族为祭祀祖先而修建的祠堂。社内庄氏家庙始建于明代,建筑面积301平米,占地面积442平米,皇宫式屋盖,以精细建筑艺术蜚声遐尔。大门楹联“一门四进士;三世两潘台”。昭显了该族人才辈出,簪缨继世。

  52、苏氏大宗祠(张坂镇苏坑村)

  宗祠是闽南宗族文化和建筑文化重要载体。苏氏大宗祠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以建筑风貌豪迈称雄。1928年办学校,1930年是惠安暴动重要聚集地,抗日战争成立巡回宣传队,解放战争成立地下党总支,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3、惠安将军希望小学书画碑廊(张坂镇玉霞村)

  福建省第一所将军希望小学,创建于2007年底,由乡贤陈保定将军邀请迟浩田上将和曹刚川上将分别题写校名与校训。三百多名将军,挥毫泼墨,创作三百多幅佳作,赠予学校,并镌刻在书画碑廊,对师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54、苏鸿树故居(张坂镇苏坑村)

  苏鸿树(1902—1969),毕业于台湾医学院,一生行医。1928年因抗日被日本殖民当局拘捕遣送厦门。先后在厦门、石狮办医院并作为中共地下党联络点。抗战期间回乡居住,组织抗日巡回队,创办青山学校。故居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5、白清寺(张坂镇后曾村)

  白清寺系原惠东三大名寺之一,由怡山亭、大雄宝殿、功德厅、僧舍等组成,依山脉迤逦错落有致。大雄宝殿奉祀三世尊佛,怡山亭奉祀观音菩萨,是佛门胜地。新翻建大雄宝殿,高僧撰写联文,名家挥毫,增添文化内涵。

  56、黄长水故居(张坂镇霞美村)

  黄长水(1904-1980),上海暨南大学毕业,旅菲华侨,曾加入“菲律宾抗日反奸大同盟”,以药物药械支持解放战争。建国后历任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广州市副市长、全国侨联副主席、中侨委副主任等职。故居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7、苏坑灵安宫(张坂镇苏坑村)

  宫始建于明代中期,奉祀青山祖庙灵安尊王副驾。灵安尊王即青山王张悃,是五代时期闽将。宫周边有宋代利济桥、元代龙泉井、明代石塔、清代大宗祠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代英烈与文物名胜历史文化内涵相得益彰。

  58、孙晓东木雕工艺厂(张坂镇玉塘村)

  张坂是雕艺之乡。孙晓东师从民间木雕艺术大师孙顶奎学习木雕技艺,现为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泉州市技术能手,作品以木雕为主,在传统技法上同时吸收雕塑和石雕等技法长处,自成一体,独具风格。

  59、福胜寺(张坂镇后边村西部)

  寺系唐文德元年(888)银青大夫黄讷裕看护祖坟的墓道院,及后改称锦田大福胜院。大门联文“福田常赖佛心广;胜地曾经帝趾游”。下联典故为:龙启二年(934),五代闽国闽惠宗王延钧来后边母后家庙,曾幸游福胜寺。

  60、下洋凤阳宫(张坂镇玉霞村)

  原名“霞阳宫”,建于明永乐八年(1410),奉祀海神妈祖,俗称“三妈”。因炉分湄洲,故其庙门朝北,表示其北望朝宗。然每当寒冬腊月,朔风怒吼,庙门大开,而殿前红烧高烧辉煌,从不被朔风吹熄,成为一大景物奇观。

  61、门头芦山苏氏祖祠(张坂镇玉霞村)

  宗祠是是闽南宗族文化和建筑文化重要载体。门头芦山苏氏祖祠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1949年为青山武工队门头小分队据点。近年重修,陕西省政协副主席苏明题门额,三位将军及多名书法家赐墨镌石柱匾额。

  62、曾氏家庙(张坂镇崇山村)

  家庙是家族为祭祀祖先而修建的祠堂。曾氏家庙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祠内悬挂“兄弟进士”、“文魁”、“武魁”、“优元”、“节孝”匾额,山后有“活水源头”、“相府裔居”、“绣衣居”等摩崖石刻文物多处。

  63、稜严寺(张坂镇上仑村)

  《楞严经》是一部对中国佛教之禅、净、律、密、教都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大乘经典。寺以《楞严经》佛经命名,以大三开歇山式耸立,古朴大方,三面田园阡陌,东旁清溪涌波,东北修竹长青,寺内四时梵音,是礼佛圣地。

  64、后岩寺(张坂镇玉埕村)

  又称清水岩、碧泉寺,始建于元至正七年(1347)。众山环峙,古木参天,峰回路转,山清水秀。明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曾承芳、明万十七年进士曾伟芳,明万历二十三年进士骆台晋曾在此旁读书,周边有多处明代摩崖石刻。

  65、洛阳刘厝慈保宫(洛阳镇白沙一村刘厝)

  原名下妈宫,始建于明末,现有面积约200多平方米,宫内左侧有一块2米多高,宽约80多厘米的明宗祯十四年(1641)石碑,碑文小字模糊,正面大字“泉郡节推支候功德刻石”,背面“白沙诸家海记”,清晰可认,有较高文物价值。

  66、洛阳埭厝国姓尊王宫(洛阳镇后亭村埭厝自然村)

  始建于明末,敬奉郑成功座象,国姓爷神诞仪式独特。相传郑成功抗清曾派军驻泉州湾,留有走马埭之地名,存有国姓井、将军潭、军墓地等与郑成功有关史迹,其中石马糟石质样式,与南安石井文物相同,同属石井鳖峰石。

  67、洛阳庵边蟾沙寺(洛阳镇西吟头庵边村大埭埔)

  寺初名真阳庵,泉州名人释道询始建于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宋端宗(1276年)勒赐道询为“灵应大师”,改名“灵应寺”,俗称“白沙寺”。 寺内尚存有宋朝一只石狮以及历代僧人所用的器皿、碗、碎盘等,具有较高文物价值。

  68、耕雅斋(张坂镇上塘雕艺街)

  张坂木雕为闽南传统建筑“皇宫起”起源地,雕艺之乡,自唐宋以来,己有数百年历史。耕雅斋继承闽南传统木雕艺术,创始人黄建强近三十年潜心于木雕、根雕研究,并把书法、绘画技法融合于雕艺之中,形成独特艺术风格。

  69、洛阳割岭孝节坊(洛阳镇群山村割岭自然村)

  孝悌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旌表惠安县儒士饶孟德妻林氏坊”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牌坊正上方有一块圣旨碑,刻有两条金龙和金黄色“孝节”二字,传为清乾隆帝亲笔所题,是闽南如今屈指可数保存完好的石牌坊。

  70、洛阳三陈祖厝(洛阳镇洛阳顶街)

  祖厝是闽南家族文化的集体记忆和感情纽带。洛阳三陈祖厝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为泉州名人陈紫峰第三代孙于此兴建,现建筑面积110多平米,门楣“有妫世胄”,是民国俊士陈倬相所书,门内墙壁嵌有“节孝”等二方石碑。

  71、洛阳净觉寺(洛阳新城东区4号楼)

  寺面积300多平米,前身是成立于2003年的惠安佛教居士林,称净觉莲社,2011年11月17日经省民宗局批准成为净觉寺,主持杨秀霞系新加坡光明山普觉寺主持瑞今大法师版依弟子,2005年瑞今圆寂,该寺分得一份舍利子安放供养。

  72、洛阳东埕陈氏宗祠(洛阳镇曾安村)

  宗祠是闽南宗族文化和建筑文化重要载体。东埕陈氏宗祠始建于清代,系金门籍名将陈光球回乡认祖所建。陈光球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擢浙江定海镇总兵(正二品)。宗祠2000年重建,面积300多平米。

  73、洛阳屿头杨氏宗祠和马元帅宫(洛阳镇屿头村)

  宗祠是是闽南宗族文化和建筑文化重要载体。宗屿头杨氏祠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面积约300多平米。前右侧一株600多年大榕树和一块大盘石,为宗亲认祖记号。马元帅宫在宗祠之前斜坡下,系随杨氏开基祖入居神袛。

  74、洛阳前园龙山宫(洛阳镇前园村)

  元代林氏族人敬仰比干,于居住地建宫祀之。前园林氏于明朝初期在龙脉之处建宫,故称龙山宫,门匾书为“龙山古地”。现宫是2005年1月重修 ,该宫面积260多平米。 大门一对龙石柱以及墙壁均以青石精雕人物花鸟等图案。

  75、洛阳庄兜龟峰宫(洛阳云庄村)

  宫始建于明代,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修,2006年重建。面积200多平米。宫依庄而建,傍溪而起,临水而立,面江独居,风景秀丽,有福禄胜地之说。正中敬奉天上圣母妈祖神像,右侧敬奉比干公,左侧为相公爷。

  76、孙易彬故居(张坂镇崧山村)

  孙易彬(1920-1988),旅菲华侨,1936年在菲律宾参加抗日活动,1938年8月回国,1939年1月转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1月被纵队直属党委记一等功,获授“人民功臣”。1980年批准为正师级离休干部。

  77、洛阳屿头四排楼(洛阳镇屿头村)

  旅菲华侨杨宽生、宽来兄弟建于1945年,占地2000多平米,兼具欧美古典廊台楼阁和闽南建筑飞檐龙脊古韵。四单元,顶脊各立一只雄鹰俯球造型,每排楼有三层,大门青石镂刻嵌字匾幅,走廊粉墙壁画,青石雕刻为惠安石雕一绝。

  78、圣丰佛教造像艺术馆(张坂镇上塘村)

  泉州造像源于唐,盛于五代,延续至今,以独特的圆雕南派技法在我国雕刻界独树一帜。圣丰造像艺术馆创建于1996年,专业从事神像雕刻、佛文化和雕艺交流,雕艺技术以传统佛神雕世家子弟精髓为基础融合现代艺术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