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泉州世遗

世遗泉州 溯源“何以中国”的文明基因

发布日期:[2024-02-04] 阅读人:1637  字号: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宋代诗人谢履曾如此描述自己的家乡,称颂当时泉州海运发达与贸易繁荣景象。

  隔着湮远的时光,遍访一处处文物古迹,泉州宋元时期“市井十洲人”的盛况依稀可见。这座被刺桐树掩映的美丽海港,曾经接纳了来自东南亚、波斯、阿拉伯、印度、锡兰乃至地中海世界的使臣、旅行家、商贩与香客。这座宋元“东方第一大港”,写就泉州商贸繁荣的历史图景,造就泉州包容并蓄的开放气度和“半城烟火半城仙”的生活气息,成为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荟萃之地。

  1月28日,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福建省委网信委共同指导的“何以中国·向海泉州”网络主题活动启动。以“向海泉州”溯源“何以中国”的文明基因,全方位展示泉州辉煌灿烂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时代精神。

  “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致辞时表示,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一步加强世遗泉州的价值挖掘和研究阐释,创建泉州鲤城宋元古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发挥文物凝聚人心、推动互鉴作用,传递和平发展的中国声音。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全方位呈现人类文明交流合作成果,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耕海千帆竞

  泉州,背山面海,向海而兴。穿越千年浩瀚时光,宋元泉州的繁荣,如今化为遍布泉州各角落的文物遗存。走过泉州的大街小巷,一砖一瓦蕴含历史,一街一巷皆有故事。通淮关岳庙与清净寺比邻而居;佛教与印度教和谐共处;天后宫的焚香,在德济门外的番坊里飘扬;摩尼光佛的背光,照亮了僻居城郊的草庵;改名换姓、寓居泉州的锡兰人,时至今日,依然生活在这座刺桐古城……

  泉州人有句谚语:“站如东西塔,卧如洛阳桥”。泉州的造桥史,闪烁着梯航万国的荣耀。从此岸到彼岸,无论多远,泉州的桥总有一股长在骨子里的信仰和牵挂。

  石桥是泉州水陆交通网络的重要一环,遗留了洛阳桥、安平桥等宋元时期建造的跨江跨海大石桥。“跨海石桥梁的建成,是政府、商人、平民、宗教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晶,既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又反映出海洋贸易给泉州社会带来的经济繁荣和技术革新。”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说,“桥”见中国,瞧见的正是中国海洋文明的智慧之光、自信之光。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里,一艘“沉睡”700多年的南宋福船,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唯一一艘从海外返航的古代远洋商船。

  怎么判断它是返航的商船呢?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介绍说,“因为在船上,考古发现了沉香、乳香、檀香、龙涎香、胡椒等外国商品。宋代是香料进口最多的时期,南宋时候,香料进口多达300多种,对促进我国传统中医药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反映出当时的泉州,香料贸易非常的繁盛。”

  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双向奔赴的旅途,它将中国文化和风俗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也将外来元素带回到这片大地。

  整体打捞的“南海Ⅰ号”,犹如一件“时间胶囊”,为人们打开了尘封800年的历史记忆。

  “南海Ⅰ号”也是一艘福船,但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里的那艘不同。“综合船载文物判断,我们认为这是一艘从泉州港出发的商船。”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键介绍,“南海Ⅰ号”出土的文物非常丰富,大量金叶、银铤、铜币的出现,显示出宋代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体系的成熟。而船上发掘出的贸易货物、生活用具、个人物品等,可以全面看到宋代的海外贸易、人员往来以及海上的生活形态。

  千古风华千古情,追溯泉州的历史进程,拼搏进取、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精神内核,至今传承。杭州第19届亚运会女子100米栏冠军林雨薇坚信“爱拼才会赢”,鸿星尔克实业董事长吴荣照“淋过雨,便想为他人撑把伞”,台湾音乐人、《爱拼才会赢》词曲作者陈百潭认为“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他们正是新时代泉州人锐意进取与开拓精神的生动写照。

  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2个系列遗产点完整地体现了宋元泉州高度整合的产、运、销一体化海外贸易体系以及支撑其运行的制度、社群、文化因素所构成的多元社会系统。

刺桐万国商

  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

  “泉州是一处‘对全人类具有突出价值’的世界遗产,它承载了人类古典航海的历史记忆,也是‘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具有全球代表性的海洋文化遗产。”中国海交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姜波说。

  宋元时期,在东南沿海设置多处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1087年,北宋在泉州设置“市舶司”,大量出口丝绸、瓷器、茶叶。续存近400年间,泉州市舶司见证了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和港口贸易的繁华盛景。

  “这是我们馆的一件镇馆之宝,出土于福州的南宋紫褐色罗印金彩绘花边单衣,单衣用纱罗制作而成,轻薄通透。”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周旸称,“同时出土的还有354件丝绸服饰,就像打开了一个南宋女性的华丽衣橱。墓主叫黄昇,她的父亲是黄朴,‘官至泉州知州兼提举市舶司’,也就是说,他当时身兼泉州行政长官和海关关长。”

  宋元时期,德化有40多处窑址烧制青白瓷,一年产量数百万件。泉州能成为那时候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与当地强大的瓷器生产力息息相关。

  2019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泉州市文物局联合对泉州市舶司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确认了泉州市舶司遗址的位置以及分布范围,发现了夯土台基、铺砖地面等宋元明时期的大型院落官式建筑基址和相关遗迹、建筑构件,出土了宋至清代福建安溪窑、义窑、磁灶窑、德化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等窑口生产的瓷器。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表示,泉州市舶司遗址是我国目前唯一揭露并保存较好的古海关遗址,作为海上贸易的直接管理机构,反映出了泉州宋元时期海上商业贸易活动的繁盛状况,更直接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添彩增光。

古厝吐新生

  2021年7月25日下午5点38分,当世界遗产大会主会场的落槌声响起,大会主席宣布“泉州全票通过”,“一直守在现场的泉州代表们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忘了是谁先起的头,《爱拼才会赢》这首代表闽南人敢闯敢赢精神的歌曲,突然响彻全场。”曾国恒说,“为了这一刻,泉州努力了20年。”

  作为泉州申报世界遗产主翻译,曾国恒一直在思考:泉州申遗的主题,用什么样的词汇来表达最能反映泉州的价值和地位?怎么翻译最贴切?经历反复考察和交流磋商,国际专家建议使用“Emporium”,也就是“国际商贸中心”这个词,让泉州遗产更具国际理解度,更容易看懂,更具象。以Emporium of the World来阐述宋元泉州“世界货舱”“世界商贸集散地”的地位和概念,申遗的主题更聚焦、更清晰,也更大气地呈现出来。

  “200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研究部署了泉州的申遗工作。我很幸运,全程参与了泉州的申遗。”回望起泉州申遗路,泉州市文物局局长吕秀家记忆犹新。

  为什么是泉州?吕秀家说:“在我看来,泉州遗产从来不是孤立的,是鲜活的。老百姓生活在遗产里,遗产就在身边,见人见物见生活,有血有肉有灵魂。申遗成功,第一次在世界遗产领域实证了中国的海洋文明,帮助我们在更广阔的视野下重新认识泉州的价值。”

  申遗成功,大大激发了本土泉州人对文化的热爱,泉州世遗已有百名观察员、千名志愿者、万名守护人。吕秀家说:“泉州文物‘活起来’,泉州旅游火爆‘出圈’,带动了人流、物流、资金流,2023年核心区鲤城区老百姓存款增加了60多亿元。”

  为了让珍贵的文化遗产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人民美好生活,泉州积极创建世遗宋元古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推动海丝文化与活态古城整体传承发展。在政府搭台、全民参与之下,让古韵与新潮相融,让文化味和烟火气共存。

  潮起潮落,海洋以脚步不息的自我更新,成其浩瀚。千年古城,泉州以文化包容自由开放的城市范式,文脉赓续,生生不息。